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乒選手在探討關於成長的話題,三名參加奧運會的主力選手,紛紛發表了她們對成長的看法。

劉詩雯認爲:內心對於這份打球的熱愛和執着,包括戰勝困難的信念,比以前更加堅強了。

陳夢認爲:我的成長就是一直努力、努力、努力。

孫穎莎認爲:成長一開始是衝擊,中途是成熟,現在是成熟加穩定。

應該說通過這三名奧運會參賽選手的解讀,能夠發現這三名選手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是她們各自對成長不同的詮釋與理解,從而也能看出這三名選手不同的風格,也體現在她們在對待比賽當中的態度。

先來看劉詩雯關於對成長的解讀,這名老選手認爲,戰勝困難的信念比以前更堅強了。這充分說明劉詩雯確實如孔令輝所評價的那樣,確實有比賽的畏難情緒。通過劉詩雯一系列的退賽來看,多次退賽顯得很沒有必要。

去年的年終總決賽劉詩雯就已經歸隊報到了,而且隨後進行的WTT澳門賽事,一開始可是宣佈劉詩雯參賽的,因爲此前沒有參賽的丁寧也參賽了。可是真到了澳門賽事要開始比賽的前一天,劉詩雯突然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宣佈退賽,說是因爲傷病的原因,目前還沒有達到參賽的標準。

既然沒有達到參賽的標準,爲何之前還要宣佈參賽呢?這個說法確實顯得前後很矛盾,哪有說到了開賽了,才說自己不符合參賽要求的,那之前的準備工作幹什麼去了?

劉詩雯受傷病的困擾可以理解,但很多時候要開賽了突然宣佈退賽的模式,顯得很沒有必要了。既然受傷就養好傷,這來回退賽已經讓球迷產生了疲憊感,顯得徒增煩惱。只不過由於劉詩雯早就獲得了奧運會混雙的參賽資格,不參賽是不行了。

加上劉詩雯的搭檔許昕一直鼓勵劉詩雯參賽,這使得劉詩雯慢慢恢復了信心。儘管劉詩雯已經是老將了,可是之前的劉詩雯確實畏懼參加比賽,特別是對戰強敵。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劉詩雯的職業生涯之路,劉詩雯始終距離頂尖水平差了那麼一個檔次。

但願劉詩雯參加的最後一屆奧運會,能有一個好的比賽結果,既然劉詩雯能感受到堅強了,那首先應該從不畏懼比賽開始。畢竟賽場之上是不相信眼淚的,相信這是劉詩雯要帶給年輕選手的經驗,劉詩雯是說過要給年輕選手做表率的。

而陳夢認爲自己的成長就是一直在努力,這說明陳夢是個打實力球的選手。陳夢除了努力訓練之外,找不到其他成長的空間。因爲她不是那種戰術非常靈活的選手,在技術的先進性上,跟年輕選手相比,差距很明顯。

那該如何縮小差距呢?唯一的辦法只有努力苦練,她的優點就是刻苦,因爲陳夢感覺到,如果不能將目前相持球的優勢保持住,是很難保持住目前的領先位置。陳夢也面對媒體說,國內的賽事真的是地獄級的,因爲跟她這一個打法類型的選手太多了。

當選手之間實力相近的時候,臨場的應變顯得特別重要,格外的關鍵。而這一點對陳夢來說,目前很難突破。她不是那種靈巧型的選手,靈巧型的選手也不具備陳夢這樣的實力。

只有努力訓練纔是唯一的辦法,即使陳夢不參加比賽的時候,也是一個人在默默訓練,這樣可以增加自己的肌肉記憶,防止出現三天不練手生的狀況。奧運會單打能否奪冠,也是檢驗陳夢成長的最好時機,就看陳夢能否把握住了。

而孫穎莎對於成長的理解是總結得最到位的,一開始孫穎莎年紀輕輕衝擊的是主力選手的位置。可是獲得了主力選手的位置之後,就要面臨其他選手的衝擊。在這個過程當中,孫穎莎如何保持住目前的領先優勢,就顯得格外關鍵了。

這就是所謂的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的道理。孫穎莎這麼年輕,肯定有很多球迷跟選手都不服氣,所以說孫穎莎顯得少年老成,從來不說大話,從來不跟所有人置氣。孫穎莎總是用自己超強的外戰成績,來回擊所有人對她的質疑。

如今的孫穎莎球風確實在改變,已經在開始打控制球的風格了。去年世界盃的時候,伊藤美誠就感覺到了孫穎莎的這種改變,她認爲孫穎莎不再猛打猛衝了,因爲單純打實力球確實沒有太多上升的空間,儘早轉型是正確的選擇。

球風轉變,說明孫穎莎確實變得成熟與穩定,成熟不光是因爲年齡的成熟,有包括心理上的成熟以及打法風格上的成熟,還有閱讀比賽能力的成熟,這是多方面的成熟。孫穎莎是個很有定力的選手,只有有定力的選手才能勝不驕,敗不餒,內心平靜如水。

不得不說這三個參賽選手,雖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真正感覺到成長的,應該是她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對陳夢跟劉詩雯來說,她們已經是老選手了,這個年齡段再說自己成長,確實顯得有些不恰當了。

畢竟成長是跟年輕選手劃等號的一個名詞,陳夢跟劉詩雯能分享成長的內心感受,當然不是說她們在故意扮嫩,只能客觀上來說,我們的這屆奧運會參賽陣容確實整體年齡偏大而已。不知道廣大的球迷朋友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關注二郎神侃球,帶給你不一樣的人生感悟與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