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家隊主帥的工作壓力很大,但其實是一個相當穩定的位置。即將上任的弗利克只是1926年以來的第11位德國隊主教練。

歷史上,接手這個位置時壓力最大的應該是1990年的福格茨。他的前任貝肯鮑爾是德國足球史上無可爭議的傳奇:貝肯鮑爾在1984年歐洲盃小組賽出局的慘劇後接替德瓦爾,1986年把德國帶進世界盃決賽,四年後又捧起大力神杯。當時身材消瘦的貝肯鮑爾走在羅馬奧林匹克球場的草坪上,獨自享受勝利時光,這一幕成爲德國足球史上的經典。

2014年的里約熱內盧,勒夫沒有留下與貝肯鮑爾一樣經典的畫面。但是他捧起世界盃的時機與貝肯鮑爾差不多。當時的他先給克林斯曼當了兩年助理教練,然後在主教練的位置上工作了八年。勒夫與貝肯鮑爾在德國主帥工作上的最大的區別是,貝肯鮑爾1990年世界盃後急流勇退,交棒給福格茨。勒夫沒有,他選擇留下來繼續帶隊。

德國在歐洲盃八分之一決賽輸給英格蘭後,德國媒體開始討論勒夫是否應該早點離職。前國腳託恩批評說,德國在2018年世界盃慘敗後沒有改變,過去三年時間浪費了。還有的人提出,勒夫在2014年奪冠後就應該走了。

這種假設當然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如果勒夫在2014或者2018年離職的話,那麼成爲德國主帥的大概率不是現在衆望所歸的弗利克了。勒夫沒有在2014年巔峯時離去,而是堅持到2021年,導致了他連續在世界盃和歐洲盃上折戟。這樣做至少有一個好處:接替他的人能輕鬆一些,不像1990年的福格茨壓力那麼大。

即將接掌德國隊的弗利克處境與2004年的克林斯曼差不多。沃勒爾帶隊拿了2002年的世界盃亞軍,2004年歐洲盃小組賽出局後去職。克林斯曼帶着勒夫、比埃爾霍夫接手。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克林斯曼有了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德國足球的條件。德國媒體形容克林斯曼的改革是"將構築起德國足球的每一塊石頭都翻了一下",而勒夫在2006年上任時,依然享受着這種寬鬆氛圍。

現在的德國隊是一支敗軍,而弗利克是比埃爾霍伕力薦的人選,作爲德國隊前任助理教練、德國足協的前任技術經理,他熟悉德國足協的邊邊角角,包括那些有問題的地方。弗利克是否打算像克林斯曼那樣大動干戈,這倒是未必。但如果他想那樣做,這個環境是允許的。

擔任拜仁主教練時,弗利克證明自己可以迅速地解決掉球隊內部的問題,帶領球隊走向成功。他重塑了科瓦奇留下的充滿問題的隊伍,轉身拿到了三冠王。德國隊的問題也許比兩年前的拜仁要嚴重一些,但這支球隊的基礎是好的,至少比2004年時的德國隊要強得多。

當然,國家隊與俱樂部是不同的。在俱樂部,教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購入球員(假如你的經理願意滿足你的需求),而國家隊更像是一個拼圖遊戲,教練將來自不同俱樂部的球員拼成一個戰鬥力的團隊,球員的選擇面可以說寬泛一些,但在某些時候也受到限制,至少不可能引進外籍的頂尖球員。

不過因爲有薩利哈米季奇的限制,弗利克在拜仁的某些時候也在玩拼圖遊戲,用並非自己理想中的球員捏合出理想的隊伍。同時他也證明自己擅長挖掘年輕球員,比如對穆西亞拉的重用。這些特長可以在國家隊得到發揮,可以預見,弗利克要更多地與U21主帥昆茨討論,提拔更多的U21國腳。不要忘記,昆茨作爲德國足協體系中過去幾年中最成功的主帥,正是弗利克擔任德國足協經理時聘請的。(仰臥撐/kr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