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丨王傳福稱勸雷軍別造車是誤讀:正和小米洽談造車合作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雷剛

來源:智能車參考(AI4Auto)

一邊熱情似火,另一邊心灰意冷。

這就是小米正在遭遇的技術人才市場兩極待遇。

端午假期都不休息的小米HR,馬不停蹄推進造車大業,全球遍尋外部技術大牛。

與之對比,內部的流失更加令人遺憾。

甚至要不是因爲對大數據和分佈式系統人才的加急招聘,業界都沒發現——

小米該領域的頂尖人才\Apache HBase項目主席\小米開源委員會主席張鐸,已經悄然離職。

雷軍都稱讚的“小米大神”

張鐸,江湖人稱鐸神。

本碩畢業於清華計算機系,畢業後先後在網易有道和豌豆莢任職。

其後加盟小米參與創業,成爲小米存儲、大數據和雲方面的公認技術領軍人物。

鐸神也是奠定小米在開源領域和Apache HBase江湖地位的核心人物之一。

早在2015年,鐸神就成爲了Apache HBase項目的Committer,2016年成爲Apache HBase項目在大陸的第一位PMC成員,2019年7月成爲 Apache HBase項目的主席。2018 年,在Apache軟件基金會全球近7000名Committer中,貢獻數量排名第三。

當時小米在大數據和開源領域,由崔寶秋博士牽頭,鐸神爲旗手,創造了HBase項目的中國大陸Committer“半數出小米”的佳話。

HBase,Apache軟件基金會旗下的頂級項目之一。

參照Google BigTable實現的開源非關係型數據庫,爲用戶提供分佈式、可擴展的大數據存儲服務。

是全球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開源數據庫之一。

而Committer,中文直譯“提交者\貢獻者”,分量極重,類似於各大學會里的Fellow。

在Apache結構中,每個項目有個PMC(委員會),下含若干Committer。

Committer除了可以直接提交代碼,還擁有對任何Patch的一票否決權力。

一般而言,Committer不僅需要貢獻的代碼質量,還需要年限,快則2年長則3年,纔有可能晉升Committer。

而Committer之難,也顯出小米在該領域之強。

鐸神最早在豌豆莢當選了Committer,其後大神帶小神的方式,在小米帶出了HBase Committer梯隊。

大陸有10人Committer時,5人出自小米,4人來自阿里——注意這時候小米還是創業公司。

當大陸Committer人數達到17人時,小米佔9席。

鐸神在其中還不斷刷新紀錄:他是中國大陸第一位HBase的PMC成員,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Apache HBase 項目主席。

在2018年的Apache軟件基金會全球近7000名Committer中,鐸神貢獻數量排名第三。2020年成爲Apache軟件基金會成員。

連程序員出身的雷軍都忍不住感嘆:

通常來講,小米的產品力印象遠高於技術力。但一直以來,在開源社區和大數據、分佈式系統等領域,業內有口皆碑。

張鐸還在2020年榮獲了中國開源傑出人物,被作爲小米技術立業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所以當小米造車後,急招數據平臺方向的人才時,鐸神第一時間被想起。

誰知鐸神已經悄然離職。

爲什麼離職小米?

在離職後不久,鐸神以覆盤的形式分享了原因。

核心原因歸結起來甚至讓不少人唏噓:組織日益龐大的公司,已然讓這位技術大神無離職之外的路可走。

一方面,如傑克馬所言,核心人才離職要麼是直接上級的關係問題,要麼就是薪資待遇沒到位。

另一方面,已經上市長成巨頭的小米,組織架構相關的配套沒跟上,對於這種一直做技術沒有進入管理序列的大神,有影響力卻沒有相對應的管理話語權,最終想嘗試“雲業務”拆分和獨立發展失敗後,選擇了離職。

總而言之,鐸神的離職是個體事件,但背後也暴露着小米在技術人才發展方面的組織困境。

而鐸神之外,小米還有其他離職工程師會談到股價問題。

最初小米創業,吸引了大批名校名企的優質年輕工程師。

這些工程師不光被雷布斯正臂高呼的夢想和使命吸引,也因爲未來IPO上市後盆滿鉢滿的聚變期權價值。

很長一段時間,哪怕當時距離上市還遙遠,千億美元市值就已經是招聘中常有的許諾和期待。

正是這種樸素的驅動力,讓不少年輕工程師對一週六天的工作毫無怨言。

然而小米上市,市值和股價的表現,沒有達到曾經的許諾和期待。

漲幅和趨勢也始終差強人意,創業工程師們心有怨懟,再正常不過。

更何況小米施行了更嚴格的人走期兌機制,離職必須兌現期權股票,不能人走了還繼續享受公司(可能的)上漲。

這種機制和要求其實無可厚非,但對於一路篳路藍縷的小米創始員工們而言,過於心寒。

特別還是董事長能在不知情下獲得董事會99億獎勵的背景下……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小米離職工程師那裏,聽到最多的就是趕緊去其他地方賺回逝去的時間。

他們轉投美團、快手、字節跳動,拼多多等等,短期結果確實更好,這進一步加劇了對小米的粉轉路、路轉黑。

也有些對夢想遠大的大公司不再感冒,選擇了更小更朝陽的垂直賽道。

比如鐸神,他去了一家叫神策數據的創業公司。

又比如鐸神旗下的另一個年輕有爲的HBase Committer“肉神”楊哲,更早跳槽去了小馬智行,一路見證PonyAI的估值從1億美元翻至53億美元。

但這些技術大神的流失,在小米悄無聲息。

這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保護,保護了小米陷入不必要的人才熱議裏。

但這又一定程度上令人傷感,因爲希望強化技術標籤的小米,鮮于出現在技術人才轉會傳聞中。

以致在小米官宣造車後,得到的評價是——完全“無人”駕駛。

而這種技術人才的困境,又在招聘公開後,在內冷外熱的背景裏被進一步凸顯。

在雷總超燃的造車演講之後,曾透露內部的轉崗請戰術紛至沓來。

但另一邊,一個叫張鐸的技術大神,排在離職交接的長隊中。

他說以後只能以米粉的身份繼續支持小米。

那天在雷軍欽點誇讚張鐸是“小米大神”的微博下,很多人翻到故紙堆艾特、評論小米掌舵者:

你可知大神就這樣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