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4日消息,兇猛的暴龍和高塔般的蜥腳類恐龍早已消失,但時至今日,恐龍依然活躍在我們身邊。當然,這裏所說的其實是鳥類,那爲什麼我們應該把鳥類視爲真正的恐龍呢?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支持這種說法的一些證據。

首先要說的是,鳥類是真正的恐龍,而不是某個進化的分支。在6600萬年前那場由小行星撞擊引發的大滅絕事件之後,所有的非鳥類恐龍都滅絕了,但一些鳥類——可能是生活在地面上的物種——設法存活了下來。而且,在其他恐龍近親消失之後,它們馬上就接管了地球。

“那些在你窗外歌唱的小傢伙,其實就是一直被我們認爲已經消失的恐龍,”美國克萊姆森大學坎貝爾地質博物館的館長亞當·史密斯解釋道,“鳥類就是一類恐龍。說‘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就相當於說人類由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簡單來說,所有的鳥類都是恐龍,但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是鳥類。”

事實上,將鳥類在某種程度上與恐龍聯繫起來的觀點並不是最近纔出現的。19世紀晚期,英國博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就勇敢地提出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正如科學作家萊利·布萊克在2010年所寫的那樣,赫胥黎關於鳥類起源的觀點“與我們現有的知識相比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預測”,但作爲一位專業的解剖學家,赫胥黎顯然言出有據。

如今,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系列特徵,指出鳥類在系統進化樹上處於與恐龍相同的位置。凱特·萊昂斯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生物科學學院的助理教授,她指出,古生物學家之所以認爲鳥類是恐龍,“不僅僅是因爲某個確鑿的證據”,而是有“許多證據拼在一起”,指向了這一結論。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史蒂文·布魯薩特表示,我們知道鳥類是恐龍,這和我們知道蝙蝠是哺乳動物是一樣的道理。“是的,鳥類很小,長有羽毛,有翅膀,還能飛,這與我們習慣的恐龍形象不同,”他寫道,“蝙蝠在哺乳動物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它們很小,有翅膀,會飛,看起來一點也不像狗、大象或靈長類動物,但它們仍然屬於哺乳動物。”

事實上,蝙蝠具有許多哺乳動物獨有的特徵,比如毛髮、臼齒和三塊聽小骨,以及用乳汁餵養幼仔的能力。同樣地,鳥類也具有獸腳亞目恐龍纔有的一些特徵,比如羽毛。

的確,儘管沒有單一的確鑿證據可以將鳥類確定爲恐龍,但羽毛的存在可能是所有證據中最令人信服的證據。在化石記錄中,古生物學家找到了衆多長有羽毛的非鳥類恐龍的例子,而在今天,羽毛是鳥類所獨有的,科學家很容易就能將它們與恐龍聯繫到一起。

懷疑者可能會爭辯說,鳥類和非鳥類恐龍都出現羽毛是趨同進化的結果。所謂趨同進化,是指相似的特徵在不相關的物種中獨立出現的現象。史密斯表示,對鳥類和非鳥類恐龍來說,趨同進化是不可能的,因爲“已發現的許多羽毛保存完好的非鳥類恐龍,都是已經獨立假設爲鳥類近親的物種”,包括伶盜龍(Velociraptor)和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

史密斯還補充道:“羽毛是一種極爲複雜的結構,儘管趨同進化時常會導致相似結構的出現,即這些結構在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相似,甚至整個動物都很相似。但對於羽毛,沒有任何趨同進化的例子能以如此高的精確度複製出這樣的結構。”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博士生安德雷·羅維解釋道,系統發生學——研究物種之間進化關係的學科——提供了鳥類就是恐龍的進一步證據。古生物學家並不能像電影《侏羅紀公園》裏那樣,通過琥珀中蚊子的血液提取並分析古代恐龍的DNA,但他們可以通過骨骼和解剖結構來研究物種間共有的關鍵特徵。根據這些關鍵特徵,科學家“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鳥類屬於獸腳類恐龍世系”,該世系包含了霸王龍、異特龍和美頜龍等食肉恐龍。重要的是,獸腳亞目恐龍和鳥類的骨骼顯示出“它們的進化關係沒有發生過突然的變化,而是經過了數百萬年的平穩過渡”。

“讓我們回到過去,我們會發現鳥類基本身體結構的進化可以追溯到一些最早的恐龍,”美國明尼蘇達州瑪卡萊斯特學院的古脊椎動物學家克麗絲蒂·庫裏·羅傑斯說,“和恐龍一樣,鳥類走路時也是把腿放在身體的正下方,而恐龍也額外提高了鳥類的增長率。”

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古生物學和解剖學副教授霍利·伍德沃德·巴拉德說:“我們知道鳥類就是恐龍,因爲相比其他現存的動物類羣,鳥類與已滅絕的恐龍有更多的共同特徵。”

事實上,還有許多其他的特徵可以作爲證據,比如“叉骨,內部具有孔隙以適應氣囊的骨骼,以及可以旋轉的腕骨等”。布魯塞特表示,這種腕骨使得恐龍可以“將前臂疊放在身體上”。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傑西卡·西奧多描述了鳥類和其他恐龍所獨有的一些特徵。例如,使鳥類能將前肢向後彎曲到腕部——翅膀摺疊起來的動作——的結構,也存在於無翼虛骨龍類的前肢中。她指出,古生物學家可以在“獸腳亞目恐龍的進化中”追溯這種結構的改變。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生物系的博士研究生凱特·施羅德指出,特定椎骨融合形成的綜薦骨和尾綜骨被認爲是鳥類最重要的進化適應特徵之一。她說:“綜薦骨由臀部上方的椎骨融合而成,它會使背部變硬,有助於飛行;尾綜骨是支撐尾羽的尾椎的融合,實際發現於一些非鳥類恐龍,比如偷蛋龍類(Oviraptorosaur)和似鳥龍類(Ornithomimosaur),它們可能具有扇狀的尾羽,而不是長着長尾巴或扇狀的尾巴末端。”

另一方面,正如傑西卡·西奧多解釋的那樣,鳥類具有肋骨鉤狀突,可以連接肩胛骨的肌肉,爲胸腔的呼吸肌提供某種機械優勢。這種骨骼結構也存在於偷蛋龍類和馳龍化石中。更重要的是,“鳥類骨骼在結構上與恐龍有許多相似之處,而所有這些相似特徵在系統發育分析中都可以放在一起,”西奧多補充道。

一些恐龍也具有和現代鳥類一樣的孵蛋行爲,它們會用身體覆蓋蛋巢,在保護蛋的同時保持溫度恆定。此外,恐龍和鳥類都會吞下砂石來幫助磨碎並消化食物。

因此,儘管科學家不能研究古代恐龍的DNA,但他們可以研究現代恐龍的DNA。“鳥類是會飛的小型恐龍的證據不僅來自於恐龍的化石記錄,也來自於現存鳥類的身體和基因組,”庫裏·羅傑斯解釋道,“當我們觀察現代鳥類時,可以看到它們過去兇悍歷史的遺留——使它們長出更長尾巴和牙齒的發育程序——已經深深鎖在它們的基因中。”

“一切都在那裏,就寫在恐龍的骨骼和身體上,無論是活着的恐龍,還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羅傑斯補充道。

所以,當下次有一隻“人畜無害”的小鳥飛到你面前時,你可以把它當作來訪的恐龍。你也可以在喫了炸雞翅後聲稱自己嘗過恐龍的味道;又或者,當你被一隻大鵝追着跑,只能落荒而逃時,你可以說自己受到了恐龍的攻擊。這一切聽起來很奇怪,但其實都有科學依據。(任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