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的主席臺上,大屏幕上定格着戚發軔院士巨大的半身照,頭髮花白的戚院士本人就站在屏幕右側的演講桌前。

這一瞬間,有一種歷史來到現實,來到香港理工大學校園的感覺。聽完戚院士的演講,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了。

昨晚,記者見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工作人員,特別提到戚發軔院士演講從來不用講話稿。

本以爲會是文稿提綱,或者PPT大綱之類,結果戚院士全程未有低頭看稿,而現場大屏幕上只有一張關於演講題目、三張航天精神表述的定格頁。

已經88歲的戚發軔院士完全是脫稿、“脫PPT”演講,而且講了兩個小時,全程邏輯清晰、覆蓋全面,關鍵幾乎沒有磕絆:

談中國人的上天夢,從屈原天問到明朝萬戶的隻身嘗試,到現在實現了空間站航天員長駐;

談運載火箭,從長征一號首次發射將173公斤的“東方紅一號”送上天,到現在新研製出的長征五號能夠發射25噸重,未來長征九號還要達到運送80噸到100噸的能力;

談通信衛星,從央視節目靠基站接力傳播,到東方紅二號只能覆蓋1/3地球,到後來的東方紅三號、四號、五號全球許多國家在使用。

談載人航天,從最早因爲“先把地球上的事做好”而取消的曙光一號計劃,到後來恢復後一路神舟一號……十二號。

談衛星導航,從覆蓋全國的北斗一號到覆蓋亞太的北斗二號,再到去年完成全球組網的北斗三號。

談深空探測,從嫦娥一、二號實現繞月,到嫦娥三、四號落到月球正背面,目前嫦娥五號從月球取樣返回,天問一號攜帶的火星車已着落火星。

令人影響深刻的是,戚發軔院士幾乎記得所有大事件的時間節點,信口拈來,而且是具體到年月日。到最後,他還反覆提醒大家記住三個時間點。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標誌着中國具備了進入太空的能力;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上到太空並安全返回,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領域取得突破;

2007年4月24日,“嫦娥一號”脫離地球引力繞月飛行,標誌着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突破。

看着臺上娓娓道來一長串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耄耋老人,現場觀衆生出濃濃的敬佩之心:這就是中國航天的“活化石”、中國航天的百科全書。

戚發軔不僅是中國航天的“活化石”,還是中華民族從屈辱到強大這一歷史的“活化石”。

在講座後半段,戚發軔談到了航天精神,稱老一輩科學家們的愛國是天生的、自發的,“兩彈一星”精神最核心的就是“熱愛祖國”。

他現身說法:1933年生在大連,彼時大連、旅順和臺灣、朝鮮一樣,都被日本佔據。小時候被日本小孩隨便欺負,上小學時每天操場集合,向東京三鞠躬,再後來還練刺刀,“要是抗日戰爭再不勝利,我就得當皇軍了,和中國人自己幹。”直到解放,才能堂堂正正做中國人,到如今親眼見證中國“馳騁大航天時代”(這是香港大學爲系列演講所定口號)。

他說,現在距那個時代大幾十年了,這代人沒經過那段歷史、沒有各種經歷,所以愛國需要提倡、需要教育。他表示,最高尚的愛、最偉大的愛,就是愛國,愛國才能奉獻。和平時期,每一個人只要把崗位工作做好了,就是愛國。每個人都做到這一點,國家便能強大。強國夢需要落實到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崗位工作中去。

話音未落,偌大的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持續良久。

最後,戚院士鼓勵大家要有夢想,偉大的事業都是源於夢想,夢既是目標。

再次“安利”一下戚院士這場講座:這是一場關於航天的科普講座,也是一場關於歷史、愛國、傳承和奮鬥的講座。沒有艱澀的名詞,沒有枯燥的說教,只有引人的歷史、生動的案例、鮮活的細節和頻出的金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