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媒:“新冠債務”或壓垮歐元區經濟

參考消息網6月26日報道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6月24日報道,德意志銀行的最新分析顯示,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激增的債務、人們對大量舉債一事態度放鬆,以及認爲利率永遠不會上升的盲目樂觀看法可能會將世界帶入一場新的經濟危機。

德意志銀行資深經濟學家塞巴斯蒂安·貝克爾說,10年前遭遇此種麻煩的歐元區國家可能重蹈覆轍,因爲富裕國家的經濟已偏離正道、走上同一條危險道路。

他說:“信譽可能成爲一個問題,因爲在以強勁增長和勞動力市場繁榮爲特點的疫情前‘黃金’時期,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未能實現預算平衡。事實上,平均而言,發達經濟體在過去30年中從未實現預算平衡。繼續漫不經心地積累債務可能會導致高債務和高風險溢價的自我強化循環,而這種循環真的會在某一臨界點造成爆炸性後果。”

報道稱,這一臨界點可能是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130%或更高——意大利和希臘曾突破這個點。

貝克爾的警告對象不限於那些長期債臺高築的國家。

他說:“受美國‘大幹一場’的新財政制度鼓舞,在德國的競選活動中,各方在公共投資方面爭相‘出高價’。”他警告稱:“目前的時代思潮是,認爲靠赤字支撐的大規模投資是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天降救星’,這缺乏遠見。”

儘管素有財政審慎中心之美譽,但德國也面臨“人口迅速老齡化帶來的嚴峻財政挑戰”。按國際標準衡量,其債務水平較低,但在疫情中也未能獨善其身,“政府債務與GDP之比再次逼近約82%這一全球金融危機後觸及的歷史高點”。

對債務國來說,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是轉而使用歐盟的資金——但貝克爾警告說,這不是一張“免罪卡”。

他說:“這些額外債務有朝一日總是要還的——要麼通過新引入的歐盟稅收,要麼通過成員國的額外捐款。從債務可持續性的角度看,成員國層面財政透明度和問責制的缺失爲道德風險和漫不經心的國家財政政策大開方便之門。”

他說,超低利率也導致漫不經心的行爲增加,因爲儘管疫情期間債務激增,但各國政府卻嚐到了償債成本下降的甜頭。

但貝克爾警告稱,假設這些情況會永遠持續下去是危險的做法。他認爲,包括量化寬鬆在內的央行政策可能已誘使一些國家的政府產生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他說:“儘管這些貨幣政策短期內正在穩定公共財政和各經濟體,但它們降低了主權國家在中期內轉而鞏固財政狀況的動機,因而潛藏着嚴重的中長期風險。”

貝克爾還說,以利率低於經濟增速爲由爲不斷舉債辯解最終看起來像一場“龐氏騙局”。

報道稱,風險在於,未來經濟一旦衰退,會迫使已負債累累的國家再次增加借款額;抑或通脹率或利率意外上升,進而引發債務危機。

鑑於各銀行持有大量政府債券,歐元區危機可能重演。

貝克爾說:“如果主權國家未來面臨更大的財政問題,政府債券的最終持有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銀行——也將面臨金融困境。在最壞的情況下,這可能導致銀行/主權國家雙重債務危機。”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