“額頭畫王、手戴五彩”“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划龍舟、喫糉子、浴蘭湯這些傳統民俗,是端午節最鮮明的標誌。

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裏,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除夕,每一個節日的背後,都有其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羣衆基礎,反映着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着整個民族的憧憬,這是中國傳統節日最顯著的特點,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徵、民族精神的結晶、民族審美的典型,給我們以醇厚綿長的心靈滋養,給民族以生生不息的動力。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中天節,充盈着先人對自然的尊崇和對時令的敬畏,瀰漫着濃厚的歷史和人文氣息,在千百年來的歷史演變中,始終與戰國末期的政治家、詩人屈原緊密相連。在民間傳說裏,屈原在端午這一天投江而死。這一天,便成爲紀念屈原的日子,並留下了喫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習俗,形成獨具特色的端午文化,飽含着愛國、責任、忠誠、堅貞等優秀品質,成爲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象徵,成爲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彰顯了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

有專家認爲,從人類學或民族學的視野看,端午節的來源是十分多樣而又互爲歧異的。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都各有自己獨特的端午節來源的傳說。如湖南省麻陽縣的龍舟競渡並非是紀念屈原,而是爲了祭祀盤瓠。節日的活動內容也因地而異。如彝族在端午節期間,要進山採草藥;仫佬族則要抬紙船到田間,由師公巡船趕蟲,以爲可保禾苗成長;藏族青年男女則到野外進行賽馬、對歌、丟手帕、搶帽子等活動;一些地方的苗族,還有跳鼓舞、趕花山及唱歌遊方等活動。這些,都體現了端午文化的多樣性,但萬變不離其宗,紀念屈原始終是端午節最醒目的文化符號。

六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糉味飄香時。雖然端午習俗豐富多彩,文化意蘊深厚而多樣,但其現代價值卻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頌屈原,講故事,談歷史,吟誦屈原詩歌、經典詩詞,看電影,參觀紅色舊址遺蹟等等,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全國各地都在與時俱進,藉端午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把現代文明因子與傳統節日文化內核進行無縫對接、有機融合,進一步深化、拓展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途徑,使端午文化大放異彩,成爲社會生活中一個鮮活的精神文化座標,讓這個傳統節日更有意義,讓傳統民俗煥發出新的活力,令人感奮、讓人振奮。

一片糉葉,裹入縷縷情思;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望。以節載道、以節承志,從端午文化中洞看歷史,從傳統節日中汲取力量,留住國家和民族的記憶,在糉葉飄香中昇華我們的家國情懷,讓我們在追夢圓夢的征途上更加踏實,更加沉着,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就像端午的糉子一樣,永遠飄香在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生活中。(唐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