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稿:從3000萬到零病例 世界矚目中國抗瘧70年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特稿:從3000萬到零病例 世界矚目中國抗瘧70年

新華社記者

世界衛生組織30日向中國頒發國家消除瘧疾認證,稱讚中國從20世紀40年代每年報告約3000萬瘧疾病例、經過70餘年不懈努力到如今完全消除瘧疾,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中國長達70年的抗瘧之路,不僅取得了從3000萬到零病例的矚目成績,也爲實現“無瘧疾世界”願景做出了中國貢獻。

抗瘧之路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由蚊子叮咬傳播。世衛組織網站發佈的數據表明,2019年全球瘧疾病例估計爲2.29億例,死亡病例估計爲40.9萬例。作爲全球重大傳染病,瘧疾一直威脅着人類的健康,也曾在中國廣泛流行。

據世衛組織記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衛生部門致力於阻止瘧疾傳播,爲有患病風險的人提供預防性抗瘧藥物,併爲患者提供治療。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了青蒿素,由此誕生的基於青蒿素的複合療法已成爲當今最有效的抗瘧治療方案。

20世紀80年代,中國廣泛推廣驅蟲蚊帳預防瘧疾,遠早於世衛組織推薦使用蚊帳控制瘧疾,驅蟲蚊帳的推廣使中國部分地區的瘧疾發病率大幅下降。到1990年底,中國瘧疾病例數已下降到11.7萬;從2003年開始,中國加強了人員配備、培訓、藥物使用和蚊蟲控制等,進一步減少了瘧疾病例。

中國在連續4年報告本土病例爲零後,2020年11月向世衛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這已符合“瘧疾本地傳播鏈至少連續中斷3年”的世衛認證標準。

成功關鍵

世衛組織認爲,中國能成功消除瘧疾,關鍵在於爲居民提供免費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使所有人都能獲得並負擔得起瘧疾診斷和治療。有效的多部門合作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素。2010年,中國13個政府部門下發消除瘧疾行動計劃,旨在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消除瘧疾。

世衛組織指出,近年來,中國在消除瘧疾行動中嚴格執行瘧疾報告、調查和處置的“1-3-7”工作模式,即在發現病人的1天內診斷並上報病例、3天內完成病例覈實及流行病學調查、7天內開展瘧疾疫點的調查與處置。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表示,中國建立了全國瘧疾等傳染病網絡報告系統和瘧疾實驗室檢測網絡,完善了瘧疾媒介監測和瘧原蟲抗藥性監測體系,制定了“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總結了“1-3-7”工作模式及邊境地區的“3+1防線”(即檢驗檢疫防線、聯防聯控防線、羣防羣控防線和境外合作防線)。“1-3-7”工作模式作爲全球消除瘧疾工作模式,正式寫入世衛組織的技術文件向全球推廣應用。

中國貢獻

中國是多年來西太平洋地區第一個獲得世衛組織無瘧疾認證的國家。這一地區此前曾獲這一認證的國家有澳大利亞(1981年)、新加坡(1982年)和文萊(1987年)。全球範圍內目前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世衛組織頒發的無瘧疾證書。

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也祝賀中國消除瘧疾。“中國爲實現這一重要的里程碑所做的不懈努力表明,強有力的政治承諾和加強國家衛生系統可以消除一種曾經是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的疾病。中國的成就使我們離西太平洋地區無瘧疾的願景又近了一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癒了很多中國病人。世衛組織推薦將基於青蒿素的複合療法作爲一線抗瘧治療方案,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使非洲瘧疾致死率下降66%,5歲以下兒童患瘧疾死亡率下降71%。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30日在一份官方聲明中表示:“今天我們祝賀中國人民在全國範圍內消除了瘧疾。他們的成功來之不易,是經過幾十年有針對性的持續行動才取得的。中國加入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行列,向世界表明無瘧疾的未來是一個可行的目標。”(執筆記者:馮玉婧;參與記者:劉曲、胡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