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足坛肉眼可见的趋势有三点:

跑动量增加;吹罚尺度更严;商业化+寡头化

1.二十年来外场球员跑动量大幅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球员的体能大幅提高,因为在此期间人类身体机能水平并无跨越式进步(参见田径比赛纪录),跑动量的增加仅仅意味着球员分配给跑动的体能更多,在总体能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分配给对抗和做动作的体能必然减少。

2.哨儿更严,防守球员做防守动作的空间被压缩,比赛强度整体下降(以联赛+欧冠八强之前为主)

3.96年博斯曼法案出台,球员得以在合同到期后自由转会,中小球队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资本的入局导致球队两极分化严重,二三梯队水平整体弱化(优胜者杯参赛球队)

以上三点其实共同导致了一点

球员个体能力弱化

跑动量增加意味着双方可以在区域中短时间内聚集多名球员,以往一名球员的任务现在由多名球员协作完成;严格的判罚尺度使球员如温室中的观赏花卉般娇嫩,大部分比赛强度降低;商业化+寡头化导致各地优秀球员过早进入豪门球队,丧失了在次级比赛中进一步打磨技术拓宽球路的机会。

这也就导致了90后00后(21世纪接受青训)球员相较于60后70后80后普遍的能力弱化现象。

此外,科技进步和商业化带来的营销方式转变,即碎片化营销。抖音时代少有人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看完整场录像,十几秒剪辑版的小视频成为营销球员的主要手段,由此导致一种饭圈化流量化娱乐化的足球审美,典型代表就是某些「中场大师」「回撤型中锋」「出球中卫」(欢迎对号入座)。事实上,球员能力弱化导致的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强队阴沟翻船和大比分、大逆转的比赛增多,而这又契合了大部分球迷「介就系足球」的G点。

现在进攻端和防守端。

一种是像巴萨这种,Tiki-Taka,靠脚下技术生吃你。我方队员你一脚,我一脚,把球权控制下来,就等你失误,中场一脚给到锋线,然后杀死比赛。但是这种,踢法,就是脚上的活太细了,在电视上面根本都看不出来,只有像小罗,内马尔那种大开大合,在电视上面看起来观赏性才比较足。来自巴西的足球明星越来越少了,欧洲人踢球都差点感觉。这个感觉就是观赏性。

另一种打法就是太过注重防守,摆大巴,搞防守反击,防守反击确实很好用,把球断下来,一个大脚,只要前锋跑的足够快,威胁就足够大。

别说足球了,现在觉得篮球看起来也没有激情了,跑到对方半场,假巴意思防两下,运两下球,扔个三分。又跑过去,运两下球,扔三分,没意思。

看英雄联盟比赛也是,太过运营,控制各种地图资源,就是不跟你正面打架,正面刚,观赏性差的鸭皮。官方修改了一次又一次,才把观赏性提高了一点。

我不懂足球,这些都是我自己觉得为什么难看的原因,没有观赏性了。

还有就是,意大利,给老子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