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比特幣等虛擬幣礦機全部斷電……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黃凡

來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以比特幣爲首的虛擬貨幣在近年因價格大起大落而受到了投資人的極大關注,到了今年,“全球首富+第一網紅”馬斯克的加入捧場更是爲虛擬貨幣的暴漲與暴跌推波助瀾——

1月29日,馬斯克把首頁簽名改爲比特幣時,比特幣價格爲3.3萬美金;

2月8日,特斯拉宣佈拿出15億美金購入比特幣時,比特幣已經大幅飆升至4.25萬美金;

3月24日,特斯拉宣佈支持比特幣支付,直接把比特幣價格推至5.45萬美金的歷史高位;

4月24日,特斯拉宣佈賣出10%的比特幣,於是比特幣跌至5.11萬美金;

5月13日,馬斯克發言表示比特幣消耗過多化石能源、將停止特斯拉對使用比特幣支付的支持,於是比特幣進一步跌至5萬美金以內;

之後,比特幣開啓了持續下跌的漫長旅程……然而,絕大數投資人都不相信它會就此沉寂,相反地,都躍躍欲試地伺機抄底。

有人認爲,虛擬貨幣是顛覆性的創新,是不容錯過的超級投資機會;但也有人認爲這僅僅是人類投資史上另一個“荷蘭鬱金香”而已。

那麼,比特幣是什麼?得從上一輪金融海嘯說起了……

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的倒閉爲開端,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並向全世界蔓延。爲應對危機,各國央行採取了量化寬鬆等措施,並由政府動用天量的納稅人金錢,救助由於自身過失而陷入危機的大型金融機構。

於是,大衆對金融機構與金融行業高管的不滿達到了頂點;也對央行與政府的這些大慷納稅人之慨的措施廣泛質疑,並一度引發了“佔領華爾街”運動。

就在此時,2009年,一個自稱是“中本聰”的日本數學教授提出“比特幣”的概念,並設計發佈了開源軟件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絡。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着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使用整個P2P網絡中衆多節點構成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爲,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的安全性。

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爲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

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總數量根據設定的算法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並獲得了“首礦”獎勵——50個比特幣。於是,一種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機構控制的比特幣就正式誕生了。

監管缺位之下,原本超前的區塊鏈技術被包裝成花式項目到處圈錢,直至形成了一系列的產業鏈。一時間,各式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紛紛上線,甚至衍生出利用虛擬貨幣融資的把戲,以太幣、萊特幣、狗狗幣等等各種虛擬貨幣層出不窮,現在已經有上千種類似的虛擬幣粉墨登場了。

這些虛擬貨幣走勢歷經了數年的起落,於去年進入了上漲的高潮階段,其背景就是全球疫情下各國央行的印鈔撒錢比賽,流動性氾濫之下,投資人對紙幣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於是,以比特幣爲首的虛擬貨幣成了貨幣的蓄水池。

比特幣的起步,是理想主義者們希望用區塊鏈的理念,對抗中心化貨幣體系在應對金融產業無限膨脹以及膨脹過度而引發危機上表現的無能,這兩年,成了大衆反抗面對央行無制約印鈔而付出通貨膨脹稅、鑄幣稅時的武器。

然而,當虛擬貨幣成了投資品,在貪婪的人性驅動下,參與者們輕易就忘了初心了。各種虛擬幣價格可以在短期內大幅上漲後,逐漸就演變成了能讓人希望一夜之間改變命運的“神器”,最終蛻變成參與者豪賭未來的“籌碼”。

那麼,比特幣值得大家去參與投資嗎?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考量:

一、比特幣本身並不是一項能創造新價值的技術。傳說中的所謂能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區塊鏈”技術,目前只是停留在探索的階段。

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因去中心化的分佈式互聯網數據庫技術方案而設計出來的比特幣,本身也不等於區塊鏈,只算是在底層應用了區塊鏈技術的範例而已。創造改變人類生活的價值更無從談起。

二、比特幣爲首的虛擬貨幣體系的誕生與成長被寄望成“一場貨幣革命”,並終將取代現有的貨幣體系。然而這種想法確實是太幼稚了。

要成爲真正意義上可以被長期接受的貨幣,充分必要條件就是有國家主權信用的支撐,而以顛覆原有貨幣體系爲目的的比特幣,是一定不可能被各國政府以及其央行接受的,讓國家主權爲其背書,更無異於“與虎謀皮”。基本不可能實現。

三、“總量有限”是以比特幣爲首的虛擬貨幣價格被投資人無限看好的立足點。因爲大家總是認爲“物以稀爲貴”“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其實是一種虛幻的自我想象和自我承諾。

然而,比特幣根據本身的算法,確實是個數有上限;然而不同的虛擬貨幣卻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虛擬貨幣作爲一個整體其實是可以無限被創設的。

四、本質而言,傳統貨幣產生之初的信用和價值背後是國家的支持,而比特幣是被“挖”出來的。

也就是說,比特幣最初的“信用”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與之相關的穩定幣的信用也是隔空創造出來的,並不具備可靠的長期支撐。

五、比特幣的挖礦本身就需要大量的電力,且造成較大的環境破壞。這不符合各國政府倡導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大趨勢。

有心人在今年初做過統計,如果將比特幣作爲一個“國家”的話,它在全世界近兩百個國家中用電量排名第29,已經稍微大於挪威整個國家的用電量。

而且,隨着挖幣難度的逐步增大,用電量之大會越來越驚人:

2015年:平均2000度電能挖出一枚比特幣;

2018年:需3萬度電以上才能挖出一枚比特幣;

2020年:至少需要40萬度電才能挖出一枚,今年則更多。

如果細數全球電力富裕且供電量龐大的國家,中國可謂首屈一指,因此,此刻我國佔了全球比特幣挖礦產業50%左右的算力。(礦廠主要分佈在四川、雲南、內蒙、新疆等地區),然而到了最近,我們終於看到我國政府取締比特幣挖礦的行動了。

六、另外,除了炒作之外,因爲具備匿名制和跨地域的流動性的特徵,不少人把虛擬貨幣作爲突破一些國家外匯管制的利器,更有甚者成了犯罪組織洗錢、非法轉移資產、綁架勒索的工具。

這就不由得各國的監管機構再對虛擬幣的迅猛發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我個人認爲,比特幣作爲投資品,其價格缺乏一個“錨”,可以值一個億,也可以值一美元,估值全憑投資人的情緒來決定,因而無法合理判斷。

因具備了“無國界、無控制、無交易限制”等特徵,虛擬貨幣對擁有者而言是有足夠吸引力的。就好比是一個沒有皇帝、沒有官府管制的綠林世界,不少英雄好漢都非常向往,然而,絕大多數綠林好漢的最終結局如何?

每逢一個朝代更替之際,都是羣雄並起,各路農民大軍聲勢浩大,逐鹿天下。然而,加入各路的造反大軍的英雄豪傑結局並不那麼好,絕大部分最終都是要麼被剿滅,或是因自相火拼而消逝…….

當然也有如劉邦、朱元璋等小吏流民最終實現君臨天下並黃袍加身的勵志故事,不斷激發千萬人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積極參與豪賭,不過需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參與豪賭者,最終成爲贏家是小概率事件。

投資與理財的正道在於“追逐大概率的小成功“,如參加“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小概率豪賭,顯然與投資理財的正道背道而馳。

不少人問,看着前期比特幣的價格如火箭般地飆升,你心動了嗎?我坦率說,價格飆升的邏輯我看不懂,合理的估值也無法判斷,就應果斷選擇“勇於不參與”了。

參與有暴利贏面但是成功概率極小的投資(投機)無異於賭博,這不是作爲理性的投資人應該參與的。

有人說,“超人鋼鐵俠”馬斯克也買了。我覺得沒關係啊,他買不等於我們也要買。況且還有更多的全球投資界名人選擇不參與呢。

人們肯定會說,此時不參與就錯過了歷史性的機會了!那麼請允許我再說一下老生常談的常識吧: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錯過各種“好機會”,這真沒什麼大不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