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丁香園

你有想過這件事嗎:要活多久?

放到現在,答案可能有很多。

然而,倘若我們生在 72 年前,可能最多隻敢構想一個活到 35 歲的人生。

建國之初,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爲 35 歲。戰亂、饑荒、天花、佝僂病、小兒麻痹……這些現在聽起來陌生的詞彙,都曾經是我們祖輩的日常。

而現在,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 77.3 歲,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 80 歲,翻了整整一倍多,取得了健康事業上的偉大成就。

人均預期壽命翻倍,中國是怎麼做到的?

從飢餓到喫飽、喫好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

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給總統杜魯門寫了一封信。

‘近代史上每一箇中國政府必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解決人民的喫飯問題,到現在爲止,沒有一個政府是成功的’。

言下之意是,新中國也難以讓當時的 5 億人喫飽飯。

人多地少,怎麼讓大家喫飽飯成了最大難題。墾荒、治水、搞科研……1949 年到 2018 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翻了 5 倍,人均產量翻一番,稻穀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給率達到了 98.75%。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升。

光是袁隆平團隊的雜交水稻技術,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以養活整整 7000 萬人口。

中國依靠世界上不到 9% 的耕地,創造了養活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奇蹟。如今,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穩定在 470 公斤以上,遠遠超過了國際公認的 400 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徹底擊碎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

不僅要喫飽,還要喫好。

這是 1950 年代河北移民的餐桌。

那時候,糧食在飲食結構中的佔比超九成,肉蛋奶飲食少得可憐。

據 1952 年國家統計局數據,人均一年只能喫 2 斤雞蛋,換算下來差不多一年只能喫 20 個。人均肉類的消費量僅有 14.4 斤(豬牛羊禽類總和),粗略估計一年就只能喫到 4 只雞。

這是如今中國人的餐桌。

水產、肉、蛋、奶在飲食結構中的合計佔比從 1952 年的 5% 上升至 22%,達人均每年 170 斤。我們的餐桌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

不僅是肉蛋奶。依據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狀況,我們還建立了六大蔬菜產區。從零下四十度的漠河,到平均每年降水只有 9 天的托克遜,從冬到夏,從南到北,人人都能夠喫到豐富的蔬菜。

更加豐富的餐桌帶來的是國民健康的進步。2001 年~2010 年,中國營養不良的兒童大約減少了 9780 萬,越來越多的兒童可以健康的成長和發育。

現在,我們不僅在糧食產量上領先,也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水產生產國、蔬菜生產國和水果生產國之一。

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上。自己養活自己,絕對沒有問題。

從瘟疫到可防、可控

1955 年,江蘇南通,全市 1680 人突然癱瘓,466 人死亡,而其中的大多數都是兒童。

最初,患者似乎只是普通的感冒,幾天後就出現了高熱、頭痛、癱瘓,連坐都坐不起來,嚴重的孩子更會因此陷入生命危險。怪病很快也出現在了青島、上海、南寧各地,就像是一隻看不見的手,緊緊扼住了孩子的咽喉。

這種怪病就是脊髓灰質炎,俗稱的小兒麻痹症。

在沒有找到有效治癒手段之時,疫苗成爲了攻堅傳染病的關鍵,早一天研發就能早一天拯救成千上萬孩子的未來。

當時 31 歲的病毒學家顧方舟臨危受命,帶領團隊開始疫苗研發。

昆明遠郊的山洞裏,消滅脊髓灰質炎的戰役打響了。

在顧方舟的方案裏,臨牀試驗分爲三期,其中的 Ⅰ 期實驗主要觀察疫苗對人體是否安全,有無副作用,只需少數人蔘加。

如何找到這不顧危險的‘少數’成了最大的難題。脊髓灰質炎疫苗主要針對的是兒童,他們得證明這種疫苗對孩子安全。

可誰願意讓孩子冒這樣的風險呢?

顧方舟給自己剛滿月的孩子試了疫苗。‘我不讓我的孩子喝,讓人家的孩子喝,沒有這個道理’。

1960 年底,首批 500 萬人份疫苗在全國 11 個城市推廣開來。北京、天津、上海、青島……一個個投放疫苗的城市發病率都開始下降了,疫苗的有效保護率達到了 93%。

而對顧方舟來說,這一切遠不意味着勝利。當時中國的物流運輸途徑遠不如現在發達,就算疫苗已經成功,也很難確保生活在中國每個角落的孩子都能獲得保護。顧方舟又與團隊攻堅,研製出可在室溫下保存 7 天的‘糖丸’活疫苗,爲推行大規模計劃免疫、進而消滅脊髓灰質炎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1995 年,我國阻斷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傳播,成千上萬的孩子得以避免肢體殘疾。

這場關於脊髓灰質炎的戰役艱辛又偉大,而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反反覆覆上演了無數次。

建國初傳染病曾經是中國人死亡的最大原因,‘孩子出過疹和痘,纔算解了閻王扣’的俗語流傳甚廣。這裏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而現在,我們不僅很少聽到這樣的俗語,甚至不再知道這些曾經可怕的傳染病名字。

這其中的偉大不僅在於找到科學的解決路徑,更在於找到路徑後,還要讓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免於傳染病恐懼的權利。

不僅要把疫苗研發出來,更要保證所有人都能公平地打上苗。

我們消滅了天花。

隨着全民種痘的推廣,1961 年天花在我國被消滅,這一時間比世衛組織宣佈全球消滅天花提前了整整 16 年。

我們戰勝了麻疹。

在實施麻疹疫苗接種後,1980 年~2009 年麻疹發病較之前下降了 98% 以上,近 30 年至少避免了 1.17 億人發病、99 萬人死亡。

我們不再害怕乙肝。

自新生兒乙肝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後,我國 5 歲以下兒童的乙肝病毒攜帶率從 1992 年的 9.7% 降到 2014 年的 0.3%, 3000 萬的兒童免於乙肝病毒的威脅。

……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通關打怪,建國初,一個孩子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再加上一點運氣才能長大成人。而現在,需要的只是按時接種。在傳染病精細防控的網絡下,更多的孩子得以健康長大。

這條路我們還在繼續。

截止 6 月 29 日,中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已經達到 12 億劑次,佔到世界疫苗接種總量的 40%。最多一天接種超過 2400 萬劑次。

就在昨天,中國正式獲得世衛組織消除瘧疾認證。世衛組織公報稱讚:‘中國瘧疾感染病例由 1940 年代的 3000 萬減少至零 ,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驅散傳染病的,不是運氣,不是時間,不是羣體免疫的幻覺。是億萬支疫苗,億萬強大堅韌的衛生工作者,更是億萬個相信醫學進步的中國人。

讓我們再次把時針撥回到那個人均預期壽命不及 35 歲的年代。

1935 年,革命烈士方誌敏在獄中留下了最後的話,題爲《可愛的中國》:

‘目前的中國,固然是江山破碎,國弊民窮,但誰能斷言,中國沒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呢?’

‘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

‘這麼光榮的一天,決不在遼遠的將來,而在很近的將來,我們可以這樣相信的,朋友!’

我們可以這樣相信的,朋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