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低俗”不應成爲音樂節的招牌 | 新京報快評

文| 丁慧

近日,一張某朋克音樂節的海報因被指畫面低俗引發關注。

據澎湃新聞報道,6月22日,一個叫“心成製造”的賬號在其官方社交平臺發佈了一則朋克音樂節售票宣傳海報,名爲“成都迷笛中心”的賬號隨後轉發,但海報內容引起大批網友的熱議和抵制。“低俗”是網友對於此次海報的直觀印象。

迷笛音樂中心的工作人員回應媒體稱,涉事海報是活動主辦方所做,迷笛音樂中心在提出修改意見後,活動主辦方也作出修改,但是誤發佈了修改前的圖片,在發現該情況後已將相關海報撤下。目前,修改前和修改後的海報均被刪除。只是,低俗海報引發的爭議仍沒有完全平息。

網傳的海報圖片上介紹,該朋克音樂時間爲8月6日到8月7日兩天兩夜,分爲“前夜祭”和“某地朋克音樂節”兩個環節,有超過10支樂隊參與。

這次爭議的根源在於海報內容。海報畫面主體是一位動漫卡通女性形象,但穿着暴露,帶着話筒的動作極爲不雅,人物表情也頗爲曖昧,涉嫌性暗示。

不難看出,海報創作者似乎想通過海報突出“朋克”這一概念,但仔細想想,穿着暴露的動漫女性形象和“朋克”並無關係,海報中位置尷尬的“話筒”與“音樂節”似乎也沒多大關聯。創作者用穿着暴露的二次元女性形象來宣傳音樂節,涉嫌通過打“色情”擦邊球來進行無底線的“低俗”營銷。

不只是此次涉事的“朋克音樂節”海報,涉及音樂節的宣傳海報,此前也不時和“低俗”“色情”產生關聯,這其實都是對搖滾精神的跑偏。

細究起來,搖滾樂“基因”中內植一種情緒,對生活的“吶喊”令不少音樂迷着迷,這也正是音樂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

音樂節海報創作者想通過某些元素,表達情緒,並無不妥。但用海報中的低俗、色情等元素去表達情緒,則是舉辦方或者海報創作者對於音樂節的誤解。使用更貼切的元素設計主題海報,以及樂隊本身自帶的口碑,纔是對音樂節最好的宣傳。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5月,另一場音樂節的宣傳海報同樣引起網友質疑。畫面中,一位動漫女性形象被揪住頭髮,並被用尖銳器物傷害。但就是這樣暴力、血腥、引人不適的畫面被做成音樂節海報,堂而皇之地在公共平臺發佈。

有人說這是爲了“反諷”,但無論是何種理由,暴力、血腥、色情元素都不應該出現在公共宣傳中。況且關注音樂節的大部分是年輕羣體,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心智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出格”海報只會對未成年人造成不正確的導向。

說到底,音樂節的海報要注意元素的使用,“朋克”並不就是色情,也不能通往暴力、血腥。這次風波也提醒音樂節的主辦方,該長長記性了。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