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雙流空港花田成都雙流空港花田。。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公共實驗平臺。

  

  成都芯谷。

  走進成都雙流區的新晉網紅打卡地“空港雲”,一幅32米長的雙流“清明上河圖”出現在眼前,從蠶叢建都、廣都建縣開始,雙流4000多年的厚重歷史,一覽無餘。
從郊縣到中心城區,從區域經濟到都市經濟……雙流經歷了一場華麗蛻變。2020年,雙流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千億大關,可支配財力穩定在200億元以上,全國百強新城區競爭力排名第16位,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
這座因機場而快速繁榮興旺的城市,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快速步伐轉型崛起。
2017年7月以來,雙流區聚力打造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支撐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以構建適航產業體系爲統攬,聚焦航空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三大主導產業細分領域和未來賽道,佈局雙流航空經濟區、成都芯谷、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三大產業功能區。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的關鍵之年。近日,記者走進雙流三大功能區,探訪這裏的最新發展變化。

  藍天經濟騰空而起
加快構建現代適航產業體系

  川航物流中心庫區,是雙流機場三大貨站之一。
6月21日,記者在這裏看到,2萬平方米的庫區內,貨物被整齊打包,等待前往目的地。“疫情發生後,國際物流量明顯上漲。”川航物流黨委副書記傅軍介紹,這些貨物包括防疫物資、電子產品等,大部分是國際線路。
川維維修基地,機庫內外,停滿了空客A320系列飛機,維修人員正在緊張地工作,有的飛機正在維修,有的維修工作已完成處於待交付狀態。
“這些飛機都是來做C檢的,同時結合C檢完成客戶要求的改裝工作。改裝就是根據廠家的技術文件對飛機結構、設施設備等進行改進。”基地總工程師張翅指着眼前的兩架飛機說,“大家看到這兩架飛機翼尖的不同,就是我們之前完成的鯊鰭小翼改裝。我們創造了28天完成改裝的紀錄,全球最快。”張翅說,改裝鯊鰭小翼後,飛機在省油以及起飛爬升性能等方面會有明顯提升。
在58平方公里的雙流航空經濟區,一大批適航產業應勢而生。川航物流中心庫區、川維維修基地……都是雙流適航產業發展的縮影。
這座因機場而迅速繁榮和崛起的城市,其發展目標愈漸明確。
2020年,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十三屆十四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了《關於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2021年,雙流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1年重點抓好8個方面工作,其中7個明確提到“中國航空經濟之都”。
如今,“中國航空經濟之都”這8個字已經流淌在雙流經濟發展血液中。實際上,提出“中國航空經濟之都”的目標,擁有全國第四大樞紐機場的雙流很有底氣。
2020年5月,雙流國際機場客運航班起降架次躍升至全球第一,成爲全球最爲繁忙的機場;航線規模位列中國內地第四、中西部第一……2018年雙流航空經濟區成立以來,雙流累計實現航空經濟主營業務收入6386億元、稅收153.7億元、外貿1780億元。航空經濟成爲雙流最鮮明的產業特徵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隨之佈局的適航產業,正在爲雙流構建一個強大完備的航空產業體系。聚焦航空經濟,主攻航空運營服務、航空製造維修、航空物流、跨境貿易、航空金融、高端商業商務等細分領域,雙流打造亞太都市機場新門戶、泛歐泛亞供應鏈新樞紐和空港公園城市新典範、綠色航空製造維修新基地,2020年實現航空運營服務營業收入950億元、航空製造維修產值90億元,規上工業產值超1000億元。
乘勢而爲,扶搖直上。藍天經濟正在爲雙流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
雙流定下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中國航空經濟之都,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400億元;到2030年,全面建成中國航空經濟之都,地區生產總值確保翻一番,達到2000億元。

  站穩“芯時代”風口
劍指“中國電子信息新一極”

  電子信息產業,是四川的萬億產業之一,也是雙流主導產業之一。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期間,來到了成都市雙流區的成都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熊貓)。這家公司平均年齡僅26.8歲的年輕團隊,創下了“從項目開工到下線點亮僅用時16個月”的紀錄,創造了全球同類型液晶面板項目建設最快的“四川速度”。
雙流不僅有中電熊貓這樣的“翹楚”,也有中電子、中電科、中物院等資深行業大佬,支撐電子信息行業發展。“十三五”期間,雙流一躍成爲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第二大承載地。2020年,雙流區電子信息產業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704億元,同比增長15.45%;規上工業企業有仁寶、緯創、新易盛、千嘉科技等50家。
雙流是如何做到的?6月21日,記者來到成都芯谷研創城(簡稱成都芯谷),試圖尋找答案。
成都芯谷誕生於2016年,承載着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使命,劍指“中國電子信息新一極”目標。成都芯谷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聚焦電子信息,主攻集成電路、網絡信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細分領域。作爲功能區的核心起步區,成都芯谷研創城重點佈局集成電路研發設計及應用創新,建設1平方公里高品質科創空間。
“到2025年,我們入駐企業的目標產值將達到1000億元左右,就業人數和企業產值大幅提高。”成都芯谷研創城相關負責人說,目前這裏已經建成了32萬平方米空間載體,另有25萬平方米的空間載體即將開工。
要達成千億目標,成都芯谷充分發揮頭部企業的作用,讓“龍頭企業”成爲產業生態組織者,成爲城市發展的“產業合夥人”,推動優質企業高度聚集。
對於成都芯谷來說,中國電子可謂是最佳合夥人。2016年9月,成都市政府與中國電子簽署合作協議,建設成都芯谷項目。中國電子帶動旗下和關聯企業20多家入駐園區集聚發展,加快形成集成電路產業集羣。引進華微電子,補齊集成電路產業可編程邏輯芯片短板;引進的華大九天,行業排名全國第一,提供EDA開發工具全流程解決方案;引進的瀾起科技,研製全球領先的模擬與混合信號芯片,被評爲2019年中國IC獨角獸企業;引進國家級重大外資項目瓴盛科技,發佈了首款AIoT智能物聯網芯片;雲天勵飛建成西南首個“區域級”人像軌跡系統。

  追趕“朝陽”之勢
打造世界級生命科技創新家園

  生物醫藥產業被稱爲“永遠的朝陽產業”,是高科技行業“皇冠上的明珠”。
2016年,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誕生。陳激揚是生物城的第一批“拓荒牛”之一。當時,成都高新區和雙流區各抽調20人組建建設班子,時任雙流規劃局副局長的陳激揚是其中之一。
5年的時間,生物城發展速度驚人。6月21日,作爲天府國際生物城管委會副主任,陳激揚分享了這5年的變化。
“最初,這裏啥都沒有,我們招商特別難,只能跟企業講故事、講未來。而且別人還不相信你,說你吹牛。”陳激揚至今對那個夏天記憶猶新。不管是領導幹部還是一線員工,大家汗流浹背,頂着烈日施工和招商,但每個人都堅信藍圖一定能變爲現實。
短短5年,從圖紙招商,到企業主動選擇……第一代“拓荒牛們”許下的口頭承諾,都一一兌現了。
“現在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優質企業更看重當地的產業生態環境,成長環境。而不僅僅是政府一次性補貼多少錢。”陳激揚說,他剛接待了幾家企業,“啥條件都沒談,對方一看他的產業鏈合作伙伴都在生物城,就表態一定要來落戶。”
“我們已經簽約落戶了約150個項目,落地資金1100億元。”陳激揚說,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規劃建設面積44平方公里,聚焦生物技術藥、創新型化學制劑、高性能醫療器械、生物服務和大健康服務五大細分領域,打造世界級生命科技創新家園、國際化健康生活魅力新城。根據現在的發展速度,預計下一個5年,生物城的營收將達到1500億元,真正實現國內具有引領作用,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實習生 陶莯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