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逢低做多LLDPE與PVC價差

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阮有

近期,原油價格漲勢如虹,化工品卻走勢羸弱,聚烯烴價格在巨大的產能投放壓力疊加需求不佳的影響下,從年初高點一路下行至今。就連最爲強勢的PVC也在5月上旬見頂後進入調整期。聚烯烴集體走弱的背後,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強弱變化:近年來,聚乙烯產能增速較快,而聚氯乙烯新增產能投放卻寥寥無幾,導致LLDPE與PVC價差從2019年迅速走弱至今。2019年一季度LLDPE與PVC主力合約價差維持在2200元/噸附近,2021年6月11日,該價差走弱到-1195元/噸。不過,近期該價差快速反彈至-500元/噸左右。後期LLDPE與PVC價差將如何變化呢?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國內聚乙烯主要分爲油制和煤制兩大路線,另有少部分的輕烴裂解裝置。國內PVC主要以電石法爲主,但該路線主要成本是發電成本,海外主要以乙烯法爲主。因此,從製備路線來看,聚乙烯與聚氯乙烯在原料和成本端有一定關聯性。原油和動力煤價格的大幅上漲或下跌都會影響兩者的中樞價格。從下游應用角度來看,聚乙烯與聚氯乙烯也有一定重疊:國內PVC主要應用於管材及管件、型材及門窗、地板及薄膜等領域;LLDPE主要應用於農膜、包裝膜、電線電纜、管材等方面,其中農膜佔比超過50%。聚乙烯與聚氯乙烯的相互替代主要集中在管材領域,最近兩年隨着PVC價格迅速上漲,甚至超過LLDPE價格,聚乙烯管材對PVC管材的替代已然發生,但規模較小,對各自整體供需格局影響並不大。

整體上來看,LLDPE與PVC的關聯性主要體現在原料端與部分下游應用的相互重疊,但相對於嚴格的跨品種套利來說,LLDPE與PVC的關聯性相對較弱,LLDPE與PVC的價差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合理水平,價差在2014年8月最高至5000元/噸左右,近年來價差持續走弱主要是各自供需面作用的結果,並沒有套利約束機制使“不合理”價差迴歸。因此,分析二者之間的價差變化仍需要站在各自的供需基本面角度考慮,二者之間的套利交易並不是基於“合理中樞價差”的考慮,而是站在對沖原油等產業鏈風險和多強空弱配置的方向上思考。

從今年上半年的邏輯主線來看,聚乙烯處在空頭氛圍,雖然原油及動力煤價格大幅上漲,但成本端支撐難改供需端的弱勢。一方面,近年來國內聚乙烯需求難尋亮點,下游的核心需求農膜行業增長緩慢;另一方面,國內供應端產能卻在不斷增加,6—8月,仍有接近340萬噸的產能待投產。但實際上,從交易的角度分析,市場已經對產能投放的利空反應鈍化,並且實際的產量供應仍需時間。

從需求端來看,聚乙烯的核心下游農膜開機率在6月初已經見底,後期將進入季節性旺季,開工逐漸回升。因此,從國內供需端角度分析,目前聚乙烯基本面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

另外,被市場忽略的利好——進出口變化可能會推動價格上行。從具體進口數據來看,5月單月聚乙烯進口量112.59萬噸,環比減少9.03%,同比減少31.6%;1—5月累計進口658.2萬噸,比2020年同期減少28.59萬噸,比2019年同期減少30.13萬噸。從進口利潤來看,目前LLDPE進口處於持續虧損狀態,後期進口仍有進一步減少趨勢。聚乙烯作爲進口依存度較大的品種,進口量的邊際變化足以改變國內供需平衡。總體而言,在進口減少、國內新增產能短期難以放量、下游開工逐漸上行的情況下,聚乙烯價格有進一步走強的動力。

PVC方面仍處在強現實、弱預期狀態。一方面,目前基差偏強,上中下游整體庫存都處在歷史低位,現貨難以大跌。但另一方面,下游需求處於淡季、出口轉弱等因素導致整體基本面環比走弱。後期來看,影響下半年走勢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點:一是國內高開工以及新增產能投放,上半年僅有16萬噸新增產能投產,下半年實際新增產能預估在96萬噸左右,疊加國內高開工,整體供應壓力較大。二是需求端方面,終端數據表現較弱,相關大宗商品需求受到一定抑制。三是出口將明顯走弱,從5月出口數據來看,5月PVC粉料出口量在21.6萬噸,環比減少3.11萬噸,出口已現轉弱趨勢,隨着東南亞與中國、印度與中國的價差縮小,出口窗口關閉,出口對國內供應的消化邊際走弱。

基於上文對聚乙烯與聚氯乙烯的產業基本面分析,聚乙烯最差時刻已經過去,後期需求季節性迴歸疊加進口減少,價格或有所上行;而聚氯乙烯基本面最好的時光已經消失,出口減少疊加終端需求轉弱,價格或有所回落。爲規避產業鏈及宏觀風險,基於配置考慮,可逢低做多LLDPE與PVC價差。(作者單位:東吳期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