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醬酒“狂奔”:賣房的、做金針菇的都來了資本“釀酒”還是“炒概念”?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端午旺季?促銷旺季?一點都沒感覺!”江蘇白酒經銷商老夏說,今年的端午節和618大促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靜”,非常平靜,一點兒也沒有旺季的意思。

相對於較爲冷清的線下渠道,在資本市場上,近來卻上演着“酒瘋”戲碼——特別是醬酒“酒瘋”。從水井坊、海南椰島到衆興菌業、中恆集團、*ST天成,多家沾上醬酒概念的上市公司都出現股價飆升,部分公司市盈率動輒上千倍,有公司儘管一再澄清沒有酒企借殼,但股價依然連續20多個漲停板。

放眼國內,“醬酒熱”還體現在多家大型醬酒企忙擴產,更多熱錢也正瘋狂湧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啓信寶輸入“酒業”搜索近一年來貴州省仁懷市新成立的公司,數量達到12780家。

浙商證券在研報中預測,隨着2017年開始業內外資本相繼加快醬酒擴產步伐,醬酒新增產能預計將於2-4年後逐步釋放,2025年產能將增長至少70%。

有業內人士說,醬酒正在重走濃香白酒20年前的老路。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白酒產量僅331萬千升;10年後的2013年則達到1251萬千升,增長278%,其中70%是濃香型白酒。彼時,全國經銷商蜂擁來到四川宜賓、瀘州等地,新興品牌、貼牌產品層出不窮。後來,濃香白酒一度被混雜的產品和品牌體系所拖累,經過多年的斷腕瘦身,才逐步駛離野蠻生長的快車道。

如今,這一幕似乎在醬酒身上重演。招商爲王、大幹快上、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不一樣的是香型,一樣的是故事,甚至故事中主角仍是同一撥人。

沾“醬”即漲資本“釀酒”還是“炒概念”?

今年的A股市場中,醬酒已然成爲一個新的財富密碼。從較早的水井坊、海南椰島到最近的衆興菌業、吉宏股份,只要與醬酒沾邊的,能不能靠賣酒賺錢還說不好,股價反應卻立竿見影。

自水井坊公告將入局醬酒後,截至7月6日收盤,公司股價已累計上漲約100%,在白酒股中位居前列。

4月27日,保健酒企業海南椰島公告稱將與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糊塗酒業(集團)有限公司出資設立合資公司。消息一出,海南椰島股價節節攀升,從4月27日以來,公司股價最高漲幅超過170%。

6月20日,金針菇大戶衆興菌業也公告擬收購貴州茅臺鎮聖窖酒業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跨界涉足醬酒。酒還沒“入口”,公司股價都已“飄了”。21日開始,連續拉出5個“一字板”,而公司可轉債21日當天更是兩次盤中“熔斷”,全天大漲44.6%。

與資本市場的熱捧相比,聖窖酒業的知名度和實力在茅臺鎮酒業圈內都極其一般。“這家公司的體量很小,前幾年長期處於虧損邊緣,近兩年靠着醬酒風纔有所起色。”一位仁懷當地酒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去年聖窖酒業還擬賣身園城黃金。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聖窖酒業營收5739.64萬元,淨利潤約2121.17萬元。

“(聖窖酒業)的規模太小了,如果是我們,它連進入我們供應鏈的資格都沒有。”一家主打互聯網銷售的品牌酒企高管表示。

沾“醬”即漲大戲中,最爲瘋狂的是*ST天成,因爲被傳聞有酒企將借殼而連續漲停,從今年5月24日以來,*ST天成股價上漲超過200%。儘管6月初公司便一再澄清所謂酒企借殼傳聞子虛烏有,但依然擋不住股價連連漲停的步伐。要知道今年2月,*ST天成還在“面值退市”的邊緣徘徊。

7月6日,*ST天成再度漲停,股價創下新高。“亂炒!”一位券商白酒分析師如此評價*ST天成“詭異”的股價表現。

23個漲停板的*ST天成是本輪股市“醬酒熱”最瘋狂的代表

6月28日,中恆集團因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子公司註冊了33類白酒商標且已有一款醬香型白酒在售。消息一出,中恆集團股價當日午後迅速觸及漲停板。雖然中恆集團在當晚就澄清白酒業務並非子公司的主營業務,且公司也無向白酒業務轉型計劃,卻依然擋不住資本市場的熱情。29日,中恆集團“一字”漲停。

“*ST天成和中恆集團的例子證明,目前整個酒類題材概念受到資本市場追捧,已經處於一種非理性狀態,這可能會加速整個酒類板塊進一步泡沫化。”白酒專家蔡學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種股價的上漲已嚴重背離了企業的真實經營面,帶有典型的市場投機和炒作的風氣。

釀酒潮:業外資本“意在長遠”還是“撈快錢”?

在資本市場上,資金對醬酒的熱捧顯而易見。在產業端,一些原本與酒毫無關聯的熱錢也紛紛湧入醬酒賽道。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以來,就有巨人集團、融創中國、北京聯美集團、北京首農食品集團、修正藥業、來伊份等衆多業外資本跨界醬酒。這些業外資本動輒號稱要投資百億做醬酒。

而那些原本身在醬酒賽道中的參與者,則紛紛擴張產能試圖搶佔先機。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公佈擴產計劃的企業就有14家,包括貴州董酒、華都酒業、習酒及衡昌燒坊等,擴產計劃從數千噸到上萬噸不等。有數據預測,醬酒板塊在未來將新增超過20萬噸的產能。隨着產能的釋放,將在2025年左右形成80萬千升的醬酒產能。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一位近期到訪過仁懷的業內人士這樣描述在當地看到的場景,“好多在酒行業裏已經四五年不見的朋友,紛紛出現在仁懷。見酒就收,見廠就談合作,從大廠到家庭式作坊,門口都排隊等着要合夥做生意的人”。“那些出國留過學,開着豪車的‘酒二代’們,大多還是選擇回到仁懷。因爲不管打什麼工,都沒有做醬酒賺錢”。

記者在啓信寶輸入“酒業”搜索近一年來貴州省仁懷市新成立的公司,數量達到12780家。2019年,貴州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僅27.39萬千升。

醬酒的一把火,的確從赤水河燒到了業內業外,然而湧入行業的各路資本中,又有多少真心實意來做醬酒,又有多少是想蹭着這波熱度,撈一把就跑的呢?

“投資大、週期長、回報慢是醬酒產業的特點。做醬酒,沒有10年見不到回頭錢。首先要有實力,光有實力還不行還有耐力,有情懷。時間不到、年份不到、品質不到就不能包裝出廠。”作爲近年業外資本做酒成功的案例之一,藥企天士力老闆、國臺酒業實控人、董事長閆希軍今年曾對外稱。

洋河股份副總裁、貴州貴酒董事長傅宏兵也認爲,並不是所有的資本都適合進入醬香白酒,特別是一些業外資本,如果盲目跟風,有可能會栽倒在醬酒跑道上。

釣魚臺生產廠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實際上,過往栽倒在醬酒賽道上的業外資本並不少。2011年,海航集團入股懷酒,成立貴州海航懷酒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航懷酒),並投入巨資進行產能擴張和市場拓展。最終,沒有做起來,折戟沉沙,懷酒的多數資產被國臺酒業收購。

2013年11月,娃哈哈集團曾稱斥資150億元進入當時正處“寒冬”的白酒業,與茅臺鎮金醬酒業合作,成立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領醬國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領醬國酒公司),共同推出領醬國酒。然而,娃哈哈跨界白酒卻遭遇“水土不服”。2017年,娃哈哈退出領醬國酒公司,後者也隨着新的股東入主而更名。

如今,新一輪“醬酒熱潮”下,瘋狂湧入的資本,又能否逃過輪迴的宿命?

行業B面:消費未同步火熱大量醬酒停留渠道

熱潮之下,業內對此也有不少理性的分析聲音,這或也代表了醬酒熱的另一面。

今年6月,水井坊總經理朱鎮豪表示,未來醬酒預期將佔有高於30%的市場份額,其中非茅臺的競品增速良好。但他還強調,目前還有不少醬酒流轉在渠道里,並未到消費者手上。而在醬酒板塊的產量開放之後,酒企難以維持目前的稀缺性光環。

資本熱而消費冷,是不少“看空”醬酒者的共同觀點。雖然業內的一些醬酒企業稱銷售火熱,但這些酒到底多少是到了消費者手中而被喝掉,還是停留在經銷商和渠道環節,也備受關注。

“我們這邊的釣魚臺(御筆酒)端午節前就賣斷貨了,廠裏供應接不上,銷售因此受了一些影響。最近剛剛來貨了。”一位釣魚臺的經銷商表示。

但在他看來,目前醬酒熱最主要還是渠道熱,部分區域市場消費已形成趨勢,比如廣東、貴州、山東,但在大多數區域消費層面還沒有成勢。“醬酒有一定升值預期,所以渠道敢拿貨敢囤貨。”

從數據上看,曾衝擊“醬酒第二股”的國臺酒業,營收從2017年的5.73億元到2019年的18.88億元。據貴州省方面此前透露,2020年公司銷售“邁上50億級臺階”。不過,也有國臺酒業的經銷商透露,“國臺酒業的酒並不好賣”。

過往,端午節前後,也是酒類銷售的一個節點,今年的情況如何?

一位接近珍酒的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兩年,珍酒的銷售隨着醬酒的熱潮起勢,今年端午節和618期間,用酒的需求有所增長,但是相比於中秋和春節,並沒有增長太多。”

也有經銷商近期並未感受到旺季的火熱。 “端午旺季?促銷旺季?一點都沒感覺!”江蘇白酒經銷商老夏說,這個端午節和618大促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靜”,非常平靜,一點兒也沒有旺季的意思。

“相對而言,南方端午的節日氣氛要濃一點;在我們北方,民間對端午節沒那麼重視,白酒的銷售就更平淡了。”河北的酒水經銷商張德貴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在往年,端午節雖不像中秋和春節那樣是傳統的大旺季,但銷售總歸要比平時要好,“今年一點旺季的意思都沒有。”

對於端午節市場表現平淡,老夏認爲,這也很正常。首先端午節並非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下半年的中秋節和此後的春節要重要得多,也是白酒消費的旺季,更具有代表意義。大家飲酒更理性的同時,去年以來名酒價格不斷上漲,動輒幾百元乃至上千元,“有時候一瓶酒比一桌子菜還要貴。”

而據華創證券的調研,今年端午節期間白酒市場未呈現明顯的節日效應、整體動銷相對平淡。

在電商渠道,醬酒表現要好得多,頭部品牌受到追捧。根據蘇寧易購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整個618期間,蘇寧超市酒水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98%,其中最受歡迎的白酒品牌分別爲茅臺、五糧液和洋河。

“從平臺數據來看,整體上,醬酒的銷售增速是超過白酒的平均水平。6月份,平臺上最受歡迎的白酒單品爲53度飛天茅臺酒500ml、53度五糧液永福醬酒500ml和53度賴茅(端曲)500ml*6瓶整箱,都是醬酒。”蘇寧易購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目前醬酒整個行業的熱度較高,但主要是茅臺、郎酒、習酒等一二線品牌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對於一些三四線的醬酒企業,大量醬酒在渠道手中,終端實際消費普遍不足30%,甚至更低。”浙商證券近日研報稱。

濃香怎麼看?巨頭冷靜、中小企業稱“做好自己”

醬酒火熱,“醬香白酒份額將超越濃香”的說法趁勢而起。而衆多濃香酒企業常被問到,“怎麼看待醬酒熱”?或者“是否打算下場做醬酒”?對此,濃香巨頭們給出了不一樣的回答。

在6月的五糧液年度股東大會上,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意有所指地說,“任何競爭都是正常的,任何風口的轉移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應該是行業企業的理性和自信。”

瀘州老窖總經理林鋒則認爲,醬酒屬於“厚積薄發”的香型,一個醬酒公司要形成優質產能並投向市場,至少需要10年時間,但目前醬酒的銷量遠遠大於其實際產能。濃香與醬香之間的競爭是規模競爭,濃香並沒有比醬香輸在哪裏。

貴州安酒生產車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對於行業大量存在的中小酒企而言,香型競爭之間的風起雲湧,好像是“屬於別人的熱鬧”。

一位剛從父輩手中接過白酒產業不到一年的“酒二代”王詳(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能做好自己就不容易了,哪有餘力去管香型競爭,那是‘大佬’之間的事”。

他的觀點只是衆多中小酒企的聲音之一。就在一線酒企暢談白酒市場將進一步向優勢產區、品牌和產品集中的同時,不少中小酒企面臨着“出不去也守不住”的尷尬。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三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年銷售額在2000萬元以上)減少了478家。同時,虧損面也在持續放大,行業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公開表示,到2020年末,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減少到了1000家以內。

曾幾何時,濃香白酒中的中小企業撐起了這個香型的“半壁江山”。而如今,這些酒企們需要在濃香龍頭企業和醬酒之間的“夾縫”中找生存空間。

作爲四川省白酒“十朵小金花”之一,瀘州玉蟬酒業也感同身受。玉蟬酒業總經理鍾虞身上有好幾個標籤,如海歸、90後和酒二代等。在美國完成學業後,鍾虞曾在英國倫敦一家投行從事金融工作,順應其父親鍾其成的要求,她2019年回國接手玉蟬酒業。

鍾虞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對於中小濃香白酒企業來說,強者恆強和醬酒崛起是兩個不利的大環境因素。作爲一家中等規模的濃香酒企,也感受到了這種環境下的發展壓力。“但近年來,玉蟬的發展還不錯,一是背靠綜合性、多元發展的玉蟬集團,抗風險能力優於其他單一酒企;二是在19年獲得了‘十朵小金花’的稱號,在政策、金融等方面得到了政府扶持”。

王詳感受到的困難更爲具體,“接班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白酒應該怎麼做,而且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好生意。作爲中小企業,首先我們的品牌力本身就比較弱,跟經銷商做的很多是人情生意,外地市場不好開拓,本土市場價格穿底,現金流也很喫緊”。

王詳二十多歲時到國外學習企業管理,“但我沒想到的是,回來接手的是這樣一家傳統的企業。從企業制度到行業規則,靠的是人情和能不能喝酒行事”。王祥笑談,最艱難時,爲了找經銷商打款,“我感覺我們廠出去的酒,大部分都被我們自己人在生意桌上喝掉了”。

接手白酒生意一年來,王祥不敢說自己已摸清了其中的門路,但至少“大概知道往哪兒走了”。“我學到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就是‘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我們經常說自己想成爲‘小而美’的企業,不是因爲我們想,是因爲我們只能‘小而美’。”王祥說,“我們都有將‘小’字丟掉的夢想,但橫亙在小酒企面前的技術、品牌和產能方方面面的障礙都太多,你得承認自己‘小’,不能妄圖一夜之間就從好酒變成名酒。名酒多半是好酒,但好酒不一定是名酒,得承認這一點”。

所以在面對醬酒的火熱時,王祥表現得很清醒。他說,中小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中得到的最重要經驗,應該是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子。而不是看到什麼熱鬧就往什麼面前湊,這不是一個賺快錢的行業,你可以賺大錢,但那一定走不遠。

鍾虞也說,作爲中小企業,很難感受到濃醬這樣大趨勢之間的競爭。在企業沒有發展到一定體量之前,做好自己比關注香型之爭更加重要,不能因爲一時熱潮而盲目追逐醬酒市場。

記者手記丨做時間的朋友 投資如是、釀酒也如是

資本市場諸多“沾”醬必漲的案例,讓人很難分辨誰是真心釀酒,誰是將其作爲一種市值管理的手段。諸如*ST天成這樣發了澄清公告後仍拉了數個漲停板的案例,也令人不得不懷疑資本的理性。

資本逐利無可厚非,然而任何價值都需迴歸產業本身。作爲一個講究技藝與時間的產業,醬酒需要匠心,更需要時間,絕非一個依靠資本堆積就可迅速產出利潤的產業。

記者曾多次赴赤水河兩岸採訪,沿岸到處可見“保護赤水河就是保護傳統產業”等標語。赤水河造富了兩岸釀酒人,而敬畏自然和初心也寫入了兩岸釀酒人的心間。做時間的朋友,不僅應是投資的原則,也應該是釀酒人的守則。

記者|謝振宇 陳星 朱萬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