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有一家當時最小的“國家銀行”,它被挑在了紅軍的肩上,在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和極端險惡的自然環境中,守護着紅色金融的“火種”,保障了紅軍的物資供給。

今天的《紅色金融路》,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特殊的、被挑在肩上的“扁擔銀行”。

揭祕!紅軍長征中最小的“國家銀行”!被戰士們扛在肩上...

“扁擔銀行”沿路籌款 活躍貿易

記者 靳強:這裏是湖南郴州汝城縣。1934年10月,一支特殊的部隊跟隨紅軍從中央蘇區出發。這支部隊的武器裝備裏面沒有長槍刺刀,沒有炸彈大炮,而是160多副扁擔挑子。這些扁擔挑子裏裝滿了黃金白銀,以及印製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紙幣所需要的印刷機。這支特殊的部隊就是扁擔銀行,汝城縣是扁擔銀行開啓金融實踐的開端。汝城縣革命歷史陳列館的庫房裏,有着大量當年紅軍經過時留下的歷史資料。

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瑞金成立。1934年10月,長征開始後,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他們把祕密金庫中的資產打包成了100多副擔子,包括兩擔黃金、幾十擔銀元以及幾十擔國家銀行紙幣,還有印鈔的石印機和油墨、紙張等,由200名運輸員挑在肩上。這支被稱爲第十五大隊的特殊隊伍跟隨紅軍一路爬雪山過草地,利用貨幣的發行和回籠,幫助軍隊沿路籌款,活躍貿易。

在翻閱這些歷史資料的時候,62張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貨幣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湖南省汝城縣原文物管理所所長何志軍:這些貨幣當時是由文明瑤族鄉文市村村民羅和芳捐贈給政府的。他考慮到紅軍貨幣比較珍貴,也是文物,所以主動捐給文物部門。

爲了瞭解當時的情況,記者找到了當年捐贈貨幣的羅和芳老人的家。

羅和芳後人黃春花:那時候紅軍從我們這裏經過,村民們把那些、菜給紅軍,紅軍那時懷着不拿羣衆一針一線的宗旨,就把錢給村民了。紅軍走的時候,可以讓羣衆把蘇維埃紙幣再換回銀元,當時爺爺沒有把紙幣換回銀元,也是以這種方式在默默地支持紅軍。

保留資本,守護紅色金融的“火種”

湘江一戰,中央紅軍損失慘重,危急關頭,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第十五大隊也再次挑起銀行的全部資產,向貴州遵義行進。除了自己的日常用品,第十五大隊的成員每人還要攜帶15斤的銀行資產。

渡過湘江後,中共中央提出把束縛手腳的東西統統扔掉,扁擔銀行更加輕便、靈活,隨同紅軍前往遵義。

跟隨扁擔銀行的足跡,記者來到了貴州遵義。1935年1月,紅軍進入了遵義城,當時紅軍進入遵義以後,城裏的商人由於受到了反對派的宣傳,大多數都已經關門停業了。爲了維護正常的市場和金融秩序,扁擔銀行就在這裏繼續發揮着作用。

貴州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副館長 張小靈:這裏就是當年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貨幣兌換點。鹽當時在遵義是非常緊缺的物資,由於遵義乃至於貴州都不產鹽,我們的鹽是從四川自貢運到貴州來的,因此還有川鹽入黔這一說。這個銀行堆放着許多鹽袋子,鹽就是用來兌換蘇維埃幣的。

以極低的價格銷售緊缺物資食鹽,但是規定必須使用蘇幣,很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迎來了大批前來兌換的市民。蘇幣迅速在遵義流通起來。由於生意興隆,當時兌換點的工作人員不得不想方設法提防小偷上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遵義開展了10天的貨幣發行和回籠,由於有充足的物資保證,發行和回籠緊密配合,蘇幣擁有了良好的信用。紅軍在遵義期間,貿易往來興盛。然而此時,國民黨的四十萬大軍在遵義對紅軍展開了圍追堵截。

距離遵義城區200公里的習水縣土城鎮,召開了土城會議,會議決定紅軍渡過赤水河。扁擔銀行在四渡赤水戰役當中保存了實力,積蓄了力量,跟隨紅軍隊伍繼續前行。

1935年10月19日,第十五大隊到達了陝北吳起鎮,工作人員清點了扁擔銀行所有的資產,尚存有黃金兩擔、白銀及銀元十二擔,另有珠寶若干。覈對賬目之後發現,除了長征路上的正常開支,竟然沒有損失一塊銀元,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蹟。正是依靠這筆資金,“國家銀行”保留了重新起家的資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