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外需爲我國經濟的主要推手,出口新增長點外溢效應較顯著。一國的總需求也可以分爲內需和外需,內需主要包括國內市場形成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即包括消費和投資兩部分,外需作爲經濟的拉動器,也能通過我國出口直接帶動經濟增長。受益於我國復工復產較早、海外發達國供需缺口以及資源國疫苗接種率較慢,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度上行。數據顯示,去年6月以來美元計價下,我國出口同比由負轉正至0.5%,主要受益於海外需求回升和國內生產的改善,使得去年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的累計同比貢獻度上升至55.6%。分結構來看,我國在雜項製品、高新技術、塑料製品和化學工業及相關製成品佔出口份額上行。數據顯示,雜項製品佔出口的比重從2019年年底的7.18%上升0.83個百分點至8.01%;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機器零件佔出口的比重上升0.61個百分點至44.2%;塑料和橡膠製成品佔出口的比重上升0.58個百分點至4.84%,化學工業及相關製成品佔出口的比重上升0.32個百分點至5.54%。

往後看,我國出口圍繞着兩條主線:1)歐美髮達國家需求;2)東盟疫情。從總量來看,歐美髮達國家外需需求放緩,我國出口替代效應的優勢有所減弱。我國製造業PMI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已經連續三個月回落,帶動我國出口金額從高位回落,雖然歐美製造業PMI不斷創新高,部分市場觀點認爲歐美製造業的高景氣對我國出口依然能夠形成提振,但是我們認爲一方面5月以來美國製造業不斷上行主要是由於投入品價格回升和供應商延遲交易所導致,新訂單和生產指數均出現下行,另一方面隨着財政補貼力度逐漸消退,美國居民對於耐用品需求開始逐步過渡至服務業。數據顯示,韓國6月出口同比增39.7%創同月新高,其中半導體總出貨量增長超過三分之一。相較之下,我國5月對美國、歐盟和東盟的出口同比增速均有所回落,意味着生產端的出口替代效應有所減弱。從結構上來看,東盟疫情反覆,我國在塑料製品和橡膠製品相關產品的出口替代韌性仍存。Delta變種病毒引發的新一輪疫情導致亞洲部分國家重啓或延長限制措施,東盟地區6月以來的新增病例持續上升,其中,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疫情較爲嚴峻。在全球疫苗供應緊張以及歐美國家囤積疫苗的情況下,東盟地區的疫苗接種率並不樂觀。從東盟貿易佔比來看,機電、音響設備及零件、礦產品、塑料及其製成品、化學工業及相關工業產品、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和我國出口競爭關係較強,在疫情對東盟地區依然形成擾動的背景下,我國這幾類產品的出口替代效應將有所延長。      

從進口來看,上半年進口主要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往後“量跌價升”逐步過渡至“量價齊跌”。5月進口超預期主要由於受大宗商品漲價因素,帶動我國進口金額增速維持高位,但是從量來看,原油和未鍛造的及銅材進口數量當月同比回落,表明上游漲價導致企業存在一定的採購壓力成本,尤其是5月以來小企業的製造業PMI跌入收縮區間。往後看,一方面大宗商品最快上行的時期已過,疊加基數效應逐漸減弱,上游商品價格逐步和需求量相匹配,對進口的提振逐步迴歸均值。另一方面,6月PMI中原材料和產成品庫存回升,但是採購量回落,說明產成品庫存的回補或主要是生產積壓導致,後續企業補庫意願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預計下半年進口增速高位回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