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毅此次出訪中東爲何如此不尋常?)

王毅同塔吉克斯坦外長穆赫裏丁舉行會談

直新聞: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結束中亞三國之行後,隨即展開對敘利亞、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的正式訪問。你對此有何觀察?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

我認爲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此次出訪敘利亞、埃及、阿爾及利亞三國,還是有一些頗爲不尋常的地方的。

第一是行程安排,7月12日至16日,王毅對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中亞三國進行訪問。17日,王毅又開啓對敘利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的訪問。從時間上來看,這一系列外事活動是連續進行的。

第二是時機考量。今年3月24日至30日,王毅7天之內訪問沙特、土耳其、伊朗、阿聯酋、巴林、阿曼6國,創下了中國外長一次訪問最多中東國家的紀錄。而在不到4個月之後,王毅再次展開中東之行,就中國的外交實踐而言,這種密集程度是頗爲不尋常的。舉例而言,在此次訪問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之前,王毅上一次訪問中亞還是去年9月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中間間隔了差不過10個月。

至於此次出訪爲何如此不尋常,我猜測有兩點原因。

一是爲了促進敘利亞局勢穩定。5月26日,巴沙爾·阿薩德贏得敘利亞全國大選,然而此次大選的結果遭到了歐美國家和敘利亞國內反對派的抵制。自2011年以來,敘利亞內戰已經打了整整10年。目前在巴沙爾·阿薩德的領導下,敘利亞政府已經收復了大量失地,雖然短時間內結束內戰仍舊希望不大,但如果敘利亞國內此時再次陷入選舉紛爭的泥潭之中,則結束內戰將變得遙遙無期,不僅對於敘利亞國內,對於整個周邊地緣局勢也將產生巨大傷害。

週六,巴沙爾·阿薩德在大馬士革總統府舉行宣誓就職儀式,同日,王毅抵達敘利亞,並闡述了中方關於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四點主張。其中第一點就是要“尊重敘人民的選擇,放棄政權更迭的幻想,讓敘人民自主決定國家前途命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決敘利亞問題,而這首先要求的就是任何國家都不應繼續以敘利亞選舉政治爲抓手,擾亂敘利亞社會穩定。

二是提前佈局應對美國不負責任的地緣戰略所遺留的區域混亂。拜登政府上臺後,加速從中東和中亞地區脫身。尤其是單方面宣佈8月31日將完成阿富汗境內的全部軍事力量撤離,導致阿富汗局勢迅速惡化。而這讓我們看到,美國在過去數十年裏先後製造了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危機後,根本無意願負責到底,甚至不惜一走了之,將爛攤子留給當地民衆和所在區域。

冤有頭,債有主,本質上這並非是中國的責任,但作爲一個真正有國際擔當的大國,一個着眼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中國應該,也有必要和中東各國攜手合作,避免美國給本區域帶來更多混亂。如果美國無意在中東擔負起應有的責任,甚至不惜在脫身前還要再不要臉一把,那繼續任由美國掌握中東問題的主動權既是不理性的,也是不負責的,更辜負了中東人民對於一個公平正義的全球治理新秩序的期盼。

而一個安定的敘利亞,一個安定的中東,不僅事關當地人民,事實上對於所有寄希望於通過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來實現新一輪全球治理升級的國家而言,尤其是中國自身,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如果說敘利亞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整個中東就是“一帶一路”的咽喉交匯。地處歐亞非之間,中東有着“一帶一路”最爲着眼的“互聯互通”地緣價值:向東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安全的門戶,向西則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向亞歐大陸島西側市場的門戶。

敘利亞外長米格達德7月17日在首都大馬士革與訪敘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會晤。

直新聞:

你剛纔提到,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同敘利亞外長米格達德舉行會談時,闡述了中方關於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四點主張,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

我認爲此次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所提出的解決敘利亞問題四點主張,和今年3月他在中東6國行時所提出的關於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是一脈相承的。

五點倡議的核心包括中東是中東人的中東,中東由亂向治的根本出路,就在於擺脫域外大國的地緣爭奪。而王毅此次表示,全面解決敘利亞問題,關鍵在於落實聯合國安理會確立的“敘人主導、敘人所有”原則。

敘利亞過去10年來的悲劇,其實反映的是自第一個現代阿拉伯國家獨立以來,整個中東地區的悲劇。從伊朗到伊拉克到科威特到沙特阿拉伯到約旦到敘利亞到阿曼,甚至與中東密切相關的阿富汗等,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在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沒有遭到歐美國家的直接或間接干涉,甚至是武裝侵略。

就像敘利亞,本質上是西方世界地緣博弈的犧牲品,但當這些域外大國爭奪“你的還是我的”之際卻永遠想不到,敘利亞首先是敘利亞人的敘利亞,中東也首先是中東人的中東。

早在2013年,針對阿富汗問題,中國就明確表示,解決的關鍵不在於美國如何如何,也不在於美國之後別的國家或是國際社會如何如何,而在於“阿人治阿”,由阿富汗人自身決定自身的命運。到今年3月,王毅首次打出了“中東是中東人的中東”這一旗號,某種程度上這必然將是一個會載入中東世界史冊的一刻。

諷刺的是,不在少數的西方媒體就表示,“中國是爲了取代美國,是爲了填補美國離開中東之後的真空。”這樣的揣測看似符合現實主義的絕對利益考量,但說實話,能提出並認可這樣問題的,也就只有霸權主義思維了。因爲所謂的“真空”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如果能認識到中東首先是中東人的中東,又何來的“真空”可言?

這就是爲什麼王毅提出要尊重敘人民的選擇,讓敘人民自主決定國家前途命運,這也是爲什麼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頭兩條是相互尊重、堅持公平正義,這些條文看似“老生常談”,但是它們所代表的原則是霸權主義思維根本無法理解的,因爲它們追求的就不是以某個域外大國爲主導的區域霸權秩序,而是基於互利共贏、平等協商的國際新秩序。

作者:張思南,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