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算法推薦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科技的發展,總會給我們提出許多新的問題。比如早在1968年,美國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就預見到人工智能將在未來得到巨大發展,並可能由此催生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於是提出了一個在科幻界乃至科學界都頗具影響力的問題: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今天,人工智能和算法已經滲透進我們的生活。雖然“仿生人”尚未出現,但被廣泛應用的人工智能算法推薦卻已經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算法推薦會導致信息繭房嗎?算法會控制人的心智嗎?

這些問題,同樣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和討論。近日,在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舉辦的“智能傳播與算法推薦”線上研討會上,多位計算機和新聞傳播領域的“大咖級”教授學者齊聚一堂,進行了跨學科、多角度的交流和討論,就信息繭房、算法優化等議題各抒己見。與會專家認爲,信息繭房待進一步求證,算法或能爲破除繭房提供途徑;作爲傳播的媒介,算法需要持續優化,爲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破除信息繭房,算法可提供技術支持

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劉建國介紹了當下主流的推薦算法機制。所謂個性化推薦就是圍繞用戶的需求推薦你感興趣的文本、信息、視頻。要準確做到這些,需要一方面對用戶進行準確、全面的瞭解,另一方面對要推薦的內容有精確的定位和標籤,最後還需要結合環境特徵,比如時間、地理位置、網絡、天氣等,圍繞不同需求和人的關係進行匹配。這三方面,缺一不可。

同時,通過協同過濾,根據用戶偏好、個人屬性、年齡、性別、職業、個人收入、地理位置等,找到和其興趣最相似的這些用戶,他們看過而目標用戶沒看過的,就推薦給他。

劉建國也指出,實際上目前業界一直在開發新的算法,比如通過對低俗內容的打壓、對重要新聞的強插、設置低級別賬號等手段,用算法突破信息繭房。

以公衆關注度頗高的“今日頭條”爲例,據瞭解,在歷經了7次版本更新後,“今日頭條”的推薦策略,早已不只依賴於“算法”,而是囊括了“算法+熱點+關注+搜索”等多種功能,將用戶需求作爲評估指標,建立了評估體系,以此作爲技術和產品優化的依據。可見,平臺不僅要爲內容創造者提供價值,也要擔負滿足用戶的義務。算法策略調整應持續考慮用戶的長期助益而非僅僅是短期滿足,以延長用戶的優質體驗與長期發展訴求。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湯景泰提出,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從“人找信息”過渡到“信息找人”,怎麼樣讓有價值的信息真正匹配有需求的人是時代的核心問題,而算法則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信息繭房”與受衆選擇性接觸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與數據科學實驗室主任、教授孫少晶認爲,算法推薦在某種意義上是預示着一種傳播形式的革命性改變,傳者和渠道已經成爲一體。“它的影響有短期的、長期的,而且有可見的影響,不可見的影響。當下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調查數據或者行爲數據,而真正的算法推薦在深層次的心理、生理、認知層面,這一塊目前是欠缺的”。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教授韋路介紹,當下對於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薦,用戶感受最強烈的是三種風險,第一種是信息繭房,第二種是隱私安全,第三種是人文價值。除了從媒介端,算法端進行效果的研究,也要從用戶端角度來驗證,算法在終端用戶方面是否真的會產生信息繭房的效果。

爲什麼會形成信息繭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受衆選擇性接觸。但實際上這種受衆的選擇性接觸真會發生如此廣泛並且普遍的影響嗎?湯景泰認爲,如果用戶只用一個APP接受信息,只通過一個渠道來進行娛樂、閱讀等行爲,那可能會形成“信息繭房”。但實際上,人生活在複雜的信息環境中,用戶接觸信息的渠道龐雜,在多種平臺共用的這樣一種現實情景之下,想要形成信息繭房還是相當困難的。

讓算法迴歸技術本身,更好地服務人

由於技術瓶頸,人工智能模型在特徵設計的時候,提供的數據庫會帶有一定的偏向性。同時,算法對開放問題理解能力很有限,可能會產生預期之外的結果,從而造成所謂的偏見。

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肖仰華認爲,算法偏見不是算法本身的偏見,它更廣義上是指整個人工智能系統,我們的平臺對於某些任務產生一些侷限性,導致結果存在一般意義上的偏見,可以歸結爲技術上存在某種侷限性放大了人現實生活中的偏見。

算法把用戶行爲背後的動機、訴求、場景表達了出來,表現的形式就是各種各樣的場景標籤。肖仰華建議,“只要將所表現的邏輯向大衆公開,讓大衆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對算法的擔憂”。需要注意的是,偏見是基於人而存在的,即使沒有算法和技術,偏見都是始終存在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張濤甫指出,從整體來看,算法對於提升社會效率而言,是有益的。假如沒有算法推薦,人類接受的信息會高度的過載。但從精準的角度看,算法還有優化的空間。技術不是萬能的,算法作爲一種技術,它本身沒有善惡之分,只是被社會或人使用的工具。

湯景泰提到,“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和算法一定是未來的方向,我們可以去不斷地做優化和變革,讓算法創造更多價值”。

技術提高了信息找人的準確性,導致整個系統要發生變化。信息的生產者、消費者,政策的管理者,都需要調整、升級、迭代。

算法在提高用戶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的同時,也對人類自身信息的收集、整理、處理、識別、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華中科技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院長、教授張明新期待,“算法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提升媒介的'四力'——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我們也將迎來一個更好的時代”。

當下,互聯網平臺堅持優化算法,提升用戶體驗,成爲常態。如今日頭條的“頭條尋人”、“三農合夥人”,抖音的“DOU藝計劃”等公益項目,都是以算法信息服務社會羣體,快手b站等平臺也緊隨其後,將算法技術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使算法技術發揮“向善”潛力,服務大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