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已如期實現、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大背景下,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在新時代的有力體現。

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百年曆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致力於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在“忠實堅守”馬克思主義崇高社會理想中不斷推進共同富裕。以毛澤東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開展土地革命,確立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制度基礎,在集體式發展中初步奠定了我國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發展基礎,實現了對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堅守。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守正創新”中深化發展。一是堅持以改革打破平均主義,於不變中逐步發展多種分配方式,爲共同富裕提供發展動力之源。二是立足社會生產力、國家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三個層面,爲改革開放以來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宏觀發展方向。三是鄧小平同志作出的“兩個大局”戰略構想,初步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進行佈局,以適應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共同富裕新要求。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實質上也是對實現“什麼樣的共同富裕”的認識深化。同時,在世界社會主義曲折發展的國際形勢下,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首次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論斷,爲改革開放和推進共同富裕開創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又以科學發展觀,回應了共同富裕中如何發展的問題,並以“全面協調可持續”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內容和領域,成功地在世紀之交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問。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以“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開啓了全體人民共享共富的探索實踐,並於2020年順利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使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在“兩個一百年”目標交匯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要求“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僅關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還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一步。

爲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擘畫藍圖

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以系統思維推動共同富裕,結合不同發展時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作出總體性設計。

以土地改革爲推動力,奠定共同富裕基本政治前提。土地是廣大中國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讓農民擁有土地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面對廣大農民的普遍貧困狀態,毛澤東同志在1927年考察湖南農民運動以後,深刻意識到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緊迫性。此後,在井岡山時期、延安時期、西柏坡時期等,“打土豪、分田地”都成爲實現全體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發展“集體化”,構築共同富裕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提出“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直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經濟結構,原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並存狀態,已轉變爲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佔比達90%以上。這一轉變爲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

釐清“先富後富”辯證關係,築牢“先富”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共同富裕在區域上、人民主體上的發展次序,作出了“先富帶動後富”的總體設想。“先富”與“後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兩者都是手段,實現共同富裕纔是最終目標。鑑於當時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夠高,鼓勵並推動“先富”,讓一部分優勢地區和主體率先推動生產力發展,奠定先富基礎,進而帶動幫助“後富”,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規律。

把握“共享共富”必然趨勢,強化“後富”幫扶。在“先富”政策支持下,我國東部地區成爲全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總體經濟增速高於中西部地區,表明“先富”基礎已實現有效積累,強化帶動幫扶“後富”成爲下一步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脫貧攻堅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並加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作爲“先富”幫“後富”、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早在2018年末,東部地區就基本率先實現脫貧,並進一步強化對欠發達地區的帶動力度。2020年,西部地區以3.3%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超過東部地區的2.9%,表明區域間協調發展正在穩步推進。

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選擇

總體思路要落到實處,方能見實效。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立足基礎底線,堅持理念引領,在制度保障和安全保障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其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底線。鞏固拓展既有脫貧成效,是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一是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促進二者在目標與內容上的延續遞進。二是強化易返貧致貧人口監測力度,動態實施精準幫扶和管理。三是因地制宜延續政策幫扶,確保過渡期內政策穩定性。四是完善大扶貧格局制度,確保政府、市場、社會持續發揮合力。五是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完善責任清晰、各負其責的責任體系,健全脫貧成效考覈監督和貧困進退機制。

其二,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引領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更加註重發展“好不好”的問題,更爲關注全體人民的共享共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並將其貫穿於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奠定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這就需要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從共享主體、內容、動力、階段上明確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着力點。

其三,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爲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製度保障。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依託。一是要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激發國有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以及民營經濟、外商投資企業等的發展活力。二是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重視發揮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在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中的不同職能作用,合理調節城鄉、區域和不同羣體間的分配關係。三是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圍繞公平競爭的主線,確保各要素平等參與收入分配,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爲政府的更好結合。

其四,優化社會民生保障體系,築牢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安全保障。築牢覆蓋全民的社會民生保障,是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引領優勢,加強對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謀劃,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謀劃整體思路圖,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把握重點難點問題。同時,提升社會保障的法治化水平,強化社會保障立法,補齊相關法律體系的短板;完善社會保障管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特別是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在提高管理服務水平上下功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