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梅希蒂爾德·羅斯勒女士致辭。本報記者 張旭陽攝

近日,世界遺產大會委員會全體會議一致通過《福州宣言》。宣言呼籲,在多邊主義框架內開展更密切的國際合作,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非洲優先”是近年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基本戰略。昨日,“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能力建設——邁向未來的中非合作”主題邊會邀請中外專家學者“雲端”相聚,共同回顧世界遺產領域的中非合作成果與經驗,共同探索中非世界遺產保護和發展的新路徑。

困境

世界遺產名錄

對非洲而言代表性不足

雄偉壯觀的金字塔、風光旖旎的乞力馬紮羅……在非洲,歷史變遷塑造了當地生物與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和人文景觀的豐富性。

“非洲的世界遺產是整個世界遺產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組成部分。”當天,與會嘉賓一致肯定了非洲自然和文化遺產的非凡價值。

然而,非洲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面臨着多方面的挑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非洲區主任MuhammadJuma在邊會主旨發言中提到,非洲僅有20個國家將遺產的保護管理寫入國家政策中,有6個國家沒有對此制定任何政策。數據顯示,世界遺產名錄中位於非洲的僅佔9%,代表性嚴重不足,其中約有1/ 3的非洲世界遺產處於瀕危狀態。

“非洲優先”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以來所一直強調的,這一戰略在《福州宣言》中再次重申。

“不讓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夥伴掉隊。”本場邊會上,非洲世界遺產基金主任蘇艾布·瓦里蘇的反覆呼籲道出了嘉賓們共同的心聲。

交流

向中國“取經”

強化世遺保護管理能力建設

“在世界遺產能力建設的大框架下,要面向政府機構、遺產參與者、社區、大學和青年制定非洲大陸和非洲各國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策略。”MuhammadJuma提出,中國在文化遺產的提名和保護管理的經驗,對非洲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能力建設具有參考價值。

來自博茨瓦納大學的Susan OsireditseKeitumetse女士表示,非洲的大學雖然已逐步建立了非洲文化遺產課程,但仍缺少具體的發展平臺和標準。“博茨瓦納大學可以依託孔子學院設立青年國際合作網絡,對標中國的世界遺產能力建設。”

“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已成爲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是因爲中國找到了表達自己歷史文化的方法。”在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教授呂舟看來,非洲的申遺工作要取得突破,就要打破原來固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基於文化多樣性探索屬於非洲的文化表達,從認知體系、價值表達多方面建立符合非洲遺產特點的辨識和闡釋體系,讓世界更加深入地認識到非洲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展現非洲遺產的文化價值。

“這不僅是非洲自己的事情,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呂舟呼籲道。

未來

5年計劃譜寫中非合作新篇

會上,中國與非洲初步就中非世界遺產領域能力建設合作形成了爲期5年的長期計劃。該計劃旨在爲非洲和中國之間世界遺產領域的專家學者、遺產地管理者建立更加直接的知識交流平臺,增進非洲和中國世界遺產領域從業者之間的相互認識與瞭解,分享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方面的優秀實踐經驗,建立合作項目,通過世界遺產更好地促進所在地的可持續發展。

其中,中非世界遺產領域的信息分享平臺要搭建得牢固可靠,就需要將更多的機構納入進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優先和對外關係部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二類中心,非洲世界遺產基金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國家遺產中心等。

據瞭解,在長期計劃中,中非雙方希望每年以邊會形式提出本年度議題,年度期間以1次~2次線上或線下會議形式開展研討,經過幾年會議研討的積累,將專家發言整理彙集成論文集或案例集出版,與更廣泛的專業者分享。雙方討論的議題可以與當下的申報相關,如世界遺產申報機制改革與申報準備,或是與長期的保護管理工作聯繫,如世界遺產教育與青少年參與,世界遺產檢測體系與定期報告等。(全文共1687字)

來源:福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