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爲擬設立券商方圓證券的股東,柯利達公告稱,經與發起人協商,方圓證券股本總額由15億元調整爲8億元,即相比於5年前,註冊資本減少近一半。

方圓證券尚未成立,股東就已萌生一半退意,這似乎是不少中小券商股東的態度。除了方圓證券,去年8月,銀泰證券第二大股東國銀租賃欲全部轉讓銀泰證券股權,今年2月,控股股東首都機場集團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金元證券的全部股權,與證券行業徹底脫鉤。

業內人士認爲,在佣金不斷下調壓縮經紀業務利潤空間下,證券行業馬太效應迫使中小券商在夾縫中求生存,加之全面開放環境之下,證券行業競爭更加激烈。

同時,證券行業發展重資本趨勢明顯,券商股東面臨持續投入資金的壓力,而券商淨資本回報率普遍不高。此外,在嚴監管背景之下,券商股東承擔責任較以往更重,這使得不少資本對曾經炙手可熱的券商股權打起了退堂鼓。

中小券商股權被“嫌棄”

上市公司柯利達(603828,SH)的公告,透露了方圓證券不盡如人意的成立進展。

柯利達最新公告稱,經方圓證券發起人協商,方圓證券股本總額擬由15億元調整爲8億元,股份總數由15億股調整爲8億股,每股金額爲1元,柯利達參股資金從2.92億元下降至1.56億元。

根據柯利達此前發佈的公告,該公司擬以自有資金與控股股東蘇州柯利達集團有限公司、崑山管衆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投資方,共同出資設立方圓證券從事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資產管理等。

記者注意到,方圓證券最初設立意向時間爲2016年9月,彼時向證監會遞交申請設立材料,註冊資本爲15億元,此次變動,相比於5年前,方圓證券註冊資本縮水近一半至8億元。

尚未批准成立,就已打起了退堂鼓,保守到“主動”減少資金,這是當下一些中小券商股東的真實寫照。

更有甚者,有些券商股東鐵了心三番五次的希望轉讓所持券商所有股權,徹底遠離證券行業。

今年2月,首都機場集團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持有的金元證券30.68億股股份,佔總股本的76.12%,受讓方將獲得企業控股權。

資料顯示,金元證券總部在深圳,還是一家全牌照綜合類券商,營業網點遍佈全國,註冊資本40.31億元,開業以來連續18年盈利。

實際上,這已經是首都機場集團第二次掛牌轉讓金元證券股份,此前在2019年12月首都機場集團就以98.41億元底價掛牌轉讓,希望不再持有金元證券股份。

無獨有偶,銀泰證券的第二大股東國開行旗下國銀租賃,在去年8月轉讓參股券商銀泰5.14%股權,若轉讓成功也將不再持有銀泰證券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這屬於國銀租賃第三次轉讓銀泰股權,此前相繼在2017年11月和2019年10月發佈轉讓銀泰證券股權信息。

對於證券行業內股東陸續出現縮減資本或轉讓股權現象,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李興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近年來證券行業蓬勃發展,直接融資地位提升帶來新業務增長點,行業全面開放迎來多方位發展際遇,科技創新觸發行業新一輪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佣金不斷下調壓縮經紀業務利潤空間,行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迫使中小券商在夾縫中謀生存,而全面開放背景下證券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國內券商尤其是中小券商亟需轉型謀發展。

股東責任重、回報率偏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證券法》出臺後,監管機構更加強化中介機構看門人職責,對券商進行分類評級和“白名單”管理以扶優限劣,而背後的券商股東也面臨嚴監管。

因此,近年來,在嚴監管之下,不僅券商收到的罰單有所增多,背後的券商股東也時不時因爲違規行爲被監管“棒喝”。

例如,去年8月,中山證券的三項業務被監管作出暫停一年的處罰,而作爲股東方錦龍股份也被監管立案調查,緣由是涉嫌違反《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有關規定。

今年5月,錦龍股份調查結案,調查主要是關注到錦龍股份對中山證券行使股東權利等方面存在的違規問題,深圳證監局下發書面監管函件。

除了錦龍股份,去年相繼有國都證券、民生證券以及華西證券的股東因爲股權超比例質押被監管責令整改。

在嚴監管環境下,作爲券商股東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而證券行業面臨轉型趨勢是輕資產向重資產業務轉型,中小券商如不及時補充資本,競爭力就會進一步被削弱,這對股東後續持續投入資金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瞭解,在證券公司內部,一般而言,經紀、投行和資管業務屬於輕資產業務,兩融、自營業務爲重資產業務。

“如果中小券商沒有業務的先發優勢,缺少特色化和差異化業務,盈利和市場份額將面臨下滑,最終變成一個股權收益考量的問題,”一家中型券商分析人士表示。

今年上半年,中小券商半年報業績都表現出較高彈性,例如財達證券長江證券等預計淨利最大變動幅度超50%。

“但同時我們看到,相較於頭部券商而言,中小券商淨資產收益率普遍不高,在業務發展方面還需精耕細作,”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李興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中國證券業協會6月披露2020年券商淨資產收益率情況,證券行業平均淨資產收益在7.82%,這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爲券商資本回報僅高於一些銀行理財。

數據顯示,東方財富中信建投和華林證券淨資產收益率位列前三,分別爲15.46%、15.3%和14.31%,102家券商中,僅11家券商淨資產收益率超過10%,位於中位數第50名和51名的分別爲國海證券和方正證券,淨資產收益率則低得多,分別爲4.47%和2.81%。

萬和證券分析師劉紫祥表示,如果輕資產業務佔比較高,資產週轉率較高,重資產業務佔比較高,則資產週轉率相對較低。證券行業近些年趨勢爲輕資產業務向重資產業務轉型,這是行業整體ROE低的重要原因,此外,國內券商財務槓桿倍數相比於國際投行較低也導致ROE較低。

李興表示,對於中小券商未來發展而言,需要找準優勢深耕細分領域,集中有限資源,打造精品化、特色化成爲是可行的策略。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深耕專業細分領域,優先推薦輕資產業務(財富管理、投行業務);研究驅動業務協同發展,以研究帶動零售業機構業務;充分運用股東資源,深耕區域優質客戶,區域帶動發展。投行業務方面,未來中小券商可以集中力量專注特定投行業務領域如ABS和綠色金融等業務發展,通過特定領域業務口碑增強品牌效應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