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業最前線  付豔翠

編輯|馮羽

心理諮詢這個“冷門”行業最近似乎又重新火熱了起來。

不僅數字化心理服務平臺壹點靈完成來自58產業基金的數千萬B輪融資,抑鬱研究所也向“創業最前線”透露,公司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除了國內心理諮詢行業受到熱捧,在海外,心理市場也被資本市場看好,已有5-6家心理企業融資規模超10億美元。

事實上,天下苦心理問題久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全球有近10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影響。在國內,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估計達到1.9億人,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問題。

不過,國內心理諮詢市場魚龍混雜,不僅諮詢師水平參差不齊,打着心理學旗號的騙子更比比皆是。還有家長直言,不會讓孩子學習心理諮詢專業,“因爲它是就業最難的三個專業之一。”

這導致心理諮詢行業雖然在悄然升溫,但在國內卻是個不太受歡迎的“冷”行業。甚至有創業者表示,在10年前就覺得心理行業將要迎來春天,但直到現在真正的春天還是沒有到來。

目前,心理諮詢行業仍處在早期階段,既無法一瞬間被點燃,但也難以澆滅。

1、被煮沸的To B生意

今年以來,政策端的支持讓心理服務行業開始緩慢沸騰起來。

上個月,廣東省醫保局聯合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印發《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診療項目目錄(2021年)》和《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醫用耗材目錄(2021年)》,將於8月15日正式實施。其中,心理治療被納入醫保支付。

在廣東之前,深圳、北京已開始“試水”,把面向普通人的心理諮詢和麪向心理障礙者的心理治療納入醫保。

一時間,心理健康賽道終於火熱起來。

“我能感覺到,今年在心理產品的需求方中,與前幾年有非常大的不同。”抑鬱研究所創始人任可明顯感覺到,“今年開始,高校和企業都有心理方面的預算了。”

她透露,如今的一些大型企業都很捨得開展員工關懷計劃。其中,企業們已經發現,如果不在員工心理健康上投入,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這在之前是完全沒有的。”爲此,抑鬱研究所在今年也推出了針對企業心理健康服務的業務。

據瞭解,今年抑鬱研究所還成立了可心理公益基金,推進精神心理公衆教育。核心項目是“生命守護中心”,用“人工智能+危機心理團隊”干預自殺邊緣的抑鬱者。

任可解釋道,如今小紅書、豆瓣、微博知乎等平臺型的公司,總是面臨用戶在產出的內容中留下自殺和自殘的案例。在此前,平臺的手段主要是靠排查和篩選,不一定能夠幫到用戶。現在可心理公益基金主要靠人工智能在線篩查,在線干預,並進行後續治療。

事實上,不少心理健康服務的創業公司們都在積極佈局To B業務。

從業者劉偉(化名)也表示,他了解的大多心理諮詢工作室,都轉向了大企業的具體心理培訓。

“我身邊很多之前已經擱置了的做軟件和硬件相關的心理項目,創始人現在都重新撿起來,將其賣給高校和企業了。”任可明顯感覺到,市場需求之下,行業正在升溫。

不僅如此,就連資本也對心理行業變得“包容”起來。

“半年前,資本對於早期的心理諮詢項目普遍不看好。”任可回憶道,當時一線資本的創始人或者合夥人甚至會在私下勸她,說心理行業又不掙錢,讓她放棄心理行業,轉而做消費品類。“能夠明顯感覺到,大消費是如今風口上的項目。”

最近,這一現象迎來轉機。任可透露,最近有資本向她表示,雖然短期內心理行業很難有上市公司,但願意陪着項目成長,並長線看好心理行業。

任可告訴“創業最前線”,現在抑鬱研究所新一輪融資正在推進中。此前,抑鬱研究所已完成了梅花天使創投和伯藜創投的兩輪融資。

資本的青睞,似乎讓心理健康服務行業邁向新臺階。

2、天下苦心理問題久矣

事實上,心理行業是典型的大市場、小需求的“冷門賽道”。

衛生部數據指出,我國14億人口中,患有嚴重精神和心理障礙疾病的患者達1600多萬。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則更多,估計達到1.9億人,也就是說,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問題,需要心理輔導。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心理諮詢對象正在日益年輕化。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有3.4億人,約3000萬人深受心理障礙困擾。

心理服務市場空間的潛力毋庸置疑,用一句“天下苦心理問題久矣”來形容一點不爲過。但在國內,心理健康服務行業卻又是典型的早期、甚至小衆的市場。

國外的心理服務是個熱門行業,大家都會願意把心裏的真實症結告訴醫生,因爲他們堅信,醫生是有道德的,不會把你的隱私說出去。

但國內,在“諱疾忌醫”的傳統觀念桎梏之下,國人就會把精神類疾病與鬼怪、惡靈聯繫起來,而時至今日,指責別人患有精神疾病也會被自然而然視爲一種侮辱和詆譭行爲。這使得國人對心理諮詢唯恐避之不及。

1992年出生的張婷(化名)在幾年前曾被診斷患有重度抑鬱,但她除了對父母家人外,不敢告訴任何親戚她患有心理疾病。即便如今她在藥物治療和家人的陪伴下治癒,但她得過病這件事,沒有告訴任何人,“我們村就這麼大,萬一給人家知道我得過‘精神病’,我還能結婚嗎?”

另一位家長也在一個討論羣中分享道,因爲女兒從小在本地最好的學校學習,裏面的孩子壓力都很大,導致很多孩子有心理問題。但這些家長,有的會給孩子做心理介入治療,有的家長覺得家醜不可外揚,也認識不到相關問題的嚴重性。

精神心理專科醫療服務平臺“昭陽醫生”創始人林昭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透露過,自己也曾有過心理問題,他在半年時間內不間斷地提及此事,家人才將十多歲的林昭宇帶到精神科專家檢查,醫生診斷爲強迫症。

大多數人對心理疾病的認識並不深,有人戲稱,抑鬱症是一種“精英病”。甚至有人認爲,心理健康服務和玄學類似,“大多數人有個刻板印象:純聊天還收費。”

但事實卻是,一般抑鬱症都會有自殺傾向,不是衝動,而是患者被疾病折磨抑制不住自我攻擊。而現在,患者在飽受疾病帶來的痛苦時,還要忍受因社會刻板印象而產生的病恥感。

“殺死我們的不是抑鬱症,是歧視。”正如任可在自己的公衆號“抑鬱研究所”上寫道。

因此,讓抑鬱症患者接受病症、並接受治療成爲最重要的一步。創業公司們要做的則是在保證公司現金流不受影響的同時,讓自己“出圈”,向更多病患和普通人科普抑鬱症的知識。

比如抑鬱研究所在線上病友羣、家屬羣、親友羣內,每天都會安排專家坐診和工作人員維護。抑鬱研究所還提供付知識費課程和電商產品。電商產品主要包括谷維素、褪黑素等非處方保健藥品,以及香薰、藝術品以及一些心理學書籍等。

任可表示,對有失眠、焦慮、抑鬱情緒的泛抑鬱人羣,抑鬱研究所爲他們提供內容科普、心理測試和失眠等產品;對中度抑鬱症患者來說,藥物治療加心理諮詢很有必要。

也有企業會在抖音中發佈心理健康相關知識,來吸引人們對行業的關注。

心理諮詢和治療相關知識普及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據瞭解,成立兩年期間,抑鬱研究所關注用戶數超百萬,已在社羣中提供了超80000人次的線上陪伴和諮詢支持,連接1500人+醫師及諮詢師,覆蓋170+診所及醫院,解救了上百名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患者。

公開資料顯示,壹點靈已擁有2000萬用戶,集合了行業3萬名專業心理諮詢師,遍佈全國284+個城市,已累計向近240萬人提供綜合心理服務,3億+分鐘諮詢時長。

事實上,通過從業者長時間教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到心理問題的重要性。

一位座標深圳的95後表示,這兩年明顯感覺自己精神狀態很不好,睡眠質量很差,好多次通宵睜眼到天亮,經常莫名其妙地心悸早搏,精神總是處於很緊張的狀態。“想先做個心理諮詢,調整一下情緒。”

3、匱乏的諮詢師

但看似熱鬧起來的心理健康服務行業,還有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優質醫生資源匱乏。

在英國,臨牀執業心理諮詢師必須得取得博士學位,熟練運用三種以上療法(有試驗性科學證據證明療效的纔可以算一種療法),滿足60小時以上個人體驗,定期受到協會的考覈以保住執照,同時還會受到各種倫理道德以及相關完善的法律法規約束,以及長期穩定定期的督導,來保障短程諮詢的效果。

但在我國,心理諮詢師培訓的內容要求中,考證人員僅需要掌握包括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七門課程,而大部分培訓時間僅有320-720課時。這樣“應試培訓”教出來的“諮詢師”,專業素養一般也並不理想。

大部分心理諮詢師不僅專業水平參差不齊,且大部分心理諮詢師除了心理諮詢工作之外,還有其他的副業,比如督導、授課、培訓等。“因爲只做心理諮詢師無法維持生計,只能順帶做。”

據“創業最前線”瞭解,國內公立醫院大多提供藥物治療方案,不提供長期心理諮詢服務。這導致醫院心理諮詢科室通常很難預約,因爲懂心理諮詢的醫生少,預約病人多,通常排隊就要幾個月。

在公立醫院之外,心理諮詢市場的從業者更是魚龍混雜,非但專業性差,打着心理學旗號的騙子更比比皆是。

據瞭解,目前市面上的心理諮詢價格,普遍依據心理諮詢師的資質和從業經歷等實行階梯定價,每小時幾百到上千元不等,在這樣的收費模式下就會出現心理諮詢師惡意拖延時長、誘導過度消費的現象。

劉偉也表示,行業確實存在一些亂象,比如患者調戲諮詢師,諮詢師放大患者問題,亂收費等。

而優質的國內心理諮詢師仍存在着巨大缺口,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每千人擁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是健康社會的平衡點”的建議,中國至少需要130萬名心理諮詢師。但實際上,我國專業心理治療師只有7000多人,而職業的心理諮詢師僅35萬個。

心理諮詢師職業前景不明,因此有很多家長也不願意孩子學習心理諮詢專業。

“我女兒要考大學了,提出要考心理諮詢。我查了一下,最難就業的三大行業之一就是心理諮詢師。”這位家長隨後表示,不能將心理諮詢當成專業學,不然畢業之後壓力太大。“可以自學,別當成專業,因爲國人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劉偉也在一微信羣中調侃,他認識的一個心理學教授,從20年前就說心理學的春天要來了。但20年過去了,行業的春天依舊沒到,“不知道這次又要等多久。”

與此同時,創業者們也不知道心理服務行業經歷過幾次這樣所謂的“春天”了。

“2012年,就有從事心理諮詢行業的前輩向我說,那時他就覺得心理諮詢行業的春天快來了,但九年過去,春天沒來,反而‘倒春寒’了。”任可無奈道,今年以前,心理諮詢行業確實曲折。

此外,六年前的“雙創”熱潮也推動了行業的發展。彼時,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精神類的消費隨之興起,心理健康的創業潮開始興起,很多這個領域的公司都拿到了融資。

但好景不長,心理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雖是剛需,卻一直不受重視。很快,融資遇冷,很多以互聯網醫療爲切入口的心理項目也備受質疑。

“從商業角度講,一個行業如果需要被教育,短期很難起來,這個短期是十幾二十年都有可能。”劉偉感慨道,心理諮詢行業確實還需要時間培育。

正如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所說,就目前而言,不能簡單地把心理項目當成一門生意去做。對於創業者而言,一方面要去遵守專業倫理的設置,保證服務的可靠性;另外一方面又要更加開放,擺脫很多專業束縛,做出符合這個時代語境的心理服務,讓更多的人樂意選擇通過心理服務,去解決他們內心的問題。

顯然,心理健康服務行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