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賺錢”的養老產業 保險公司爲何競相湧入?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人口老齡化已成“百年之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人口老齡化正加速到來,養老問題再次受到廣泛關注。按照發達國家經驗,中國第三支柱規模至少在50萬億以上。在第三支柱建設的市場競爭格局中,保險業以其長期確定性的特點,與養老事業形成了良好的匹配度。

伴隨着十多年來的持續佈局,保險業已經逐步摸索出保險產品與康養服務相嫁接的運營模式。從過去的保險單純現金支付,升級成爲目前的“保險+養老+醫療護理服務”閉環模式。多家險企陸續通過重資產、輕資產等模式加入養老社區的建設與運營中。

但養老產業考驗戰略定力,需要參與者有着長遠眼光和長期投入。雖然長遠來看養老業務的空間很大,但如果想要很快實現盈利,養老產業絕不是一門好生意。

保險業的保障屬性契合養老產業

養老問題已經成爲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與發達國家的經驗相比,我國第三支柱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截至2019年底中國市場化運營養老金規模佔GDP比例僅爲5.8%,其他發達國家第二、三支柱規模佔GDP比重甚至達到50%左右。

根據我國2019年GDP接近100萬億來看,即使按照50%的比例計算,未來第二、三支柱的規模至少在50萬億元以上。而截至2019年底,保險業總資產爲20.56萬億元,保險業參與第三支柱建設空間巨大。

第三支柱註定是個龐大的市場,銀行、基金、證券、信託等也在不斷地加大力度,力圖在養老金市場上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但保險業的保障屬性天然契合養老產業。

大家保險總經理徐敬惠表示,第三支柱作爲個人自主建立、保障養老生活的重要補充,不應單純聚焦養老金積累,而需綜合覆蓋上述三類養老保障需求,保險恰可在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和價值。

6月2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邢煒在首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表示,保險機構要發揮保險的賬戶管理優勢、精算優勢、銷售優勢,着眼長期發展,建立一個操作規範、經營穩健、競爭有序的養老體系,打造保險行業的養老健康平臺。

對於消費者個人而言,作爲養老資金儲備,隨着社會信用風險的加速暴露,保險所具有的長期確定性特點,是目前其他金融無法替代的。

頂層設計方面,對於未來養老規劃,國務院2019年發佈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了業內所熟知的“9073”養老體系——老齡人口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

保險公司“扎堆”養老社區

伴隨養老需求的凸顯、政策紅利的釋放,養老產業的長期投資價值日益顯著,從保險投資、保險保障到醫療康養的全生態產業運營模式日益清晰,更多險企根據自身的實力和特點,着手佈局康養產業。

作爲最早感知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行業,早在2007年開始,一些保險公司已經穿透週期悄然佈局養老產業,主要通過重資產、輕資產等模式加入養老社區的建設與運營中。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在首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透露,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包括大家保險在內的13家保險機構投資了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佈局全國20多個省市,牀位數8萬多個,提供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具體運作模式看,重資產模式主要是險企使用自有資金直接參與到養老地產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早期進入養老產業的保險公司大多采取重資產模式入局,如最早佈局的泰康,以及國壽、新華、太保等險企不容忽視的是,重資產模式考驗險企流動性、戰略定力和運營能力,對保險公司的資源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近年來,輕資產或者輕重並舉的模式受到更多保險公司的青睞。保險公司得以用較少的資金撬動更大規模的養老服務供給,以更多的專業護理和運營服務加持養老社區。

此外,還有一些保險公司與股東單位戰略協同,以純輕資產的模式佈局養老社區。如大家保險,探索“以核心城區高品質養老機構佈局爲主,以城郊特色化持續照料退休社區爲輔”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按照“9073”的養老規劃,也有險企認爲未來居家養老是主流,將目光投向了養老產業鏈上,加大了對於醫療、健康、護理等領域的投資,一方面在於降低成本、推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匹配自身的資金實力。

穿透責任與理想,客觀理性地看待養老社區投資,由於我國險企養老社區仍處於初期階段,運營模式來看,養老社區收入來源包括入門費、會員卡、月費和其他服務費用,並通過給予滿足條件的保險客戶入住養老社區的資格、優先入住的權限和部分折扣優惠的形式,來實現和保險業務的聯動。而“只租不售”的監管要求也使保險系養老社區的投資回報週期更長,目前大多數養老社區尚處於運營虧損階段。

當以百年視角看待百年大計

一位險資投資人士表示,養老社區不是個好生意,養老社區的投資回收期長達10-20年,但僅以此判定養老社區不賺錢,也是不科學的。

人口老齡化是百年之慮,當以養老體制改革的百年大計予以應對,放眼百年視角來看,養老產業仍舊是一個朝陽產業。在首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清華大學周燕珉教授指出,保險企業做養老運營能夠盈利的並不多,還處於爬坡期,尤其是養老機構入住率的提升,是一個慢熱過程。

大家保險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養老本質上提供的是一種帶有居住屬性的複雜服務,從國外養老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內近十年保險公司參與養老產業的實踐情況,以及相關監管政策的變化過程來看,當前輕重資產模式最大的區別,既不在所提供服務的品質上,也不在財務盈利性上,更不在資產是否可增值的爭論上,而是在現金流的可持續性上。國內經營良好的養老機構,其盈利能力並不比國外同業差,也不比國內的保險公司差。

“真正束縛中國養老行業發展的,不在於盈利性(尤其是輕資產模式,國外養老產業利潤率同樣不高,但仍屬於優質資產,社會資本參與踊躍),而在於社會參與資本投入的充足性和持續投入的容忍度。保險公司參與養老行業,並不能獲得特別高的回報率,而是其資金屬性與養老行業有更高的匹配度,與保險主業能夠形成更好的產業協同。”大家保險相關人士稱。

上述負責人表示,“新開業養老社區普遍都需要經歷入住率上升,當入住率達到一定比例時,就能夠實現盈虧平衡和良性運轉,這和其他產業並無不同。真正不同的是,養老社區一旦住滿,會處於長期處於滿員狀態,較少出現入住率大幅起落的情況,盈利性相對穩健。”

此外,“保險+養老”已成爲頭部險企業務發展和資源整合的重要方向。一些保險機構在保險產品的設計中,嵌入了商業養老社區的入住權益,對於使用了此項權益的保險消費者,經合同約定,其養老型年金的收益率水平可以下浮1%-1.5%。以一份預期收益爲4%的普通年金爲例,在兌現養老社區的入住權之後,消費者自願下調收益,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爲可觀的利差。

保險行業與養老產業的戰略協同反哺了養老社區,並塑造了一個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長期來看,當我國進入平穩發展週期,養老社區的投資價值將更加明顯。作爲一個與生命週期爲伴的行業,保險資金的長期優勢、規模優勢和保障投資協同優勢,都將在大養老生態中得以凸顯。

此外,保險公司在加大養老社區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養老產業鏈上下游的投資。近年來,保險資金在醫療、健康、養老產業鏈的投資規模甚巨,主要目的在於延伸產業鏈鏈條,打造康養大生態,進而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目前,一些頭部和大型保險公司已經着手以養老服務賦能和反哺保險產品和保險營銷,開闢了一條或許可以延續保險快速發展和增量發展的整合營銷的新賽道。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