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樊榮強亂彈《論語》學而篇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樊榮強亂彈《論語》學而篇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文/樊榮強

《論語·學而第一》第15節: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貢與孔子這段對話究竟是在說什麼?子貢問孔子,如果做人做到“貧而無諂”,就是貧窮但是他不去奉承、巴結有錢的人;或者做到“富而無驕”,就是很有錢但是不驕傲、不自大、不自以爲是。這樣做人究竟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可也”,就是這不錯了。但是,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這是不是比“貧而無諂,富而不驕”進了一層?是的,進了一層。雖然我貧窮,但是我很快樂。雖然我富有,但我不滿足於此,我還有追求,做一個“好禮”的人,做一個懂得規矩的人。孔子所講的人比子貢所講的人更高一次層次。

子貢聽孔子說了之後,就想起了《詩經》中的一句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什麼呢?就是切磋切磋、琢磨琢磨,就是講玉石拿來切割、打磨,最後做成漂亮的首飾。漂亮的首飾不能只是拿一塊原石掛在脖子上,必須把它切割、打磨纔行。這講的其實是精益求精的過程,不斷有更高追求的過程。因爲子貢講的是“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而孔子講的是“貧而樂,富而好禮”,孔子講的比子貢講的是更高層次的追求,所以子貢就想到了《詩經》中的話,他問孔子“其斯之謂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孔子回答說:賜——賜是子貢的名字,他叫端木賜。“始可與言詩矣”,就是說我可以跟你討論《詩經》了。《詩經》是儒家“六經”之一,一般人讀不懂,讀了也是白讀。爲什麼孔子說可以和子貢去討論《詩經》呢?因爲“告諸往而知來者”,也就是你會舉一反三了。因爲《詩經》講的是過去的事情,或者講的是打磨玉器的事情,而會舉一反三,說明你已經很聰明瞭,我可以跟你討論很深層次的東西,很高層次的東西。

從這段話裏,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我們去思考或者討論一個問題,我們要不斷地精進,不斷地精益求精,不斷地去達到更高的層次。我經常講,我們講話的時候,是在玩文字遊戲。你看,“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這已經是很好的境界了。但是“無諂”“無驕”是你沒有什麼,孔子卻說,你還要有點什麼,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做到“貧而樂”和“富而好禮”,就顯示出兩種不同的層次來,而且還可以不斷地業進,不斷地深挖,這就講話就能夠達到更高的層次,就能夠做到像子貢一樣舉一反三,會讓別人覺得和你討論問題很有趣,很有意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