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中國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上空閃過一道亮光,巨響之後,一片蘑菇雲沖天而起。當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便向全世界播發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消息。這一天,對於每一箇中國人而言,註定是無比難忘的一天。原子彈以及後來的氫彈、洲際導彈、人造衛星的研製,對於中國有着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兩彈一星”精神,他指出:“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東風精神’,以民族復興爲己任,追求卓越,紮根大漠,報效祖國和人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在於有效發揮人的積極性,要發揚光大‘兩彈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精神面貌。”

  “爲了防禦,中國也要搞原子彈”

  近代以來,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山河破碎,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火燒圓明園、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南京大屠殺……列強憑藉着船堅炮利,肆意欺辱中國人民。進入20世紀50年代,帝國主義又對中國發起核威脅、核訛詐。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以毛澤東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認爲,“只有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我們纔能有鞏固的國防”。毛澤東指出:“爲了防禦,中國也要搞原子彈。我們不首先進攻別人,但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爲了儘快增強國防力量,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黨中央排除萬難,作出研製“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可見,“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迫不得己作出的決定”,也是審時度勢作出的正確選擇。

  1955年1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專門聽取了李四光、錢三強等關於鈾礦資源、核科學技術及國外原子彈研製情況的彙報。隨後,毛澤東針對中國的原子彈研製工作指出:“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現在蘇聯對我們援助,我們一定要搞好,我們自己幹,也一定能幹好。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麼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1956年,我國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第一個遠景規劃,將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爲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同時部署了兩個更大的項目:原子彈和導彈。1957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簽署。從此,我國在“自力更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的方針指導下,開始了“兩彈一星”研製工作。我國一方面積極爭取蘇聯援助,一方面堅持搞“兩彈一星”的科研單位、工廠、各種設備與技術都是中國自己的。

  “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

  在我國核工業的起步階段,蘇聯政府在覈科學技術研究和核工業基礎建設等方面,都曾對我國進行了無私的大力援助。根據協議,他們提供了大量設備、圖紙、資料,許多專家來到我國進行實地幫助指導。這些,對於我國研製原子彈的初期工作是有益的,起到了引路、爭取時間的作用。然而,由於中蘇兩國關係的惡化,蘇聯政府最終全面斷絕了對中國的援助。

  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以蘇聯正在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關於禁止核試驗和核不擴散問題的談判爲理由,宣佈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有關技術資料。1960年7月至8月,蘇方正式下令將派遣到中國核工業系統工作的233位專家全部撤走。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有人甚至斷言:中國核工業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面對困難局面,黨中央迅速作出回應,毅然宣佈:“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從此,中國的原子彈研製,進入自力更生、自主研製的新階段。

  1961年,正當原子彈研製工作克服重重困難,準備加速發展的時候,國內出現了關於原子彈是“上馬”還是“下馬”的爭論。有人認爲,搞國防尖端技術困難太多、太大,應該放慢速度。還有人認爲,這方面花錢太多,會影響國民經濟和其他部門的發展,主張停止搞原子彈、導彈等尖端武器。此時,毛澤東基於嚴峻的國際形勢,堅定地表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對尖端武器的研究試製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鬆或下馬”。

  1961年7月,黨中央作出《關於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爲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加速我國原子能工作建設,中央認爲有必要進一步縮短戰線,集中力量,加強各有關方面對原子能工業建設的支援。”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到1962年下半年,我國的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仍有一些重大技術難關亟待努力攻克。這時,就需要成立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集中統一領導技術攻關工作。

  1962年下半年,二機部提交了《關於自力更生建設原子能工業情況的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兩年規劃”。這份報告經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審定同意後,於9月11日報給了黨中央和毛澤東。10月30日,羅瑞卿又給黨中央、毛澤東寫了《關於建議成立中央專門委員會的報告》。他提出:實現原子彈爆炸,這是全國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水平的集中表現,絕非哪一個部門所能單獨辦到的。……必須取得各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單位的密切配合,以及全國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援。”他建議:在中央直接領導下,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加強對原子能工業的領導。

  12月14日,黨中央作出《關於成立十五人專門委員會的決定》。新成立的十五人專門委員會,帶領全國26個部委、20多個省區市、1000多家單位的科技人員,在攻克尖端科技難關方面通力合作,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周恩來指出,我們發展尖端事業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我們要發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組織全國大力協同,從科研一開始就組織協作。要發揚風格,通用的技術不要保密,不要有門戶之見,要擰成一股繩。有關工業部應當分別組織聯合設計,否則各部都自己搞,來個萬事不求人,是什麼也搞不出來的。他還多次強調,有關部門要做到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共同攻克技術難關。

  “兩彈一星”事業取得歷史性突破

  1964年10月,伴隨着羅布泊的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成爲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成爲世界第五個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拉開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兩彈一星”的歷史性突破,是黨中央領導科研工作者和全國人民共同創造的奇蹟,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集中體現。

  (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爲了研製“兩彈一星”,一大批科學家、科研人員、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發揚坐冷板凳的精神,甘當無名英雄,長期隱姓埋名,幾乎與世隔絕,真正做到了心有大我、淡泊名利,自覺地把個人價值與國家需要、民族命運結合起來。在我國物質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他們以帳篷爲家,以戈壁黃沙爲伴,心中默唸,“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都能幹”“搞‘兩彈一星’,必須自力更生,我們中國人是壓不倒的”。

  面對蘇聯方面撤走了全部專家、帶走了全部技術資料的困難局面,中國人沒有氣餒,只是默默地將第一顆原子彈工程的代號定爲“596”,然後繼續埋頭苦幹。“596”,正是蘇聯毀約的年份和月份。可見,搞出“兩彈一星”,給自己爭口氣,成了全國上下的共同心願。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裏牆面上的標語,醒目寫道:“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兩彈一星”事業取得歷史性突破,對我國的安全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鄧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兩彈一星”事業的成功,凝聚着千萬人的奮鬥和創造,光榮屬於每一位在這條戰線上作出奉獻的英雄,輝煌屬於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徐嘉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小寧 整理)

編輯:張國華

責編:徐悅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