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作戰效率並減少人員傷亡是各國陸軍渴望達成的目標,但是,將諸如主戰坦克和多管火箭炮等重裝備無人化,所需的海量資金和麪臨的衆多技術難題讓多數國家望而卻步。美國陸軍最近在這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開始測試被稱爲“自主多域發射器”(AML)的無人操作火箭炮。這種武器的出現和部署,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亞太地區未來軍事行動的模式。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披露,6月中旬,美國陸軍在俄克拉何馬州錫爾堡基地舉行了一次實彈射擊,重點演示如何靈活部署AML,從而在西太平洋地區殲滅敵艦和防空系統。歷時75分鐘的任務由美國陸軍第18野戰炮兵旅所屬的“海馬斯”火箭炮分隊執行,總共發射了7枚實彈,模擬射程達500公里的精確打擊導彈(PrSM)。參演部隊基於模擬的島嶼環境展示了連續發射火箭彈的能力,在支援師級部隊的行動中驗證這種部署方案的戰術彈性。

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DEVCOM)隨後公開了一段視頻,詳細介紹了無人火箭炮的作戰流程:敵方前沿部署有遠程防空系統,敵軍戰艦也在外海巡弋。兩架運載“海馬斯”火箭炮和AML的C-130運輸機降落在太平洋的一個島嶼上,迅速卸載了兩部發射器。無人駕駛的AML使用“跟隨模式”與“海馬斯”一起進入陣地,後者首先瞄準敵軍遠程防空系統發射導彈,同時通過無線網絡將敵艦的目標數據傳給AML,AML隨即以全自動模式開火。接着,兩部發射器駛回機艙,運輸機再次升空,部署到其他島嶼,重複這一過程。

美國陸軍發言人總結說:“AML爲作戰人員提供了一種敏捷、可部署的中程打擊能力,可以在羣島作戰環境特別是‘跳島’式戰役中生存下來,應對各種類型的目標。”

視頻中的戰術並非異想天開。在“大國競爭”的指導方針下,將火箭炮通過運輸機快速部署到交戰前沿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既定策略,海軍陸戰隊稱之爲“快速滲透任務”,專門執行此類任務的部隊“多域特遣部隊”(MDTF) 已在華盛頓州的劉易斯-麥克喬德聯合基地成立,聲稱將專注於太平洋方向的任務。現階段,MDTF是一個綜合測試平臺,探索如何將先進技術集成到未來的行動中,該單位也將成爲首個配備高超音速武器的美國陸軍單位。

視頻還介紹了AML的結構。這款無人火箭炮與“海馬斯”同樣採用FMTV戰術卡車底盤,但駕駛艙部分被取消,代之以3部不同朝向的攝像機和兩組激光雷達。AML採用“跟隨模式”前進時,這些傳感器被用於探測路況,外加兩組GPS天線用來接收定位信息,3根無線電天線負責接收控制指令和作戰數據。爲解決視野問題,車身側面還安裝了盲區雷達和攝像機,另設有外部控制檯,確保AML在遙控功能失靈時仍然能手動開火。每部發射車攜帶兩個加長的雙聯裝模塊化發射器,最多容納4枚增程型PrSM導彈,併兼容其他彈藥。

今年4月,主導PrSM導彈開發的美國陸軍“遠程精確火力跨職能小組”(CFT)曾發佈一部宣傳短片,展示了操作人員根據傳感器傳回的景象,遠程指揮火箭炮前往發射陣地直至開火射擊。CFT負責人表示,這套系統背後的無人控制技術能用於改造幾乎所有現役車輛。來自測試人員的反饋意見顯示,無人火箭炮可以讓部隊更長久地保持戰鬥力,兼顧更高的安全性與更強的殺傷力,原因之一是,運輸車的駕駛艙取消後,騰出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大型的彈藥。

隸屬於DEVCOM的“航空與導彈中心”主任傑弗裏·朗豪特表示:“你可以擁有各種不同配置的導彈,這取決於你想參加什麼樣的戰鬥。這個項目……提供了更多空間,而不必花大錢購買全新的發射器。今後,AML還能使用其他軍種的導彈,將它們集成到發射器中。”

據美國陸軍官網介紹,無人火箭炮項目沿襲了不少成熟的技術,如原定用於未來機器人戰車的內核和自動化控制接口,性價比較爲突出。截至目前,相關工作花費了約1000萬美元,其中一部分來自美國國會新增的撥款,主要用於製造原型機和能力展示。美國陸軍尚未決定AML是否會正式進入未來的遠程火力支援部隊,但剛剛進行的實彈射擊被視爲新的開端。美國陸軍將繼續與印度洋-太平洋戰區的作戰部隊一起探索相關概念,並與印太司令部合作,在未來幾年通過參與熱點區域的實戰化演習等方法,推動無人火箭炮早日走向成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