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荒”來襲,上游供給短缺將如何影響汽車行業?

原標題:紫光國芯副總裁蘇琳琳:國產汽車芯片需“亮劍” 供需矛盾靠系統能力解決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日前,紫光國微(002049)發佈了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結果公告,所發行的“國微轉債”募集資金總額爲15億元。

在此前的公告中,紫光國微表示,此次募資中的6億元將用於新型高端安全系列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4.5億元用於車載控制器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4.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4月,紫光國微旗下的紫光同芯安全芯片產品成功“上車”,正式導入了某國產高端汽車品牌。此舉側面反映出紫光國微正在加速在車規級芯片的佈局。

不久前,紫光國芯副總裁蘇琳琳接受了包括證券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詳解了汽車芯片產業的變局與機遇。

蘇琳琳表示,傳統的汽車行業供應體系是環環相扣的,但在智能汽車的時代,這種供應結構已經被打破。以汽車芯片爲例,芯片公司要在整車企業做產品開發的同時,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產品適配,以滿足整車企業的需求。

在她看來,當前汽車芯片所面臨的供需失衡、國產化替代難等問題,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努力,通過系統的能力來解決。

國產汽車芯片迎發展契機

2020年底爆發的汽車芯片供需失衡,導致多家整車企業被迫減產和短期停產,時至今日,芯片短缺對整個行業的影響仍然沒有徹底消退。多家券商指出,這對於國產芯片的替代反而會成爲一大機遇。

事實上,國產汽車芯片的替代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蘇琳琳認爲,目前國產汽車芯片的發展仍然面臨多重困難。首先,部分國產芯片公司在汽車芯片的品類佈局和技術上是有缺失的,需要企業補好內功;此外汽車芯片對於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大量的驗證,在這方面很多芯片公司也是有所缺失的;而在生產端,國內的大部分代工廠缺乏車規級別的生產線,導致車規級芯片的生產也面臨着困難;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前汽車芯片行業面臨非常嚴峻的人才缺失,亟需進行人才培養。

“做普通的芯片,週期大概2~3年;但車規級的芯片,需要通過2~3年進行研發,還需要再花1~2年進行上車。面對如此長的週期,很多企業是沒有資本能夠長期支撐的。”蘇琳琳表示,這是促使很多芯片公司未重點佈局汽車芯片的根本原因。

據瞭解,紫光國微於2005年上市,旗下包含四大板塊,包括安全芯片、高可靠性芯片晶體和功率器件。2016年開始,紫光國微開始佈局了汽車電子行業,並於2019年開始向汽車板塊供貨。

蘇琳琳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紫光國微在智慧芯片和安全芯片板塊深耕已久,在車規級芯片的佈局和探索也很早,但在探索初期,公司在車規級芯片領域走得比較艱難。

“當時國產的汽車芯片均處於起步階段,紫光國微通過做安全芯片敲開了汽車電子行業的大門,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了國產的MCU(微控制單元)芯片是比較欠缺的,因此紫光在接下來的佈局中,會重點發力在車載高端的MCU芯片。”蘇琳琳表示,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汽車企業相信中國芯片企業的能力,只有通過不斷的上車實踐,才能實現國產汽車芯片的迭代和升級。

整零關係需重構

“汽車行業是非常傳統的行業,其供應關係是環環相扣的,分工也比較細緻,所以此前整車企業對於芯片直接關注度並不高。”蘇琳琳表示,在智能化汽車的時代,汽車產品的迭代和更新速度特別快,這就需要芯片等零部件供應商,對車企的研發和產品進程高度瞭解。

“現在基本上整車企業在做產品開發時,我們也在思考自身的芯片如何匹配他們的需求。”蘇琳琳認爲,整車與零部件企業的關係發生了轉變,如果車企想加速產品的迭代,縮短產品的週期,就勢必要關注到芯片等上游供應商,讓整個產業鏈形成更加緊密的互動,進而形成一種生態,才能更加適應智能汽車的發展。

事實上,整個行業向智能化轉型的動作,正在驅動原有的整零關係的變革。而近期爆發的汽車芯片短缺風波,則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推動了新的整零關係的形成,越來越多的車企願意主動與芯片公司進行溝通,共同推動國產芯片的發展。

“現在高端的MCU芯片缺貨很嚴重,很多車企都在來找我們尋求供貨。”蘇琳琳表示,這也將加速公司在汽車芯片的佈局。

蘇琳琳強調,過去一年時間公司在汽車行業的佈局,已經讓不少車企增加了對於紫光國微的瞭解,在她看來,來自車企的認可,可以進一步推動雙方合作精神的形成,也能側面推動越來越多的芯片企業向車規級芯片的戰略轉型。總體來說,國產汽車芯片的崛起,是需要整個生態鏈上下游的企業協同解決的。

據她透露,由於紫光國微的產品品類較多,所以三至五年,公司會慢慢將這些品類向汽車領域延伸,進而賦能到整個行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