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機構也“圍城”

法治日報-法人網 全媒體記者 李夏

伴隨着我國老齡化加劇,養老服務業已成爲人們眼中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近年來,不少投資人、運營商蜂擁而至,扎進這片“藍海”,各類養老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目前,我國養老市場尚處於初步摸索階段,不少民辦養老機構日子並不好過,存在盈利微薄、經營風險大、用工難等問題。

去年養老機構已達3.8萬家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末,全國養老機構數量爲3.8萬個,養老服務牀位823.8萬張。相比2019年,養老機構數量增加4000個,養老服務牀位增加62.4萬張,增長速度遠高於2019年。

2021年,對於養老行業來說是一個歷史性拐點,根據民政部估算,2021 年至 2025 年的“十四五”期間,全國 60 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將會突破 3 億。

艾瑞諮詢發佈的《2021年中國養老服務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2.3萬億元。報告稱,未來5年至10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代“嬰兒潮”即將步入老年,這部分人羣的消費水平較高,消費理念相對開放,對晚年生活品質要求更高,並且敬老愛老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中青年人也會爲老年人採購老年用品,這些都是未來養老服務業存在的潛在用戶。

龐大的市場需求,讓諸多想先喫螃蟹的人躍躍欲試。天津人姬春曉曾在日本生活數年,他的好友德永理利在日本東京千葉縣一家小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工作。姬春曉告訴《法人》記者,德永理利所在的養老機構是典型的社區養老模式。該機構主要提供兩種服務:一種是對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另一種是讓老人來社區養老院,可以早上來晚上回家,還可以住兩三天或者一週,也可以一直在這裏生活。這種運營模式得到日本政府大力提倡,在日本各地被成功複製。

2019年,姬春曉決定回國創業,他想參照日本社區養老模式,進入中國市場。他認爲,中國人觀念較傳統,容易接受居家養老。“老人需求也比較簡單,只要把助浴、配餐、醫療、出行這4項做好,把服務做好,相信這種模式會受到歡迎。”姬春曉對記者說。

唐女士深耕醫療領域10餘年,於2020年在上海創辦了一家心肺康養一站式養護中心,堅持醫養結合模式,以此進入養老行業,服務於50歲至80歲的高淨值人羣。她對記者說:“創業的想法源於2019年一次車禍,120急救車將我送到醫院急診,我被急救人員從急救車抬至急救牀時,因感覺沒有尊嚴,身心受到創傷。那時,我便立志做醫療服務領域最頂級的服務,真正以人爲本,讓客戶有尊貴感。”

近年來,像姬春曉、唐女士這樣投身於養老行業的創業者越來越多,國內養老產業開始迅猛發展。

養老產業“圍城”冷暖自知

然而,衝進養老“藍海”後的運營商,冷暖自知。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養老產業如同“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後卻備受煎熬。

運營兩年後,姬春曉切身感受到了創業之難。他坦言,雖說人口老齡化加劇,但真正有需求的老人並不多。比如70歲的老人,生活還是可以自理的,他們可能更需要的是心靈慰藉,這樣的現狀對養老機構有直接的影響。

“以天津爲例,至少有70%以上的養老機構,入住率不超過一半,盈利比較難。”談及背後的原因,姬春曉認爲,有制度、商業層面的問題。“許多制度需要完善,比如長護險,各個地方情況不一樣。上海的長護險基本全覆蓋,補貼力度很大,老人的負擔不是很重。今年6月1日,長護險在天津落地,以重度失能這部分爲主。”姬春曉說。

“從商業層面來說,養老機構成本投入極高,但盈利微薄。尤其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小型養老機構根本熬不下去,資金鍊緊繃,有的甚至倒閉了。”來自上海荻戴心肺康養一站式養護中心的汪和駿告訴記者,在養老行業工作多年,他有着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在他看來,我國自古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養老的意義在於迴歸家庭生活。無論是父輩或子輩,都比較青睞有着強烈情感聯結的家庭養老模式,這導致我國社會養老意識不足。他介紹,老年人收入普遍較低,能夠支付的養老服務費用存在着上浮的天花板,因而養老機構在進行服務定價時往往受到很大掣肘,利潤只能保持在微利水平。

“養老機構經營風險大。養老機構服務對象很多都是失能、失智或高齡老人,極易發生走失、意外受傷等情況,並引發糾紛,這加大了養老機構經營風險。”汪和駿還認爲,我國養老專業人才也很匱乏。由於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報酬低,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工作沒有晉升空間,許多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頻繁跳槽改行,養老服務隊伍極不穩定。大部分養老機構因養老服務收費較低,難以提供更高的工資待遇,招人留人十分困難,更無力招收醫療、康復、心理等高素質人才。養老機構對待養老人才的態度也存在誤區,把培養養老人才等同爲培養養老護理員,認爲養老服務“態度好就行,誰都能幹”,把人才策略簡單化、不重視員工職業規劃的做法普遍存在。

艾瑞諮詢發佈的《2021年中國養老服務發展報告》指出,我國養老市場尚處於初級階段,市場混亂、標準不明確,盈利模式亟待摸索。許多企業專業性不足,定位不清,提供的服務和當前需求不符,因而陷入“圍城”。

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受推崇

4月8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我國老年人大多居家和社區養老,形成“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所以,我們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重點還是居家和社區。”王海東說。

“我們大力支持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爲老年人居家養老提供延伸醫養結合服務,這方面醫保給予了很多支持。”王海東認爲,這樣的政策背景下,醫養結合類養老機構或將成爲未來趨勢。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主要分爲地產模式、護理院和養老服務機構三大模式。其中,地產模式的養老醫護服務弱,具有很強地產屬性;高端養老社區主要針對高淨值老年人羣,即“高知、高幹、高管”,這意味着能夠承受的人羣有限。

此外,因爲大部分地區沒有足夠富裕人羣填補如此龐大的醫療和社區服務,加上重資產性,導致開發商很難快速擴張,基本聚焦一線城市。護理院主要針對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利潤較薄,極度依賴政策。因此,民營佔比極小,養老服務機構面對的是相對健康、不需要太複雜護理的老年人。

艾瑞諮詢發佈的《2021年中國養老服務發展報告》指出,目前養老機構中來自醫療服務的收入很少,但預計未來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將成爲主要趨勢。

相關調查統計,我國慢性病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86.6%,確診慢性病患者近3億人,每年增加1000萬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個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姬春曉對此認爲,大部分身體比較好的老人,對慢性病諮詢的需求更高。”汪和駿也認爲,慢性疾病是“基因把子彈推上膛,生活方式控制扳機”,所以治療首先應由管理生活方式開始,這就要求健康服務人員不僅能夠開藥物處方,還要學會開飲食處方、運動處方和減壓助眠心理調適綜合治療,才能把慢性病控制好。

“每個人終將有老去的一天,每次看見很多空巢老人需要幫助,希望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可以幫助他們安享晚年,真正爲社會和國家做出有意義的事情,讓中國人真正做到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汪和駿說。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