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汶川爲何還有餘震?是否還會發生強震?地震專家解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婷婷)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7月14日23時36分在四川阿壩州汶川縣(北緯30.97度,東經103.37度)發生4.8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四川省地震局介紹,7月14日汶川4.8級地震位於汶川餘震區南段,屬於汶川餘震區的一次起伏活動。

“5·12”汶川地震發生於2008年,至今已有13年,汶川爲何還有餘震?“5·12”汶川地震的能量釋放何時結束?近期,雲南小震不斷,與此次汶川4.8級地震是否有關聯?新京報記者對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

新京報:“5·12”汶川地震至今已有13年,爲何還有餘震?

孫士鋐:所謂餘震是人爲定義的,通常認爲地震發生後其能量釋放需要一個過程,在釋放的過程中就不斷會有地震發生,從而形成地震系列。這個系列中的最大地震稱爲主震,其後面發生的稱爲餘震,其前面發生的稱爲前震。以2008年“5·12”汶川地震爲例,就是主震、餘震型的地震,其前面沒有前震,但後面發生了一系列餘震。餘震衰減很慢,有時長達十多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當然有時也會很短,沒幾天就結束了。

如何劃定是否爲餘震呢?舉例來說,7月14日發生的汶川4.8級地震能不能稱爲“5·12”地震的餘震?這需要根據整個地震系列來具體判斷,也就是將“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到目前爲止的整個地震系列劃分出來,如果地震是連續不斷的,那麼現在這個地震可以稱其爲餘震。如果這中間已經沒有地震,那麼此後發生的地震稱爲“餘震”就不太合適。

新京報:未來,汶川還有發生強震的風險嗎?

孫士鋐:這個基本上不太可能了。2001年崑崙山口西發生8.1級地震,2008年發生了“5·12”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級地震,2017年九寨溝發生7級地震。這幾個區域均分佈巴顏喀拉塊體,其中崑崙山西口地震位於這一塊體西側,汶川大地震位於這一塊體東側,其他地震也都圍繞這個塊體,這一組地震相互關聯。從現在來看,該塊體的能量釋放已基本結束,地震活動已經趨於結束。

從時間上來看,2001年至今已有約20年時間,我們也可以稱之爲“一幕”,這一幕基本可以翻過去了,7月14日發生的汶川4.8級地震是這“一幕”中不足爲奇的一小部分。

新京報:近期,雲南陸續有幾次地震活動,是否與此次汶川4.8級地震有關聯?

孫士鋐:雲南本就是多地震的省份,今年開始,這一地區的小震活動確實有明顯抬升。我們需要關注這些抬升是否爲正常的起伏。因爲在這種多地震的地區,地震活動有時多一些,有時少一些,需要進行研判。

另外,要關注小震活動增多後,後面是否有更大的地震,需要經過進行綜合判定。這就跟醫生看病一樣,需要多位專家“會診”才能下結論。

從目前來看,雲南此前的地震與汶川4.8級地震沒有關聯。這是因爲小震都是局部的,談不到關聯的問題。如果是7級、甚至8級地震,從大範圍來看,確實有一定關聯性,四、五級左右的地震,再加上如果距離相隔較遠的話,基本沒有關聯性。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