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愛範兒

當人生靠近終點,把一生記憶和自身意識數字化上傳雲端,這個人便可以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親人朋友繼續聯繫,以數字化的形式在現實中‘活’下去。這是美劇《上載新生》中演繹的 2033 年人類得以在線上永生的故事,似乎是在虛擬世界延續現實的終極寫照。

▲圖片來自:美劇《上載新生》劇照

拉回現實,今天的數字化還無法復刻人類,但人類手上的工具已經在逐個數字化。這樣解釋有點玄乎?拿一二件就近兩年發生的事來講:

就在兩年之前,我們乘坐高鐵的流程是,訂票、排隊取票、安檢、驗票再上車。2020 年春節前後,全國大範圍電子客票代替紙質票據。這之後作爲乘坐者的我們,省掉了排隊取票這一考驗耐心且導致誤點的過程。而作爲管理者的鐵路局,得以進一步實名制管理。

數字化,簡化流程和管理一舉兩全。

同樣是 2020 年。新冠疫情出現之前,大多企業會議、學校教學還是以在某一場地,讓諸多人線下到場再舉行。這其中就牽扯到不少的核對時間、預約場地、流程審批等隱形的效率消耗程序。受疫情影響後,迅速普及的線上會議/課程時間更快,場地不受限,流程也更簡單了。

線上化,優化空間和效率事半功倍。

▲圖片來自:COUNCIL OF EUROPE

還有讓學生大呼抗議的釘釘、熱火一時的線上教育,都是疫情加速下的數字化產物。或許是疫情放大了虛擬世界的效率至上,騰訊在今年 4 月也帶來了新的數字工具‘電子籤’,把我們日常交易的收據/合同文件數字化,簽署合同行爲線上化。

以前:一紙合約,以後:一鍵轉發

用戶進入電子籤後要做三件事:首次進入要完成實名認證,可以選擇人臉/身份證識別兩種方式,確保電子簽名在法律效力上的真實有效。

開始擬合同時,在電子籤小程序中選擇租房合同,相關的大定框架、法律用詞和既定約束已經集成在文件中。你只需要填入房屋的具體信息/租金/租期,以及框定小程序中提供的房屋附屬設施(即家電、傢俱等)選擇項,自動生成合同。

這樣就不必再去斟酌協議用句,也省了找模版再下載的費事過程。

▲在騰訊電子籤中,用戶可發起租房合同

最後一件事,點擊轉發電子合同,租客實名認證後完成簽名,房東只待租金入袋。如果產生糾紛,從小程序中拿出存檔即可出證。

從一個體驗者的角度去看,騰訊電子籤還算不上一款完善的產品,畢竟目前支持簽署的合同僅限房屋租賃,但讓我欣喜的是,即使只是個精而簡的小程序,但在操作體驗上是近人的。

自擬合同也好,還是簽約合同,操作電子籤的步驟簡化,選擇項可視。

▲爲房東自動提供的選擇項

我將其拿給了 50+ 的母親體驗,在無指導的情況下一次花費了 10 來分鐘就擬出了合同,並微信轉發給了我。而這好像也與均齡 50+、和騰訊同在廣東的包租公/婆們的需求不謀而合?

想象一下,廣州獵德、冼村的包租公/婆們,今天出租 A 棟 13 樓的房需要打印一份租房合同,明天又簽約 B 棟 20 層的房又得重新覈對條約重新打印,後天如此往復……明明應該躺平人生,卻被租房合同整得難以安生。還不如在微信上打開電子籤勾選填空,一沓紙質租房合同擬定快速,管理起來也只需在小程序中滑動、點擊、轉發即可。

▲房主可將電子合同微信轉發

要說明一點的是,這跟我當前大多辦公室已經在進行的電子協議簽署方式,還是有所區別的。

拿愛範兒編輯部高頻接觸合同文件的學文叔叔做例。愛範兒因爲常有新上市硬件的評測合作,需要簽署合作協議。雖然兩年前用紙質寄送的古老方式,已經現在換成電子文檔簽署,但依舊存在的問題是:本地文件保存不易,電腦崩了 = 合同丟了 = 工資沒了;文檔繁雜檢索也不易,找到新垣結衣的概率 > 找到某一合同的概率;擬定新合同條例最不易,學文叔叔不是學法的,法務老師也很忙的。

電子簽在這其中就解決了以上問題。雲存儲,壞了電腦跟合同沒關係;檢索快,合同專用的雲文件夾不存在其他干擾項;擬合同,相關條例框架已經預先提供,不需要你費腦子學法律用詞。

合同之外,騰訊電子籤中還有一項在交易場景使用更高頻的功能:電子收據。

還是直接從微信小程序點入,收付雙方在實名認證後創建收據,填空金額、時間信息,再上傳交易截圖。完成後微信轉發至對方,實名認證簽字後,這一票就落定成了有法律效力的憑據。

數字化,社會效率和法律效力同在

在談及‘法律效力’這一點時,騰訊電子籤相關負責人曾明確表示:‘小合同、小收據前端基於微信平臺,用戶打開即用、也可便捷地分享給交易方;後端基於騰訊電子籤的相關能力,保證合法合規。’

而電子合同/收據背後的法律邏輯主要有二:1。 電子籤的身份認證;2。 區塊鏈存證:不可篡改、具備時間戳。

第一點很好理解,也就是體驗環節中反覆提到的‘實名認證’。無論是出據方還是簽署人,落定電子簽名之前都需要完成平臺的實名認證,確保電子簽名的可靠和有效,這也符合國家 2005 年出臺的對電子簽名相關規定。

《電子簽名法》第十四條明確:

‘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三條中也規定了可靠的電子簽名應當滿足的條件:

‘1。 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2。 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3。 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4。 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第二點則是對電子憑據法律效力的技術保障。

騰訊電子籤與至信鏈合作,底層是國產開源自主可控的‘長安鏈’。通過區塊鏈技術將產生的數據基於時間戳留下可查溯痕跡,即使單個機構倒閉也不會影響已產生數據的真實性。因此一旦簽約產生數據,也不怕一方惡意篡改或刪除。

▲使用電子籤,用戶可在文字框中完成簽字

這裏順提一句,有不少用戶目前仍覺得‘聊天記錄’‘轉賬截圖’也可做法律供證。實際在庭審案件中,截圖本身並非證據原件,是容易受到篡改的文件。法庭上更多認可的證據是以該記錄的載體,即手機、電腦的原數據記錄進行覈對驗證。

但問題是, 2018 年初微信官方平臺微信派曾發表聲明,考慮到用戶的隱私問題,微信不會留存任何用戶的聊天記錄,聊天內容只存儲在用戶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上。也就是說,作證可以,但前提是你得將所有原記錄有所保存。

512G 都不夠用的今天,誰都難以保證事無鉅細保留每筆交易相關的互聯網軌跡。甚至即使保存了下來,法律層面的驗證還涉及,內容表達的意思是否明確,轉賬截圖可否證明用途等問題,來審覈其真實性。

今日利其器,未來善其事

微信支付在 2019 年用‘共創’的方式打通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場景後,兩年時間微信就成了交易行爲發生的重要平臺。而騰訊電子籤根植在微信平臺,未來在微信支付的場景打通上還有不少想象空間。

目前提供的租房電子合同只能算打個樣,下一步必然要把裝修、借貸、工作等更多場景覆蓋補充。畢竟將這些生活所用憑證數字化只是第一步,未來的難點是將人需要的場景變得更智能合理。

例如在裝修過程中,在你不清晰與裝修隊如何劃分責任時,電子籤能用 AI 推薦相關條例,讓擬合同的人無需費時費腦思考條例;再延展到近兩年不斷曝光的 MCN 簽約糾紛中,如果維權 UP 主‘林晨同學’和‘小翔哥’能在與 MCN 簽約時有 AI 輔助審覈條例,雙方權益有自動助手規範,自然也就少了些後續的紛擾。

而更遙遠的數字化未來,電子籤最大價值不僅爲人提供‘善其事’工具,也是幫社會效率運行提供‘利其器’的解決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