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就提出建設“研究型醫院”的設想。2020年,北京安定醫院入選第一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範建設單位。醫院以研究型病房建設爲抓手,進一步完善臨牀研究體系建設,培養複合型研究人才,通過高質量的臨牀研究,將理論研究轉化爲具有突破意義和應用價值的成果。

01

病房實行分區精細化管理

我國研究型病房的建設基礎相對薄弱,精神專科醫院的研究型病房建設幾乎沒有相關參考。建設什麼規模的研究型病房?病房怎麼運行?如何充分利用病房資源?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去摸索。

精神疾病研究往往很複雜,除了常規醫療問題、科學問題外,患者及工作人員的安全也十分重要。比如,一些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可能會有暴力行爲;抑鬱症嚴重的患者存在自傷自殺危險。很多臨牀研究機構擔心風險,將這些患者拒之門外。但病情越是嚴重,就越有研究價值,其研究成果也更具實用意義。爲此,北京安定醫院對研究型病房進行分區精細化管理,以便開展更高難度的研究。

醫院研究型病房的前身是幾年前的藥物臨牀試驗機構Ⅰ期病房,當時只建有16張病牀。作爲精神專科醫院,所進行的藥物早期研究均與精神疾病相關,由於項目總量偏少,會出現“有項目時牀位不足,沒項目時牀位空閒”的局面。

隨着研究型病房建設的推進,目前醫院研究型病房專用牀位數已達到42張。病房整體規模雖然不大,但可進行分區管理,充分利用資源,同時可以在病房開展多個基於不同類別的臨牀研究。比如,以健康被試者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爲研究對象的研究,同時在一個病房中開展,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專用型研究型病房不足以支撐整個醫院的臨牀研究,爲了讓更多不同類型研究項目同時進行,提高研究效率,醫院嘗試在住院部建立共用型研究型病房,在普通病區中騰挪出48張病牀,兼顧治療和科研。不適合專用型研究型病房的患者,會被安排在共用型研究型病房,當研究需求減少,臨牀需求增大時,共用型研究型病房就可以用來收治普通患者。

這樣算下來,醫院有90張牀位可以開展研究。

02

發揮科研平臺作用 促進成果轉化

研究型病房雖然有“病房”二字,但它的建設絕不僅僅侷限於病房這個實體。研究型病房更大的意義在於起到一個平臺作用,讓醫護人員更好地開展各類臨牀研究,滿足更多臨牀需求。除了硬件上的改造,配套的政策、制度以及理念上的創新、優化也十分重要。

比如,以前職稱晉升以論文評價爲主,導致醫護人員參與臨牀研究的熱情不高。而現在醫護人員參與臨牀研究項目、實現成果轉化,都是重要的加分指標。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僅僅是一篇篇論文,得不到實際應用,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科研熱情。因此,醫院十分注重研究型病房的成果轉化,並且在轉化過程中制定了適宜的激勵措施。比如,目前在轉化的一個項目,給予主要研究參與者一定股權,這在市屬醫院中尚屬首次。

經過前期努力,研究型病房的建設爲推動醫院臨牀科研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通過信息系統升級,極大地提高了研究質量及效率。

目前,醫院已經建立了“京津冀精神衛生防治聯盟”醫療大數據中心,是國內首個基於觀察醫療結果合作(OMOP)通用模型的國際標準的區域性醫療數據共享平臺,收錄京津冀地區700萬人次的就診信息,並且新發生的就診、住院信息等醫療數據也可以實時匯入該中心,不斷擴充數據規模,實現臨牀科研數據一體化。與精神醫學相關的研究設想,多數都可以在這個數據中心模擬運行。

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進行醫工交叉研究是醫院研究型病房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已有一些產品投入使用。例如,醫院研究的智能藥盒,可以顯著提高患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目前已在北京市房山、海淀、朝陽、西城4個區開始試點應用,共發放藥盒4820個,其中患者最高綁定率爲93%,使用活躍度爲82%,脫落率均爲0%。

03

未來需解決空間佈局及人才供給問題

從研究型病房起步,向研究型醫院發展,在開展臨牀服務的同時,完成高質量研究;建立一個不斷拓展完善的研究平臺,更高效地挖掘和利用臨牀資源,是醫院的最終目標。

作爲精神專科醫院,整體體量有限,研究型病房建設存在研究空間及人員均相對不足的問題,需儘快解決。

在空間佈局上,醫院近期外遷部分辦公用房,改建爲研究用房,中遠期預計在新院址佈局,完善研究配套設施。同時,與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繼續深入交流,建立聯合研發機構,提高研究能力和產出效率。

在人才供給上,一方面大力引進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培養複合型人才,以合理的激勵機制調動研究人員積極性,讓醫務人員在兼顧臨牀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

我們相信,在平臺的協調和制度的激勵下,充分發揮臨牀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產生大量高質量的臨牀研究成果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院長 王剛 、臨牀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安寧

編輯:肖薇 彭豔

策劃:王樂民 張燦燦

審覈:徐秉楠 張燦燦

來源:健康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