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際稅收體系改革爲何有“歷史性”分量

證券時報記者孫璐璐

近日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達成了國際稅收框架協議。這一被會議官方稱爲“歷史性”的協議,旨在推動形成全球範圍內更穩定、更公平的國際稅收體系。從協議具體內容看,此番國際稅收體系的改革主要是圍堵跨國科技巨頭利用各國稅收規則差異,將利潤轉移到“避稅天堂”的避稅行爲。

長期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將低企業稅率作爲吸引國際投資的重要手段,這使得全球企業稅率長期下降乃至出現國家間“逐底競爭”。這種國家間的激烈稅率競爭最終讓跨國公司“坐收漁利”,但多數國家和地區顯著受損。據聯合國估算,每年全球各國因跨國公司利潤轉移行爲損失的稅收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

此次國際稅收體系改革主要從兩方面約束跨國公司通過利潤轉移的避稅行爲,一方面是專門針對全球營業收入超過7.5億歐元的大型跨國公司,通過設立全球最低公司稅率,解決跨國公司將利潤轉移至低稅或免稅地來逃避稅收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結合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出現的新趨勢,重新劃分跨國企業全球剩餘利潤在各稅收管轄區之間的徵稅權,符合條件的跨國企業即使不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市場國(地區)設立任何機構、場所,也要按一定利潤比例向市場國繳稅。

上述被稱爲“雙支柱”的國際稅收新規則,對大型跨國公司尤其是互聯網科技巨頭來說,無疑是“精準打擊”,稅費支出成本必將上升,但從大多數經濟體的長遠發展看則是有利的。加稅能給政府帶來更多財政資源,有助於各國的疫後經濟復甦。至於加重企業稅負會降低投資活力等擔憂則無須多慮,畢竟此次改革主要是針對每年盈利規模相當可觀的大型跨國公司,對這些“巨無霸”來說,稅費支出適度上升算不上沉重負擔,預計對日常投資經營活動影響有限。同樣地,國際稅收規則的改變肯定會對我國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從目前的相關研究分析看,總體影響並不大。

此次國際稅收改革歷時多年研究談判,最終獲得佔全球GDP超過90%的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同意。達成如此覆蓋廣泛的共識實屬不易,因此配得上“歷史性”的分量。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方案雖然不會完全消除稅收競爭,但將會通過強制性約束爲過度的稅收競爭設定多邊商定的限制,確保大型跨國公司在全球各地繳納公平份額的稅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