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流空港花田成都双流空港花田。。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公共实验平台。

  

  成都芯谷。

  走进成都双流区的新晋网红打卡地“空港云”,一幅32米长的双流“清明上河图”出现在眼前,从蚕丛建都、广都建县开始,双流4000多年的厚重历史,一览无余。
从郊县到中心城区,从区域经济到都市经济……双流经历了一场华丽蜕变。2020年,双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大关,可支配财力稳定在200亿元以上,全国百强新城区竞争力排名第16位,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这座因机场而快速繁荣兴旺的城市,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快速步伐转型崛起。
2017年7月以来,双流区聚力打造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支撑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以构建适航产业体系为统揽,聚焦航空经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三大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布局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芯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三大产业功能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关键之年。近日,记者走进双流三大功能区,探访这里的最新发展变化。

  蓝天经济腾空而起
加快构建现代适航产业体系

  川航物流中心库区,是双流机场三大货站之一。
6月21日,记者在这里看到,2万平方米的库区内,货物被整齐打包,等待前往目的地。“疫情发生后,国际物流量明显上涨。”川航物流党委副书记傅军介绍,这些货物包括防疫物资、电子产品等,大部分是国际线路。
川维维修基地,机库内外,停满了空客A320系列飞机,维修人员正在紧张地工作,有的飞机正在维修,有的维修工作已完成处于待交付状态。
“这些飞机都是来做C检的,同时结合C检完成客户要求的改装工作。改装就是根据厂家的技术文件对飞机结构、设施设备等进行改进。”基地总工程师张翅指着眼前的两架飞机说,“大家看到这两架飞机翼尖的不同,就是我们之前完成的鲨鳍小翼改装。我们创造了28天完成改装的纪录,全球最快。”张翅说,改装鲨鳍小翼后,飞机在省油以及起飞爬升性能等方面会有明显提升。
在58平方公里的双流航空经济区,一大批适航产业应势而生。川航物流中心库区、川维维修基地……都是双流适航产业发展的缩影。
这座因机场而迅速繁荣和崛起的城市,其发展目标愈渐明确。
2020年,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2021年,双流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重点抓好8个方面工作,其中7个明确提到“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如今,“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这8个字已经流淌在双流经济发展血液中。实际上,提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目标,拥有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的双流很有底气。
2020年5月,双流国际机场客运航班起降架次跃升至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为繁忙的机场;航线规模位列中国内地第四、中西部第一……2018年双流航空经济区成立以来,双流累计实现航空经济主营业务收入6386亿元、税收153.7亿元、外贸1780亿元。航空经济成为双流最鲜明的产业特征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随之布局的适航产业,正在为双流构建一个强大完备的航空产业体系。聚焦航空经济,主攻航空运营服务、航空制造维修、航空物流、跨境贸易、航空金融、高端商业商务等细分领域,双流打造亚太都市机场新门户、泛欧泛亚供应链新枢纽和空港公园城市新典范、绿色航空制造维修新基地,2020年实现航空运营服务营业收入950亿元、航空制造维修产值9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
乘势而为,扶摇直上。蓝天经济正在为双流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双流定下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00亿元;到2030年,全面建成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地区生产总值确保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

  站稳“芯时代”风口
剑指“中国电子信息新一极”

  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的万亿产业之一,也是双流主导产业之一。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来到了成都市双流区的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熊猫)。这家公司平均年龄仅26.8岁的年轻团队,创下了“从项目开工到下线点亮仅用时16个月”的纪录,创造了全球同类型液晶面板项目建设最快的“四川速度”。
双流不仅有中电熊猫这样的“翘楚”,也有中电子、中电科、中物院等资深行业大佬,支撑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双流一跃成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第二大承载地。2020年,双流区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04亿元,同比增长15.45%;规上工业企业有仁宝、纬创、新易盛、千嘉科技等50家。
双流是如何做到的?6月21日,记者来到成都芯谷研创城(简称成都芯谷),试图寻找答案。
成都芯谷诞生于2016年,承载着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使命,剑指“中国电子信息新一极”目标。成都芯谷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聚焦电子信息,主攻集成电路、网络信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作为功能区的核心起步区,成都芯谷研创城重点布局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及应用创新,建设1平方公里高品质科创空间。
“到2025年,我们入驻企业的目标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就业人数和企业产值大幅提高。”成都芯谷研创城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这里已经建成了32万平方米空间载体,另有25万平方米的空间载体即将开工。
要达成千亿目标,成都芯谷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成为产业生态组织者,成为城市发展的“产业合伙人”,推动优质企业高度聚集。
对于成都芯谷来说,中国电子可谓是最佳合伙人。2016年9月,成都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签署合作协议,建设成都芯谷项目。中国电子带动旗下和关联企业20多家入驻园区集聚发展,加快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引进华微电子,补齐集成电路产业可编程逻辑芯片短板;引进的华大九天,行业排名全国第一,提供EDA开发工具全流程解决方案;引进的澜起科技,研制全球领先的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被评为2019年中国IC独角兽企业;引进国家级重大外资项目瓴盛科技,发布了首款AIoT智能物联网芯片;云天励飞建成西南首个“区域级”人像轨迹系统。

  追赶“朝阳”之势
打造世界级生命科技创新家园

  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高科技行业“皇冠上的明珠”。
2016年,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诞生。陈激扬是生物城的第一批“拓荒牛”之一。当时,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区各抽调20人组建建设班子,时任双流规划局副局长的陈激扬是其中之一。
5年的时间,生物城发展速度惊人。6月21日,作为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陈激扬分享了这5年的变化。
“最初,这里啥都没有,我们招商特别难,只能跟企业讲故事、讲未来。而且别人还不相信你,说你吹牛。”陈激扬至今对那个夏天记忆犹新。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线员工,大家汗流浃背,顶着烈日施工和招商,但每个人都坚信蓝图一定能变为现实。
短短5年,从图纸招商,到企业主动选择……第一代“拓荒牛们”许下的口头承诺,都一一兑现了。
“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优质企业更看重当地的产业生态环境,成长环境。而不仅仅是政府一次性补贴多少钱。”陈激扬说,他刚接待了几家企业,“啥条件都没谈,对方一看他的产业链合作伙伴都在生物城,就表态一定要来落户。”
“我们已经签约落户了约150个项目,落地资金1100亿元。”陈激扬说,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建设面积44平方公里,聚焦生物技术药、创新型化学制剂、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服务和大健康服务五大细分领域,打造世界级生命科技创新家园、国际化健康生活魅力新城。根据现在的发展速度,预计下一个5年,生物城的营收将达到1500亿元,真正实现国内具有引领作用,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实习生 陶莯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