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電影《失孤》的原型

24年尋子之路畫上了句號

他們之後的新生活

又將如何開始?

 
“因爲一部電影我認識了郭大哥,今天我感覺到非常開心而且非常振奮,因爲郭大哥被拐了24年的兒子,在公安機關的努力之下,終於跟父母團圓。”
 
昨天,劉德華髮布了這樣一條祝福視頻。他所說的這部電影,正是2015年上映的《失孤》,改編自故事原型郭剛堂的真實尋子經歷。
 
電影《失孤》
 
這短短几句話背後的分量,瞭解這段故事的人都明白有多重。
 
爲了找到1997年被人販拐走的兒子郭振,父親郭剛堂的這份堅持,硬是挺了24年,騎着摩托車走遍了全國,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了兩鬢灰白的中年人。
 
更爲了不起的是,在這條漫長的尋子之路上,郭剛堂幫助了上百戶離散家庭團圓,同時從來沒有放棄自己尋子的信念。
 
電影《失孤》的最後,劉德華扮演的主人公並沒能找到兒子,還是繼續在路上。

而在現實之中,郭剛堂夫妻終於和兒子郭振團圓,給電影補上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在和孩子相認的這幾天裏,喜出望外的郭剛堂曾想過在村裏擺流水席,還給孩子買了一個大紅包,試圖彌補20多年沒給過壓歲錢的虧欠。

同時,他也希望外界不要打擾郭振如今的正常生活。孩子受過高等教育,如今是人民教師,他的正近照至今未曝光。
至於和養父母如何相處,老郭說,也將以尊重孩子的意願爲前提。
 

01

24年前的悲劇



1997年9月21日,2歲的郭振在山東聊城的家門口被一位陌生婦女拐走,郭家的噩夢開始了。
 
那時,郭剛堂27歲,每天忙着跑拖拉機運輸,在村裏算是收入頗豐。
 
當天傍晚6點,郭剛堂回到村裏,原本想着今天賺了不少錢,開開心心地準備和老婆孩子一起喫晚飯。
 
還沒走到家門口,他發現家附近圍了上百號人,心裏頓時咯噔一下。
 
人羣發現了他,有老人趕緊上來拉着他的手,告訴他郭振丟了。
 
郭剛堂一下子慌了神,跪在地上給鄉親們不停磕頭,哭着懇求大家幫忙一起找孩子。
 
全村人都行動了起來,到各個路口、汽車站、火車站找人,還一起給郭剛堂湊了5萬塊錢,給他找孩子用。
 
“那個婦女走在前頭,小郭振跟在後面,手裏拿了根小竹竿往地上一搗一搗出了村。”
 
2019年,郭剛堂在接受魯豫採訪時,回到當時出事的地點,重現了事發經過。
 
“有人看見他,還問:'小六(郭振)你幹什麼去啊?’小郭振就歪着頭笑一笑,什麼也不說,跟着她突突地往前走,就這樣被帶走了。”
 
寶貝兒子不見了,郭剛堂和妻子的天塌了。他們開始了瘋狂的尋找,兩年時間花光了所有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借了20多萬,生活陷入了絕境。

 

02

“我放棄,誰替我找兒子?”



兒子在家門口被拐走的時候,妻子張文革正在屋裏做飯。悲劇發生後她自責不已,但郭剛堂從來沒有爲此怪過她一句。
 
1999年,郭剛堂下了決心,決定一個人上路,走遍中國也要把兒子找回來。
 
他騎上摩托車,載着裝了簡單行李的箱子,把郭振照片和尋子信息印成了一面大旗插在車尾,踏上了漫漫尋子路。
 
出發時,郭剛堂在手心裏寫了一個“命”字。
 
“我們大人可以選擇絕望或堅強,但孩子能等待,等待父親出現,等待父親來帶他回家,所以我一定要找。
 
十幾年時間裏,郭剛堂騎着摩托車去了無數地方,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除了西藏、新疆、內蒙,其他每個省他都跑遍了,報廢了十幾輛摩托車,風雨無阻。
 
劉德華在《失孤》中演繹的橋段,車禍、捱打、被欺凌……每次挫折都來自郭剛堂的真實經歷。
 
一次他騎着車進入大別山,遇到了狂風暴雨,下車推着亦步亦趨,不料一陣大風襲來,把他連人帶車拍到了山崖邊。
 
郭剛堂的臉被撞得血流不止,死死抱住崖邊的防護柱,右腿已經懸空,褲子都被扯爛了。
 
“我眼看着雨水和血水在我眼前流下來,往山下看都看不到底。這一瞬間我想,不如鬆手吧,這樣一來所有痛苦都沒有了。”
 
就在這時,他回頭看到車尾上豎着的尋子旗,上面小郭振的照片彷彿在看着他說:“爸爸,小六不也一直在陪着你淋雨嗎?”
 
“如果松手了,誰替我找兒子?”想到這裏,他咬着牙從生死邊緣爬了回來,繼續推車上路。
 

03

尋子路上不孤獨



一路上,郭剛堂也遇到過許許多多幫助他的好心人。
 
有一天晚上車燈壞了,他摸黑上路,不知什麼時候起發現有輛車一直打着燈在後面跟着他。
 
“我快他也快,我慢他也慢,我想自己身上也沒什麼錢,就停車下來問問。”
 
結果對方說,我看見你是找孩子的,就想在後面給你照個亮。
 
“之後每一次我遇到挫折,陷入絕望,那道光都會在心裏面亮起來,給了我繼續尋子的力量。”
 
漸漸的,永遠在路上的郭剛堂成了名人。
 
一路上他遇到了許多同病相憐的父母,還有找不到親生父母的子女,他就帶上對方的尋人信息一同上路,每到一個城市就擺開“地攤”,把所有的照片信息鋪開,向大衆求助線索。
 
同時,郭剛堂也寄希望於網絡和科技的力量,創建了天涯尋親網,發佈所有求助尋人的信息。十幾年裏,老郭幫助公安機關找回了一百多個走失的孩子。
 
2010年,編劇、導演彭三源在報紙上看到了郭剛堂的故事,至今她還留着那份剪報。她通過公益網站找到了老郭,第二年春節前,特地來到了他山東聊城家裏探訪。
 
當時給彭三源感受最深的,是家裏“不是特別有生機”,40多歲的老郭說幾句話就嘆口氣。
 
後來郭剛堂的故事被她拍成了《失孤》,搬上了大銀幕,她還帶着老郭一起上央視節目《等着我》,到處做宣傳,爲的不單是電影票房,而是想盡自己所能擴大影響力,讓更多人看到郭剛堂。
 
“畢竟宣傳得越大,找到的希望就越大。”
 

04

結束了漫長的尋子之旅



時間來到現在,7月12日一早,彭三源在朋友圈轉發了“《失孤》原型郭剛堂兒子已找到”的新聞。
 
她感嘆道:“他終於結束漫長的尋子之旅,而這幾乎也成了他上半生的全部。”
 
“現在兒子已經二十六歲了,悲傷的是,兒子一直生活在離他不是很遙遠的地方;慶幸的是,兒子成長得很好。願天下再沒有這樣的悲劇,願人間美好。”
 
彭三源的另一段文字,寄語郭振

《失孤》的主演劉德華,在影片籌拍階段就和郭剛堂成了朋友,一直也在留意着他的消息。
 
如今影片上映6年後,兒子找到了,華仔也由衷地爲老郭開心,送上了本文開頭的視頻祝福。
 
當然,最開心的,還是郭剛堂夫婦本人。
 
本月初,老郭接到聊城警方的電話,告訴他兒子找到了。開心的老郭想在村裏擺上流水席,和相親們分享這遲來20多年的天大喜訊,但最後因爲疫情作罷。
 
在認親前兩天,郭剛堂到商店高高興興地買了一個能包一萬塊錢的大紅包,沒細看就往回走,出門才發現買到的是婚禮紅包,掉頭再找店家去換。
 
“不是喝喜酒用的呀?那是派啥用場的呢?”
 
“是給孩子的,是大人給孩子的。”
 
他口中的孩子,郭振,今年已經26歲了。
 

05

不願孩子被打擾



24年前案件發生後,聊城公安機關第一時間就成立了專案組,受當時條件所限案件未能及時偵破。
 
2000年,DNA技術開始被警方用於打拐工作,但由於此前沒有采集過郭振的DNA信息,尋找難度依舊很大。
 
直到今年6月,專家運用最新比對查找手段突破了技術壁壘,纔在河南發現了郭振(郭新振)的線索,最後尋人成功,並抓獲兩名疑犯。
 
還算幸運的是,郭振在領養家庭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今已經成了一名人民教師。
 
妻子張文革在看到郭振現在照片的一剎那,就篤定那就是自己兒子,“和他2歲的時候還是一模一樣。”
 
爲了保護郭振生活不被打擾,警方並沒有公開他的相貌,這也是郭剛堂本人的意願。
 
老郭通過短視頻向關心他的網友報告了這一喜訊,同時表達了自己和家人希望儘快迴歸生活的意願,謝絕了一切採訪,妻子帶着小兒子也躲了出去。

“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擾這個普通、善良的孩子。”
 
在認親新聞發佈會上,郭振說,自己瞭解父親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尋找他,很心疼也很自豪,覺得爸爸很偉大,以後也會和他一起多做有益社會的事。
 
至於如何郭振養父母相處的問題,郭剛堂說:“就兩個字:真誠。當作一門親戚多走動走動,如果孩子願意孝順養父母,我們也會尊重他的決定。
 
至此,24年漫漫尋子路,郭剛堂終於成功走到了終點。
 
這樣的好消息,對於每一個仍然和他一樣正在堅持尋親的離散家庭來說,都代表着團圓的希望。
 
願天下無拐。
 
 
文、編輯/Cardi C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齊魯晚報、「後來·魯豫」、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