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好好和自己相處,是一種難得能力——這話放在80年末90年代初,也不見得能被堂而皇之地說出來,更何況是被央視這類國家級媒體廣而告之。但時下,這類關注自己,與自己好好相處等勸慰人心的暖語溫言,卻隨處可見,隨時可得。
隨着時代進步,中國人逐漸變得與以往不一樣了。
人們都開始關注自我,看向自己的內在,開始注重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物質匱乏解決之後,全社會整體,正在向更高質量的生活水平發起衝刺。
也就是在這一衝刺轉型過程中,社會人的心理問題、羣體的社會性心理問題也日漸凸顯出來,有些問題甚至空前嚴重,出現了羣體效應。
內卷、焦慮、高房價、結不起婚養不起娃、教育壁壘、35歲陷阱、職場傾軋、社會分層、貧富差距拉大、人生價值、活着的意義、人性等問題如芒刺在背,根根刺痛奔跑在人生路上的每一個人的神經。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還記得這句話嗎?時代中的每一個人,都曾被它震撼過:
冷酷而殘忍,現實而憋屈。每一個人幾乎都在令人窒息的競爭中無法呼吸,乃至於無法忍受其996、007工作生活壓力的人們,羣體流行起“都行、可以、沒關係”的佛系生活態度,奉行起“躺平,人就是萬物的尺度”等躺平主義生活方式。
世界依然是那個世界旋轉不已,但人卻早已不復是當初的人。
後工業時代的人們,正在承受着來自人工智能時代的超級壓力,也憂愁着看似喫穿不愁的生活裏,似乎永遠也不可能擁有的人生自由。人人捫心自問:與別人相比,自己的人生出路究竟何在?一輩子做矇眼驢子推磨?還是拋開一切躺平?
一個好問題,遠比答案來得重要。因爲問題凸顯的,就是人在新環境下的生存困境。
而當問題出現,人才可能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真正實現進化與發展。
所以,當全社會都開始注重和提倡“好好和自己相處”時,我們其實是在爲自己做心理體操和心理減壓。當每個人開始看向自己的內心,注重內在感受拋離外在約束時,我們的社會纔算是真正邁向新階段。
這種集體心理意識上的覺醒,就來自馬斯洛所說過的“自我價值實現”。當人滿足溫飽等基礎需求之後,更爲高端的自我實現需求,就開始促使人們關注內在需求,並進行心理調節。
那麼,人爲什麼一定會出現這種高段位需求呢?爲什麼物質滿足之後的人,並沒有滿足感?是人類太過貪婪?還是我們所追求的,並非自身所需要的終點?
關於這一狀況,馬斯洛在他的《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中有過十分詳盡的解釋:
生活的富足與社會的繁榮,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誠美好的願望,到頭來都沒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和平、友誼、寧靜和幸福。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雖然人們追逐物質財富並且已經成爲社會主流,但是人們對精神價值的渴望卻一直未能獲得滿足。
相反,在物質財富抵達一定程度後,人們才發現:社會中值得信仰和爲之終身奉獻的東西太少了。物質財富一旦得到了,很快就會發現這種追求的虛幻性,進而陷入精神崩潰的絕望。
所以,馬斯洛指出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同時也驚呼我們的時代“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真正瀕臨災難的階段了”。
馬斯洛的說法,當然不是危言聳聽,但是,人在滿足生存需要之後,一定會需要和學會與自己相處,才能跨越物質滿足帶來的心理空虛,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爲,這纔是一個人能夠體驗到真正的幸福的能力。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Massey-Abernathy A. From oxytocin to healt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tr rs53576, emo- tional stability,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dapt Human Behav Physiol 2017; 3(3):212–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