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人们往往乐于效仿成功者的实践,他们的经验通常被奉为圭臬。殊不知有些成功更多是因为运气好,商业上的伟大往往离不开运气。这意味着你不太可能从这些榜样身上受益,因为即使你可以复制他们所做的一切,你也无法复制他们的运气。

迈克尔•刘易斯在《点球成金——逆境中制胜的智慧》一书中,记录了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在21世纪初不可思议的夺冠之旅。在这本书中,这家资金相对匮乏的棒球机构的总经理比利•比恩发表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声明。他说,他的数据统计分析在季后赛中没起到任何作用,比赛的胜利全凭运气。

比恩使用了更为生动的语言,但重点是,他意识到:尽管他的足智多谋的确帮他赢下了这场实力悬殊的比赛,但运气或机遇同样重要。这在各行各业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即使在棒球界。

运气在运动家队的比赛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点球成金》的故事通常被描绘成数据分析的胜利,但这却并不足以完全解释运动家队的成功。因为有关球员的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技术已经公开了几十年。真正帮助比恩扭转战局的关键在于,他的对手往往在一些情况下过多地用运气来解释他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忽略了运气的作用。

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

不符合一般标准的人就一定不好吗?

多年以来,球探和球队经理对优秀球员的品质特征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像“潜水艇投手”查德•布拉德福德这样能力强大但却并不符合一般标准的球员们则被低估了,因为经理认为他们的成功仅仅是凭借运气罢了。这种对运气的错误归因遮住了他们宝石一般的锋芒,使他们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直到比恩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才真正揭开了实情。

比恩的对手们也对运动家队非比寻常的成功不屑一顾。球队的成就——在有限的预算下赢得了众多比赛——变得如此耀眼,以至于美国职棒大联盟(MLB)专门组织了一个委员会来研究这种“反常现象”,但得出的结论却主要是——“他们很幸运”。

把非典型球队的成功错误地归因于好运气,这对失败者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如果运动家队的成功被视为运气问题,竞争对手就不会过于担心这种异常情况,也就没有必要深入研究他们的策略。结果却表明,这支球队不但可以与体育巨人较量,而且连续四个赛季进入季后赛,战绩卓越。直到畅销书《点球成金》的出版才真正揭示出这种“运气偏见”背后的神秘之处。

在评估不同的员工时,高管们应该慎之又慎。如果《点球成金》对棒球队管理者错误的看法描述非常到位,那么我们应该预想到,在许多其他领域也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偏见。那些不符合一般标准的人(比如女性和少数族裔管理者)的成就可能被错误地归因于运气,而符合一般标准的人的成就则往往被高估了。

卓越——还是运气?

人们普遍认为,做成功者做过的事情会增加成功的几率,这种观点掩盖了一些关于运气的偏见。在1986年至2006年间,美国最受欢迎的书《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提出了一个许多商业畅销书遵循的公式:

一,选择几家非常成功的公司;

二,分析他们从“优秀到卓越”的共同实践;

三,把这些做法框定为一些基本原则,让那些渴望变得伟大的人来效仿。

但这些异常成功的表现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我们以三本最受欢迎的商业畅销书中的50家公司为例:《追求卓越》、《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我的研究表明,这些公司(从优秀到卓越)在被收录之前的显著增长之后,会出现系统性的衰退。在这50家公司中,有16家在书出版后的5年内失败了,23家业绩平平,表现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在剩下的11家公司中,只有5家保持了之前的优秀水平。变得卓越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显然并非不朽的伟大,而是向平庸的强烈倒退。

人们通常会认为,是由于CEO们的傲慢或自满导致了这种衰退。然而,一个更简单的解释是,CEO们最初就没有人们所期待的那么特别:他们的成功和一时的热度都是运气使然。而且是(坏)运气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随后遭受了失败,并受到无根据的指责。这意味着你不太可能从这些“榜样”身上受益,因为即使你可以复制他们所做的一切,你也无法复制他们的运气。

次优即是最优

如果异常成功之人并非效仿的好榜样,那么管理者应该向谁学习呢?我的研究表明,次优的选择可能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音乐产业为例。如果一位音乐家的热门单曲排名前20,唱片公司是否应该立即与他签约?我分析了1980年至2008年美国公告牌单曲热度榜(U.S. Billboard 100)中的8297部作品,得出的结论却恰好相反。分析证明,音乐厂牌的老板们应该把目光投向那些排名在22位到30位之间(排行榜上的“次优”)的歌手。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韩国艺术家鸟叔(Psy)的《江南Style》。这段音乐视频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在网上疯传。出现这样的结果需要非凡的运气,因此鸟叔的成功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进入排行榜前20名的艺人们,他们下一首单曲的平均成绩很可能在40到45名之间徘徊。与那些此前排名更低的对手相比,他们的退步显得更加明显和不成比例。

与此同时,那些排名在20到30之间的人,他们下一首单曲的未来预期排名却是最高的。他们不那么耀眼的成就表明,他们的成功并非过于依赖运气,这使得我们更能准确地预测他们的优点和未来的表现。如果你跟随自己的直觉去追逐明星,给他们过多的报酬,甚至超过他们的应得水平,那么这种对运气的偏见会为像比恩这样精明的反向投资者创造机会,从而摧毁你的业务,颠覆整个行业。

毅力被高估了

当我展示我的研究成果时,一些经理被冒犯到了。他们相信,成功来自于努力工作、强烈的动力或“毅力”,而不是运气。所以最成功的人不应该得到较低的反馈和表扬。有些人甚至提出,成功有一个神奇的数字,即一万小时规则。

许多专业人士的确是通过持之以恒、深思熟虑的练习来获得他们的能力的。但对这些专家的详细分析往往表明,某些超出他们控制范围的情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让我们考虑一下三个乒乓球冠军的例子。他们都来自英格兰某小镇郊区的同一条街道。这并非巧合,著名乒乓球教练彼得•查特斯(Peter Charters)退休后就住在这个特殊的郊区。很多和这位退休教练住在同一条街上的孩子都因为他而被这项运动所吸引,其中三个孩子在遵循了“一万小时规则”后表现出色,并成为冠军。

他们的努力对他们的成功而言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早期的机遇,仅仅是在没有充分反馈的情况下,即使练习一万小时,也不太可能让一个随机挑选出来的孩子成为全国冠军。类似的情况也有可能是这样的,即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很早就遭遇了不幸,所以他永远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力。

当谈到适度的表现时,我们对成功的直觉更有可能是正确的。传统的智慧,比如“我工作越努力,我就越幸运”或“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在解释某人从表现差到表现好的时候非常有力。然而从优秀到卓越却是另一回事: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甚至会压倒一个人的优点和毅力。

问题是,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倾向于凭借他们以前的经验来做出决断,甚至超过了适当的程度。那些被我的研究冒犯到的管理者或许是对的:在他们获得体面的成功时,勤奋和毅力可能比运气更重要。但同样的因素不太可能使他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否则,就会产生过度控制和过度自信的错觉——这两种危险的偏见毁掉了无数的生意。

排除商业教育中对运气的偏见

管理研究和教育往往关注于说明如何从“优秀到卓越”的规范性理论(perscriptive theories)。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商业上的“伟大”往往离不开运气。商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承认,我们可以帮助商业从业者少犯错误——“从不称职到称职”——但关于如何变得非常成功,我们却几乎教不了什么。

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倾向于模仿最成功的人。但当现代社会中最成功的人不再是一个可靠的标准时,忽视这种不匹配,就会让我们继续过高地评价他们,从而助长名实不符的情况,甚至引发欺诈。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只是模仿生活的赢家,并期望获得类似的成功。但有一种情况是,成功者应该考虑模仿那些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成功做好事的人。懂得珍惜自己的幸运、不攫取一切的成功者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来源:36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