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媒文章:新興市場爲何偏離套路

參考消息網7月5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4日發表文章《新興市場偏離了套路》,作者是喬納森·惠特利。全文摘編如下:

對新興市場的投資者來說,這是幾十年來熟悉的套路:當大宗商品價格走高時,新興市場股市也走高,反之亦然。

道理很簡單:新興世界是(大部分)大宗商品的來源地。如果你看好或看跌全球增長,你對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股票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但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隨着去年底新冠疫情後的復甦變得明顯,這兩套資產都出現了上漲。去年11月初至今年1月底,標普高盛商品指數和明晟新興市場股票指數均上漲約25%。

此後,大宗商品價格的漲幅又增加了30個百分點,但新興市場股市持平。

一個簡單的解釋是,新興市場股票和大宗商品同漲同跌的原因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多了。明晟新興市場股票指數被拉美大宗商品生產商主導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如今,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和印度的企業構成了該指數的四分之三。尤其是科技股佔據了主導地位。信息技術股佔明晟基準指數的20%。

復興資本銀行的股票市場專家丹尼爾·薩爾特說,它們真正的權重幾乎是這一數字的兩倍。根據他的計算,包括通信服務和非必需消費品行業的科技公司在內,科技股在該指數中的佔比達到38%。相比之下,能源股和材料股的佔比分別不到5%和9%。

不過,直到最近,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股票的走勢一直是同步的。這或許只反映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但是,也有現實世界的原因。

通常,這兩套資產的驅動因素都是中國。中國抗擊疫情的能力——它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或許表明,這種說法依然存在。但北京加強了對中國規模達17萬億美元信貸市場的審查,使金融穩定再次成爲優先於經濟增長的重點。

百達資產管理公司新興債務部門負責人瑪麗-特雷絲·巴頓說:“隨着全球經濟的開放、旅遊業的恢復以及新一輪大宗商品熱潮的潛力,你可以講述一個非常積極的宏觀故事。但另一方面,我們可能很難發現一個強勁的結構性增長故事。”她認爲不確定性給市場蒙上陰影,而美國在就業和通脹方面的意外數據又加劇了不確定性。

她說:“所有人都預料會有意外。但是,當我們從美國的數據中獲得如此巨大的意外時,我們怎麼預測得了?”

她並不是唯一預計未來道路會坎坷不平的人。寶聚資本公司的西蒙·基哈諾-埃文斯說,經濟數據出人意料的數量,以及與去年的低基數進行前所未有的比較所造成的混亂,令投資者感到困惑。

許多人也開始接受通脹上升的全新經歷——至少對那些不瞭解新興市場的繁榮和蕭條的人來說是這樣。

基哈諾-埃文斯說,發達國家的投資者似乎已經準備好把疫情拋在腦後。但全球情況仍不均衡,南美部分地區的新冠病例仍居高不下,在全球疫苗接種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之前,出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可能性仍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危險。

他說,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股票脫鉤是對未來形勢的預判。

基哈諾-埃文斯說:“我很確定將出現很多我們眼下沒有想到的意外。我們很多人認爲2021年會比2020年好過。但應對新冠病毒對實體經濟的溢出效應至少會持續到2022年。”

去年11月初以來,原本同漲的標普高盛商品指數和明晟新興市場股票指數出現了分化。(英國《金融時報》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