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行走

只有登攀

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

平正仡佬族自治鄉草王壩村

一位老人與大山斗了一輩子

歷時36年,他帶領村民在絕壁上

開出一條“生命渠”

改變了一個村莊的命運

他就是“當代愚公”

“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

全國勞動模範

“七一勳章”獲得者

——黃大發

“石頭娃”思變

用水渠改變村子命運

黃大發,乳名石頭娃

生於1935年

個頭矮矮的,黝黑得像一塊山岩

結實得像一棵老樹

草王壩村所在的平正鄉

名平正,但這裏的耕地

既不平也不正

零零碎碎,七角八歪

全都掛在陡峭的山坡上

村子海拔在800米以上

缺田缺路尤其缺水

在草王壩村

水比娘還親

沒水又缺田

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

沒上過學的黃大發

當上了村裏的大隊長

他開始深入思考

怎樣才能改變村民的窮日子?

他首先想到的

就是草王壩村最缺的——水!

如果通上水

白花花的大米飯就能端到桌上

全村的命運就徹底改變了

第一次有這個想法時

黃大發23歲

一聲炮響

水流了出來

水從哪兒來呢?

黃大發在周邊幾座大山轉了一圈

期望能找到水源

終於發現了:

隔着高高的太陽山和太陰山

後面一座大山上有一處

名叫螺螄洞的巖洞

水流長年不斷

並且水位比草王壩村高出許多

黃大發召開社員大會徵求意見

有人說:隔着3座大山那是鬧着玩的?

給自己留條命

黃大發黑了臉:

“你的意思是咱草王壩村

命中註定就該渴死餓死窮死嗎?

誰願意坐家裏等死?舉手!”

會場死一般地靜

他的大舅子徐開福

第一個站起來:“我幹!”

又有幾個黨員站起來:“我幹!”

接着一片吼聲:

“支書說了咱就幹

有水就能喫飽飯!”

得到公社支持後

黃大發拉上徐開福

上山瞄了瞄開渠線路

當場畫了一張設計草圖

很簡單,也就是一條線

從螺螄洞畫過太陰山和太陽山的半山腰

往下直抵草王壩村

“偉大的工程”設計完成

1963年元旦過後

黃大發率領200多村民

打着紅旗,揣上洋芋和飯菜糰子

呼呼啦啦上山了

工程第一步是要

在螺螄洞口壘起一個蓄水池

炸藥放置好了

只聽轟的一聲

第一炮在洞口炸響了

湍急的山水順流而下

大家歡呼雀躍

困難重重

13年來他們披荊斬棘

記者曾問黃大發:

“動工時你算計過要幹多少年嗎?”

他說:“沒算,幹到哪年算哪年

我跟村民說了,咱要學學老愚公

老的死了,兒子孫子接着幹”

困難是難以想象的

高山上的冬天很冷

在水源地壘蓄水池

山水冷得滲進骨頭縫

三五分鐘腿腳就麻木了

黃大發說:“你們沒結婚的凍壞了

生不下娃娃,我可負不起責任

這樣吧,有了老婆孩子的

跟我輪班上!”

說着他第一個跳進冰水裏

修石渠時,不知道該怎麼勾縫

他們用的是土辦法:

石灰加泥巴

可是,幾場大雨引起的山洪

把石渠衝得“散了花”

全村人目瞪口呆,心都碎了

黃大發紅着眼大吼一聲:

“重來!”

女人們也急了

紛紛跟着漢子上了山

鑿渠途中,他們遇到一段

170米長的叫“擦耳巖”的大石壁

陡立成90度甚至是凹進去的懸崖

人走過去必須身子向內傾斜

耳朵擦着山岩

否則腳下一晃

人就栽進萬丈深淵了

在黃大發的指揮下

村民們用繩子攔腰繫緊

讓人從高崖上把自己吊在半山腰

一手錘子一手釺

一塊一塊往下鑿

鑿出一個小平臺,可以站腳了

再用打磨成長方形的石頭砌成溝渠

就這樣一步一步地

往前鑿、往前挪、往前繞

繞過一個個寒冬酷暑

爲此,黃大發付出慘痛的代價

有一次他和村民半個月沒下山

7歲女兒患了重感冒

村裏沒有壯實男人

不能及時送往縣醫院

數天後不幸病亡

爲這事黃大發痛心了一輩子

草王壩人記不清

自己流了多少淚,淌了多少汗

投了多少工

歷時整整13年

年輕人成壯年人了

孩子成勞力了,姑娘成孩子媽了

全村人眼看着

一條海拔近千米、長30餘里的石渠

像一條長龍,穿雲破霧繞山而來

終於抵達草王壩村

13年建的水渠不出水

“草頭王”自責辭官

1976年通水儀式那天

鑼鼓、鞭炮、酒宴飯菜都備齊了

全村老百姓喜笑顏開

齊齊擠在渠道邊

等着清爽爽的渠水順山而來

可久等不來,再等還是不來

不大工夫,村民王正明一臉沮喪

滿頭大汗跑來喊:

“不行啊,水下不來!”

黃大發如雷轟頂

他不信,命令徐開福再去看看

等徐開福跑回來腿已經軟了:

“確實!渠道坡度太緩了

而且水量越來越小

在太陰山那兒就順着石縫流沒了”

說罷他放聲大哭

全村人都傻眼了

個個像石柱一樣呆在那兒

13年啊,全村人過的是

沒老沒小的日子

拼死拼活的日子

就這麼一滴水沒見,完了?

村民們失望至極

但他們理解黃大發是出於一片好心

沒人指責他

黃大發在家裏悶了好幾天

愧疚和壓力日夜刺痛着他

他決定必須負起這個責任

於是決定主動辭職

“我們不會白乾!”

他深知村民“愛渠如子”

世界上再直的路也要拐幾個彎

因爲地球是圓的

英雄不怕犯錯,就怕倒退

像黃大發這樣沒私心、敢擔當的人

全村再也找不出了

一年後,在鄉親們的呼籲下

黃大發官復原職

在村民大會上,他主動做了檢討:

“我對不起鄉親……”

“檢討有啥用?

你就說那條渠怎麼辦吧?”

村民在底下喊

“我們不會白乾!”

黃大發堅定地說

“三座大山都繞過來了

基礎也打好了

下一步就是改造問題

我相信,草王壩村一定會喝上天渠水

一定能引水灌田,喫上飽飯!”

這時,剛分配到

遵義市遵義縣(現播州區)水利局的黃著文

正在公社上檢查水利工程

黃大發聽說了,便急匆匆找上門說

我們村用13年時間修了條水渠

長30多里,可修成了水卻過不來

能不能請你們看看咋回事?

黃大發和村民在大發渠

黃著文問:

“是縣上的水利工程嗎?”

黃大發說:

“不是,是我們村自己乾的”

黃著文很受震動

於是,他們步行幾十裏

沿着石渠現場考察

到草王壩村時天色已黑

便住在了黃大發家

第二天早晨醒來,黃著文發現

草房僅有的一牀被子蓋在他和同事身上

黃大發夫婦摟着兩個半大孩子

在火盆邊整整坐了一夜

黃著文的眼睛溼了

通過考察,黃著文結論

這條渠的毛病在於:

第一,水渠位置太高了,落差不大

流量又小,推力自然不夠

很難流到30多里外的草王壩

第二,這一帶是風化形成的沙壤土

滲水嚴重,必須用水泥勾縫防滲

第三,用石灰和黃泥抹縫

天一旱泥巴開裂,水都滲出去了

黃大發聽得直捶腦袋

“那你看這條渠還有沒有救啊?”

跟來的水利同事搖搖頭說

重新改造起碼要花幾十萬

縣上肯定沒這個能力

黃大發一臉沮喪,幾乎要哭了

一年又一年

黃大發到公社和縣上跑了無數次

都因爲縣財政拿不出資金

敗興而歸

沒事的時候

黃大發常常跑到山上

沿那條渠走走

用手摸摸那些石頭

他發現:

這條渠雖然荒廢多年

石縫中卻很少有草

原來都讓上山放牛的村民拔了

所有村民都像深愛着自己的孩子一樣

牽掛着守護着這條不成功的石渠

這讓黃大發心裏發熱,淚溼眼眶

歲月漫漫

從1976年通水失敗到1989年

又一個13年過去了

“小老頭”當學生

螺螄洞引水工程迎轉機

這一年,54歲的黃大發聽說

縣上要辦水利技術學習班

招收各鄉初中以上文化青年參加

爲期3年,半脫產

他立馬通過電話報了名

一個兩鬢斑白的小老頭

就這樣坐到課堂上

成了水利班上最勤奮的學生

黃大發越學越明白

越明白心裏越着急了

1990年臘月的一天夜裏

黃大發一頭闖進黃著文的家

這時黃著文已任縣水利局副局長

黃大發說:

“你當局長了,我也老了

現在我們草王壩那條渠還荒廢着

我死前要是通不上水

閉不上眼啊!”

黃著文很爲難地說

縣財政每年給水利的資金

全給黃大發修渠也不夠

黃大發卻樂呵呵地說:

“你不知道,我最近又幹了一件大事!

“我又把村民動員起來了

不講價出義工

縣裏把水泥買上就行

關鍵是你們的技術要上去

給我們做保證!”

黃著文的眼睛溼了

爲此,他在水利局提出

草王壩村的水渠工程

“我願意牽頭,負責到底”

這一決定得到支持

成爲了歷史的轉折點

——螺螄洞引水工程

從此列入縣重點水利工程

“大發渠”上天

草王壩改名團結村

1992年,工程正式動工

這一天,天還沒亮

200多村民就在黃大發的帶領下

揹着揹簍帶上工具

舉着火把再次上山了

螺螄洞引水工程沉寂了10多年之後

終於又震響了茫茫羣山

這次修渠

同樣因爲村裏沒人送醫院

黃大發的第二個女兒、23歲的彩彩

因急症不幸去世

一年後,13歲的大孫子

又因患急性腦膜炎猝然離世

爲了開山鑿渠,爲了全村人的夢想

黃大發一次次白髮人送黑髮人

但他擦乾眼淚

依然堅挺在山上

第二次揮師大戰170米長的絕命崖

——擦耳巖

年近六旬的黃大發

依然把自己吊在長長的繩子上

足登石壁,一錘錘敲擊着手中的鋼釺

年輕時他是石頭娃

老了成了老愚公

1995年端午節

歷史性的一刻到了

螺螄洞引水工程終於通水了

這是一道通天長渠

清爽爽的泉水

順着繞山而來的長渠

一瀉而下,翻騰着雪白的浪花

穿越整整35年的苦鬥與周折

撲進仡佬族草王壩村

撲上全村的笑臉

撲向壩上山坡上

一塊塊綠油油的耕田

撲進家家戶戶的夢想……

天渠通水了

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

稱爲“大發渠”

這一年

黃大發正好60歲

他從村黨支部書記的位置退下來

每天提着鐮刀上山巡查水渠

把水渠裏的落葉和碎石清清

把渠邊的青草拔拔

迄今又是26年過去了

從開工到現在

86歲的老人家

究竟繞地球走了多少圈

他沒算過,也不會算

問渠何得清如許?

爲有初心闖山來

反正地球就那麼大

再長的路也長不過腳頭

後來,草王壩村改名團結村

這是全體村民一致同意的

捧着大發渠裏流淌的甘甜泉水,黃大發高興得像個孩子

如今的團結村

老百姓喫上了白米飯

二層小別墅遍地起

轎車開進農家院

在大發渠另一邊

仁遵高速公路的主要控制性工程

——大發渠特大橋

在陽光的照耀下

如彩虹一般熠熠生輝

氣勢磅礴

團結村的致富路子將越來越寬

黃大發改變全村命運的

願望實現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