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防報

蘇-30SM戰鬥機(近)與F-35A戰鬥機(遠)

近日,一段發佈在國外社交媒體上的視頻顯示,一架俄空天軍蘇-30SM戰鬥機在波羅的海上空與兩架北約F-35A戰鬥機“相遇”。當時,這兩架F-35A戰鬥機正試圖靠近一架飛往加里寧格勒的俄軍安-12運輸機,護航的蘇-30SM戰鬥機見狀,逼近其中一架F-35A戰鬥機,迫使對方離開。

說起該事件,不妨先介紹一下加里寧格勒這塊著名的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位於波羅的海沿岸,原屬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劃歸蘇聯,改稱加里寧格勒。蘇聯解體後,由於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獨立,加里寧格勒失去與俄本土的陸上聯繫。雙方日常往來主要靠海運和空運,加上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了大量兵力,俄戰機經常在波羅的海上空往來不斷,北約駐防戰機常抵近“伴飛”,以摸清俄戰機情況。

根據北約部署,這兩架F-35A戰鬥機於今年5月3日接手波羅的海上空的“快速反應警戒任務”,隨後展開例行空中巡邏。這是五代機首次執行北約在波羅的海上空的這一任務。

蘇-30SM是俄軍新裝備的一款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由於不具備隱身性能,勉強稱得上是4++代戰鬥機。該機可執行防空截擊、遠程護航、對地攻擊等任務,機翼下攜帶一枚R-27T中距空空導彈,與R-27R中距空空導彈配合使用時,可對付隱身戰機。

這次事件中,儘管蘇-30SM戰鬥機性能略遜F-35A戰鬥機,但強硬彪悍的飛行動作佔據了上風,將靠近安-12運輸機的F-35A戰鬥機逼走,動作乾脆利落。

這並非俄戰機第一次對北約戰機施展強行驅離手段。俄空軍這一做法繼承自蘇聯軍隊。1987年9月,蘇聯空軍一架蘇-27戰鬥機在面對來犯的挪威P-3B反潛機時,用垂尾將後者的發動機吊艙切開一個巨大的豁口,導致發動機停車,蘇-27戰鬥機爲此獲得“巴倫支海手術刀”的稱號。1988年2月,美軍兩艘軍艦抵近蘇聯黑海艦隊基地進行電子偵察,蘇聯軍艦在交涉未果的情況下,使用燈光信號發出警告信息,隨後撞向美軍戰艦。美軍戰艦拖着被撞的艦體,匆匆逃離相關海域。

無論是戰機還是軍艦,這種強行驅離既是比拼技術嫺熟度,又是比拼戰鬥意志力。顯然,“戰鬥民族”在這方面更勝一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