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波澜壮阔,征程风云激荡。从1925年顺义第一位共产党员李昆掀起农民反蛋捐运动,到1948年底全境解放;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不同历史时期,顺义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始终挺立潮头,书写了彪炳千秋的辉煌篇章。为喜迎建党百年,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学习了解顺义党史,区委组织部、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区档案馆联合策划开设【建党百年·顺义党史】专栏,在“顺义组工”专题推送,今天给大家介绍《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文明程度》。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文明程度

随着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顺义县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注重文化建设

排练节目

顺义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建立了顺义县人民文化馆,文化馆干部深入基层,对各村的业余剧团和文艺骨干进行指导,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1951年8月,顺义县成立群众文学艺术联合会,下设组织宣传、戏剧音乐、美术三个股。1952年,全县7个行政区除城关外,在牛栏山、杨镇、张镇、李遂、李桥、木林6个区公所所在地,相继设立了文化馆。

1953年,县人民文化馆由县政府教育科改为文化科领导,更名为顺义县文化馆,各区文化馆同时更名为文化站。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文化馆(站)经常组织业余美术爱好者,绘制宣传画和幻灯片,在庙会或集市展出、放映。

发展教育事业

幼儿教育

1953年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普及与提高教育面向工农开门办学的方针,学习先进经验,召开教师代表会议,先后印发《关于认真检查纠正小学教育混乱现象的联合指示》《关于加强中国少年儿童队工作的联合指示》《关于加强中等学校思想政治领导的指示》,整顿中小学教学秩序,改变了解放初期党政部门随意占用校舍、随意给学校布置中心工作等问题,使教师能集中精力教学,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顺义教育事业在改造基础上稳步发展,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升。

加强卫生防疫

卫生防疫

1953年2月,县委决定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向全县人民提出“扫帚响,粪堆长,生产、卫生两相当”的口号,于春耕前开展两次突击活动。据215个村的统计,共清除垃圾、粪便1.1万吨,填平污水坑240处,挖蝇蛹963公斤。同年6月,全县开展灭鼠活动,消灭老鼠近万只。1954年,将农村多年的窑式厕所改为砖结构坑式厕所5万个,消除蚊蝇滋生地。60%的农户用上竹皮暖瓶,养成喝开水的习惯,减少了疾病发生。1956年,村内积肥场全部迁到村外,全年“除四害”成效显著,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医疗机构相继建立并得到发展。1954年1月,县妇幼保健站与公共卫生股合署办公。1956年1月,县卫生院建立中医科。8月,成立卫生防疫站,县卫生院改称县医院,全县分为28个医疗防治片,建立31处联合诊所,从业人员263名;建立中医诊所83个,从医人员463名;建立了83个村级卫生室,分布在全县主要乡、村,有保健员120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大大改善了卫生防疫医疗条件。同时,防疫、医疗技术也明显提高。

开展体育运动

拔河比赛

新中国成立以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成立机构,建立体育设施,有计划地发展体育运动。1952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和《中小学体育暂行规定草案》,开展队列、球类、田径、跳绳和集体游戏等多种学校体育活动。从1954年起,学校开展以“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课实施部颁教学大纲,机关、企业开展工间操和以球类为主的体育活动。是年8月,少年广播体操(1955年改为儿童广播体操)推行,各校坚持每天上午第二、三节课之间做广播体操。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布,统一教材施行,学校体育纳入正轨。

随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全县工商业职工人数渐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群众体育随之兴起。1956年11月,县教育系统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群众体育团体——中国钟声体育协会顺义理事会。1957年,银行系统成立中国银鹰体育协会顺义分会。职工体育发展迅速,体育项目由篮球、乒乓球扩展到田径,县级比赛经常举行,推动了全县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