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網·演兵場

圖片說明:@航空工業圖

東方網·演兵場7月3日報道:近日,@航空工業接連曬出多張航空人用各種方式慶祝建黨100週年的圖片。演兵場注意到,某張圖片中出現了最新改進型的武直-10,採用了經典的出口版荒漠塗裝,不僅在發動機艙側面加裝了複合裝甲,短翼上還增加了某新型設備。

保護髮動機艙的裝甲不難理解,由於現代武裝直升機進場活動在“一樹之高”,需要直面來自地面上的各種輕武器襲擾。因此,絕大多數現代武裝直升機會在機腹、機側等關鍵部位安裝複合裝甲,腹部中彈的武裝直升機在戰場中從容脫離的例子不勝枚舉。

圖片說明:改型武直-10可能就是珠海航展上的武直-10ME @航空工業圖

對於短翼上增加的新設備,“樞密院十號”猜測有可能用於自衛干擾:“從半球型的透明罩來看,很可能是基於激光的定向紅外干擾系統。定向紅外干擾系統可有效對付各種紅外製導防空導彈,可以說爲直-10增加了新的護身符。”

而這些改進都是在爲武直-10做“加法”,以求提升其戰場生存能力。對於武直-10這種中型武裝直升機來說,由於起飛重量的限制,在防護上天然就比“阿帕奇”等重型武裝直升機弱,要從被動(增加裝甲)和主動防禦(電子對抗干擾)兩方面共同着手才能縮小差距。

圖片說明:珠海航展上的武直-10ME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防禦方式,都離不開給機身增加載荷,這就對直升機的發動機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在武直-10項目最開始的時候,恰恰是由於發動機的問題,使得武直-10不斷在做“減法”。

早在1988年,國家就舉行了第一次專業武裝直升機的可行性論證會。1998年,武直-10正式立項,軍方對武直-10抱有極高的期待,其機動力、武器裝載量、航程、隱身能力等主要參數均瞄準了世界水平。

資料圖:武直-10的早期原型機

然而,武直-10的整機進度要早於“40號發動機”(也就是後來的渦軸-9發動機),原型機依靠進口發動機於2003年就完成首飛。與此同時,武直-10原先適配的進口發動機卻遭到卡脖,失去了大規模列裝的採購基礎。

渦軸-9發動機在攻克了一系列問題之後逐漸成熟,其功率還比預研時提升了20%,但仍不足以讓當時的武直-10在空中任意地輾轉騰挪。解決之道就是減重,無論多難,都要把已經基本完成了的直升機重新過一遍,把重量減下來。

資料圖:早先武直-10排氣口向兩側、裝甲較少軍網英文

當時,武直-10所有的子系統都被分配了減重額度,設計時已經在重量上錙銖必較的機身和設備,還要再減下一塊來。昌飛副總工藝師陳正生曾回憶,原來武直-10整個座艙骨架由36個複合材料管梁連接在一起,減重優化後變成了3個大部件。

用總師吳希明的話來說,武直-10爲了減重,實際上設計了兩遍。“減重”後的武直-10不僅武器裝載量沒有下降,其載油量甚至還有所增加,一度成爲當時世界上作戰半徑最大的專用武裝直升機。

資料圖:披甲版武直-10

從近年來的武直-10的相關改進來看,渦軸-9發動機的性能還在不斷改進,不僅可以負擔武直-10赴執行高原地區的作戰任務,還可外掛大面積的複合裝甲。例如第80集團軍某陸航部隊去年亮相的一架武直-10,在前後座艙外側加裝附加裝甲,採用了發動機排氣口朝上的結構。隨後,多個集團軍中都出現了這種改型。

此外,此次亮相的改型武直-10同樣採取了排氣口朝上的設計。直升機的發動機排氣口向上,其主旋翼的氣流可降低排氣口溫度,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紅外特徵。不過,這樣的設計也相應增加一部分直升機的阻力,對發動機功率要求更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