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地再現“拉閘限電”,電源結構調整何時“達峯”?

“拉閘限電”再次對能源結構、電力體制機制改革等提出了考問。

在“半個東莞人”唐雪輝的記憶裏,上一次這座城市實施“拉閘限電”,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唐雪輝是東莞市卓冠鞋業有限公司(下稱“卓冠鞋業”)總經理,該公司在國內外共有十幾條生產線,每月可生產數十萬雙鞋子,其中東莞廠區共有7條成型流水生產線。但前不久東莞突然對生產企業實行“拉閘限電”,讓他苦不堪言。

“爲保證準時出貨,工廠不得不臨時租了一臺發電機。”唐雪輝說,“很多工廠因爲租不到發電機,上班時間變成了黑白顛倒,生物鐘都亂了。”

除東莞外,今年5月以來,佛山、惠州、中山、潮州等廣東多座城市也開啓了限電模式。而在廣東之外,雲南、浙江、江蘇、山東、安徽等省份也在面臨用電緊張。

“拉閘限電”短時間內對唐雪輝這樣的經營者造成了一定困擾,從更廣的維度來看,則是再次對能源結構、電力體制機制改革等提出了考問。

被打亂節奏的“世界工廠”

“今年五、六、七3個月的訂單規模,已經恢復到了2019年的規模。”唐雪輝說,“現在訂單全部爆滿。”但這些訂單的完成有可能會被“限電”所拖累。

從5月開始,東莞的工廠就陸續收到了來自當地供電公司有關錯峯用電(亦稱“拉閘限電”)的通知,從此開啓了“開六停一”“開五停二”或“開四停三”的運轉模式。“拉閘限電”的對象,主要是卓冠鞋業這樣的工業用戶。

40年多來,電力是東莞成爲“世界工廠”的關鍵助推器。電力的每一次波動,隨時都能打亂這座“世界工廠”的運行節奏。

“有兩個星期各限了一天,中間有兩個星期限了兩天,上個星期限了一天。”6月9日,唐雪輝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採訪時說。

受此影響,唐雪輝臨時租用了一臺柴油發電機,結果電價比以前翻了兩倍還多。“以前是八毛錢一度電,現在是兩塊錢一度。”

與此同時,由於柴油發電機噪聲較大,卓冠鞋業很快便遭到了周圍居民的投訴。最後,該公司不得不掏錢做了一個臨時的隔音房。

和卓冠鞋業一樣,由於多年沒有經歷過“拉閘限電”,許多工廠已經沒有備用柴油發電機的習慣。突然而至的“拉閘限電”,一下子讓市場上的柴油發電機供不應求,租金水漲船高。

即便價格一升再升,大部分工廠還是租不到柴油發電機。爲了趕訂單,那些租不到柴油發電機的工廠,只能改變上班模式,上班時間從原來的9點至12點、14點至17點,改成17點至凌晨。

有的工廠甚至加班到凌晨兩點。“真的困死了,”東莞某工廠一位員工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採訪時說,“但我能理解公司。”

但並非每一家工廠的員工都能理解公司眼前的困境。由於員工不願意把上班時間調整至晚上,加上客戶催單催得緊,東莞某中型鞋廠的老闆只能購買一臺600千瓦的柴油大電機。“以前是我們挑員工,現在是員工挑我們。”該工廠的老闆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採訪時說。

這一現象讓不少受訪者想起了2004年“大電荒”時的一句笑話:“今年過節不送禮,送禮就送發電機。”那一年,由於全國大面積缺電,蠟燭成了搶手貨,生活用電被分成了單雙日,甚至連街頭的紅綠燈都關了。

這樣的事情,同樣發生在廣東的其他城市。比如,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東莞虎門供電局5月19日發出的通知要求,全鎮工業專變客戶需在今年5月至12月執行“開六停一”至“開五停二”有序用電計劃,對不自覺執行有序用電的企業,追加處罰停電48小時;5月21日,佛山市誠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給各代理商發出通知,其中提到,5月中旬該公司收到錯峯用電通知,公司目前已執行“開五停二”計劃,預計整體產量會縮減20%左右。

不過,此次廣東“拉閘限電”,並沒有影響到工廠生產之外的日常用電。

“拉閘限電”給工廠帶來的挑戰有:產能減少、訂單取消,以及如何才能按時給客戶供貨。“如果客戶不理解的話,那麼他們就會取消訂單。”唐雪輝說。

“現在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漲,時間就是生命,而我們現在一週還限兩天電。”6月15日,東莞一家設備製造企業的老闆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採訪時說,現在市場好轉,訂單充足,但擔心電力不足會拖累企業如期交單。

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而東南亞部分國家疫情還在蔓延的情況下,原本東南亞的一些訂單從4月開始流向國內,許多企業訂單爆滿,產能壓力開始增大,電力需求也突然猛增。

廣東省能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廣東第二、第三產業用電需求持續旺盛,1~4月用電量同比去年分別增長32.2%和40.2%。

電力因何不足?

工業用電需求突增之外,持續的高溫天氣進一步拉動廣東用電負荷的增長。

廣東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調度部經理孟子傑介紹,廣東省氣溫超過30℃以上,氣溫每上升1℃,負荷就增長約300萬千瓦。5月以來,廣東的氣溫已達到35℃以上,較往年同期提高了4℃。

南方電網一位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1℃記者透露:“(今年)夏天來得太快,用電需求超過我們的預測,在本地電力供應不足的同時,來自西南的水電也減少了。”

南方電網的資料顯示,分地區看,5月以來,廣東用電量同比過去兩年平均增長了15.7%。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是電力電量增長的主導力量。1~4月,粵港澳大灣區9市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去年增長近三成。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用電需求持續旺盛,合計拉動增長27.5%。

爲滿足電力需求,廣東一些電廠全天24小時運轉發電,但供應還是跟不上需求的步伐。

就水電而言,目前廣東用電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雲南的水電。但5月以來,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雲南的主力水電遲遲未入汛,加上雲南工業用電增長明顯,原本可以送到廣東的電力最後留在了雲南。

第一財經1℃記者從相關權威途徑獨家獲悉,2021年廣東電力供需實際情況與年初預測存在較大差別,負荷實際發展遠超過預期水平。

比如,受雲南水電汛期推遲的影響,2021年西電送廣東較預計規模減少了30%;此外,2021年氣電、煤電機組目前受一次能源供應價格高、存儲量不足等因素影響,電廠出力存在幾百萬千瓦的下降。與此同時,廣東本地部分電廠沒有如期投產。

水電出力不足,火電用煤也面臨壓力。

“電煤價格創歷史新高。”《中國能源報》在6月1日引述廣東一位發電企業人士的話說,“燃料成本約佔火電總支出的七成,600多元/噸的煤價已達到紅色區間高價,而當前價格直接翻番。電廠要保障電力供應,但煤價已然承受不起。”

對此,國內某發電集團一位內部人士曾向第一財經1℃記者表示,在煤價上漲的時候,煤電企業發電越多,成本就越高,甚至虧本。

儘管如此,自5月1日起,廣東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廣東國華粵電臺山發電有限公司所有的發電機組仍不得不24小時全力運轉。“我們現在每天可發電1億千瓦時,比原計劃增產30%。”該公司總經理甘超齊說。

電力喫緊的並非只有廣東。

早在5月19日,南方電網董事長孟振平到東莞調研時說,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恢復發展態勢,疊加持續高溫等因素影響,南方五省區(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電力需求增長迅猛,廣東、雲南出現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

今年以來,雲南全社會用電量延續較快增長態勢,1~4月,雲南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7.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8%,居全國第五位,導致當地電力供應偏緊,出現缺口。

除廣東、雲南外,浙江、江蘇、山東、安徽等省份也在面臨用電緊張的局面。

比如,山東省能源局在5月印發的《2021年全省有序用電方案》指出,今年以來,全省經濟復甦勢頭強勁,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迅速,預計今年迎峯度夏期間存在200萬千瓦的短時供電缺口,若出現電煤供應緊張、省外來電減少、極端天氣等疊加情況,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安徽預計,今年安徽全省有序用電方案共涉及電力用戶6500餘戶,安排錯避峯負荷約1150萬千瓦。江蘇預測,全網存在425萬~925萬千瓦供電缺口;浙江預計夏季高峯電力平衡將出現200萬千瓦左右缺口。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發佈的《2020-2021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預測報告》,預計2021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局部地區高峯時段電力供應偏緊甚至緊張。

分區域看,東北、西北電力供應存在富餘;華東電力供需平衡;華北電力供應偏緊,其中,河北和山東電力供應偏緊,內蒙古西部電網電力供應偏緊;華中電力供需緊張,主要是湖南用電高峯時段電力供應緊張,極端氣候情況下湖北、江西可能出現一定電力缺口;南方區域電力供需緊張,其中,廣東、雲南、廣西均存在較大錯峯限電風險。

解決之道與挑戰

上一次中國出現大規模“拉閘限電”是在2004年。當時,全國共有24個省份執行“拉閘限電”,電力缺口達到了5000萬千瓦,成爲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電力最緊缺的一年。

過去近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增長了6倍多達到了22億千瓦,且漲勢仍在繼續,但仍需面對“拉閘限電”。

中國的電源結構正在發生鉅變,這或許能從根本上改善電力不足、不均的問題,但這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中電聯最新發布的《電力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研究》(下稱《規劃》)指出,在“碳排放、碳達峯”目標下,電源發展動力由傳統煤電向清潔能源轉變。

協助《規劃》編制的單位,除了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華能、中國大唐、中國華電、國家能投、國家電投、中國三峽等國家隊外,還有廣東能源集團、浙江能源集團、內蒙古電力等地方電力巨頭。

《規劃》指出,中國未來需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堅持集中式與分佈式並舉開發新能源,安全有序發展先進核電,將調峯電源作爲“十四五”氣電發展的主要方向;合理控制煤電新增規模,發揮煤電託底保供和系統調節作用,服務新能源發展。

在電源結構方面,《規劃》預計,到2025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15.7億千瓦,佔比約53.2%,較2020年提高7.9%,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佔比約39.5%。

南方電網一位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1℃記者表示:“在當前的情況下,中國可以大力建設新能源+儲能和抽水蓄能電站這樣的靈活性電源,以便在電力需求高峯期可以調節。”

國家電網在3月19日宣佈,將在“十四五”期間,力爭在新能源集中開發地區和負荷中心新增開工2000萬千瓦以上裝機、1000億元以上投資規模的抽水蓄能電站。這一裝機量已接近世界最大水電站——三峽水電站2240萬千瓦的總裝機規模。

但《規劃》同時指出,在“十四五”期間,電力工業保障能源安全面臨挑戰,原因是中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70%、45%。這就“需要在供應側加大清潔發電能源開發力度,在消費側持續提升電氣化水平”。

然而,中國在清潔能源加大開發利用方面存在多種制約。根據《規劃報告》,這種制約主要包括:“流域龍頭水電站開發難度大。西部新能源發電基地‘碎片化’開發情況較爲普遍。核電的戰略地位尚需進一步明確。系統綜合調節能力存在制約,靈活調節電源裝機佔比不到6%,煤電靈活性改造推進滯後。”

與此同時,中國部分地區已投運輸電通道利用率偏低,西南與“三北”地區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滯後;電力需求側管理存在短板,系統源網荷亟待高效融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電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倍,開展節能節電任重道遠。

在中電聯看來,深化電力體制機制改革任重道遠。

“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國家能源局一位知情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採訪時說,“未來就是如何在頂層設計上進行有效的解決,這需要時間。”

所有的這一切還需要時間去消化。眼前,在電力有限的情況下,東莞的個別工廠正在依靠着轟轟作響的柴油發電機來生產銷向國內外的各種生活用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