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貝索斯上太空,機組成員創造歷史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富人的遊戲,就是這麼平平無奇。

整編/龔向新

來源/燈塔知行社(ID:dengtazhixing)

11分鐘,世界首富貝索斯終於完成了他的首次太空旅行。

北京時間7月20日晚21點10分,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範霍恩附近的藍色起源一號發射場,新謝巴德號火箭順利點火升空。

貝索斯和他的弟弟馬克·貝索斯、82歲的女飛行員沃利·芬克、18歲的荷蘭少年奧利弗·達曼一同乘坐火箭,飛躍了卡門線,在距離地球100公里的太空邊界處,環繞11分鐘後,返回,並順利着陸。這意味着,貝索斯的藍色起源首次載人太空之旅,取得成功。

而在9天前,維珍銀河創始人布蘭森剛剛乘坐“團結”號太空船繞了一圈。爲此,貝索斯還很不服氣地懟了布蘭森,稱維珍銀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亞軌道飛行”,並未真正到達太空,因爲他們的飛行高度才86公里,根本沒有越過100公里的國際公認太空邊界卡門線。

爭吵還沒結束,馬斯克的加入,讓這場發生在夏天的“太空競賽”更有意思了。

貝索斯嘲諷布蘭森沒有飛躍卡門線,而馬斯克又嘲諷貝索斯的飛行是亞軌道飛行。相比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SpaceX公司是將遊客送入近地軌道,距離地面高度不少於500公里,可以說是真正進入了太空。

7月17日,一位用戶在推特上發了一個表情圖,圖片中PS上了馬斯克和貝索斯的臉,取笑貝索斯的飛行是亞軌道飛行,馬斯克在下方回覆了一句“Haha”。

富人的遊戲,就是這麼平平無奇。

事實上,馬斯克與貝索斯的太空爭奪戰一直就很焦灼,比如推特互懟、互相挖人、爭奪NASA資源等,可謂是從地上一直打到天上。

馬斯克的“獵鷹9號”、貝佐斯的“新謝潑德”,在2015年都革新了歷史。太空時代50年以來,包括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內,都未做到火箭飛入太空後、垂直安全落地。此外,更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兩人各自完成這一壯舉,相差只有28天,有人說:競爭纔是他們手中火箭的最佳“助推燃料”。

相同成就背後,兩人的性格、行事方式卻差異巨大。馬斯克被描述爲“勇敢無畏、冒進、成敗都要轟轟烈烈,要站在舞臺中央”;貝索斯則是“冷靜低調、藏得很深,喜歡按部就班。”

方法論不同的兩個人,爲何能走至同一個交匯點?過去十幾年多,兩人爲何一步步競爭升級?性格上的差異,讓他們的創業過程,各自呈現哪些有特色的地方?馬斯克和貝索斯,都是當今世界億萬富翁,在他們身上,分別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鑑的優點?

燈塔知行社曾拆解了《下一站,火星》這本書,您可以從中收穫到以下幾點:

激進派VS保守派

馬斯克,是天生的創業“鬥牛士”。

他是一個遇強則強,不服從老套規則的人,也正是這一特質,讓他在壁壘森嚴的美國航空領域,分到屬於自己的肉,可謂非常人做非常事。

激起他探索太空的是一件小事。在某次有關“跨行星生存”的討論後,他搜索NASA官方,想了解更多飛往火星的研究,但卻一無所得,“根本就沒有這個計劃”他說。

他很快對外聲稱:“我不希望我們的最高水平就是阿波羅計劃,我希望人類在地球上建基地,並且我們一定能去火星。”但有兩個困境,擺在這番豪言面前:一是載人航天技術有上限,彼時不容超遠航飛行,“絲毫的偏差就會把機身撕得粉碎”;二是造價成本很高。

在某個“一年只飛幾次的項目上”,NASA每年要花費數十億美元,而且僅僅是飛到240英里高的空間站,想上火星,需要燒更多錢。有一則航天界的笑話就是:“在這個領域,變成百萬富翁最快的辦法,就是從億萬富翁做起。”

但馬斯克並未犯難,他計劃“一舉佔領頭條,重燃人們對天空的興趣。”在他之後的十幾年商業生涯中,爲自己打造頭條一直是慣用手法,無論是航空領域還是其他項目,也許在馬斯克的商業方法論中,只有先博得眼球和關注,纔可能進一步獲得支持。

他重金買下一隻火箭,準備了一批處於營養凝膠中的種子,最後對外聲稱:“登上火星後,就借它們建立生命支持系統,有一天火星將成爲綠洲。”他還邀集一批頂尖航天專家,在萬豪酒店隆重討論會,爲火箭項目造勢。

終於打造出第一枚火箭“獵鷹1號”後,爲博得NASA關注與合作,馬斯克再出奇招,直接將七層樓高的火箭,運送到華盛頓,並在大街上游行幾圈後,停在了NASA大門前。

如此誇張的推廣方式,很快引發海量曝光,以及無數民衆熱議,“他兜售的不是火箭,而是展示瘋狂的想法,初創公司也能征服太空。”

首秀之後,馬斯克趁勢將21頁研發報告,發給了NASA局長,併成功引起對方興趣,還派了技術人員前往SpaceX基地視察,“看看他們是來真的還是重複失敗的老路。”

但一個月後馬斯克備受打擊,NASA直接將一份2.27億美元的合同,交託給一家名爲“奇石樂”的公司,馬斯克甚至沒有競標權。後來他才發現,奇石樂CEO曾參與“阿波羅”計劃,與NASA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張老一輩的關係網,要麼參與進去,要麼一把打碎。”面對無形壁壘,馬斯克果斷成爲了鬥牛士,對奇石樂和NASA,發起刁難。他不僅公開表示不滿,要求政府問責,還威脅NASA將在不公平競標事宜上,提起訴訟。

以SpaceX當時的體量和影響力,這樣做無異於以卵擊石,但已有許多同類型公司,因壟斷而倒閉,馬斯克若不主動出擊,很可能步其後塵。此外,以小博大的戲碼,有利於爲自己搭建人設,起碼同事們已表示“埃隆是爲正義而戰。”

公然對抗潛在的合作伙伴,也歸因於馬斯克的成長環境。他來自一個深具冒險文化的家庭,他的外祖父曾從加拿大移民到比勒陀利亞,“以逃避那種壓迫性的政治氛圍”。馬斯克早在原生家庭裏,就具有潛在的鬥牛士品性。

後來,官司贏了,NASA被迫撤銷了與奇石樂的部分合同,一名空軍高級官員還稱馬斯克是“開拓者”。

擊敗NASA後,馬斯克的“反壟斷運動”越發頻繁,將矛頭進一步指向波音和洛克希德,用訴訟的形式,阻止他們聯手成爲“太空發射寡頭”,即便SpaceX還只是初創階段,火箭從未發射過一次。

也許,在馬斯克的戰略想象中,SpaceX的確要做大做強,如果他僅僅是玩票,不會在初期讓波音成爲自己的假想敵。

2006年2月,馬斯克還聯合行業裏的中小型公司,組建所謂的“個人航天聯盟”,目的就是報團取暖,打破現狀,“樹大根深的航空航天業,不僅日益被壟斷,還得到聯邦政府的大量補貼。”

有意思的是,貝索斯的藍色起源,並未參與這個聯盟,即便對方主動發出邀請。

貝索斯從不貪求發展速度。

當馬斯克的拖車載着火箭,華盛頓鬧市遊說時,貝索斯卻讓公司保持低調運作,可以說,馬斯克有多熱鬧,貝佐斯就有多安靜。

這位億萬富翁性格十分穩重,經過三年漫長研究,才確定了“化學火箭仍是最好的發射解決方案”。但是,思考雖漫長,一旦結論確認,貝索斯就將全力以赴,他重金聘用美國最好的工程師,並在德州購入33萬畝土地,用來打造火箭基地。“你只有一次一步,才能更快到達。”貝佐斯說。

激發貝索斯探索太空的原因,要回溯到小學時代他熱衷的一款遊戲《星際迷航》,他不僅將自己的小狗命名爲坎帕拉(星際迷航一個角色),還自學操作一臺連着調制解調器和電傳打字機的主機。

上高中後,他對太空的熱情,與超高的智商一起迸發,發表了《論零重力對常見家蠅老化率的影響》,並藉此博得NASA關注,獲得參觀太空飛行中心的機會。

比起馬斯克,貝索斯不善用起訴或炒作的方式,靠近行業頂層,而是用自己的學術研究,產生天然的影響力。在普林斯頓上學期間,他組織了“宇宙探索及開發”學生聯盟,也即SEDS,有一位成員曾回憶說:“我們相當於NASA的預備人才訓練團了。”

創辦藍色起源後,他也不像馬斯克那樣,頻頻對外宣傳自己的技術、大肆玩票,他保密極嚴,從未對外提及這家公司,“在得州買地時也悄不作聲,藍色起源官網非常低調,透露的東西極少,貝佐斯的照片也沒有一張。”

在這一方面,馬斯克“大方”得多,比如2006年聯盟會議的中場休息時段,馬斯克慷慨允許其他廠商參觀SpaceX基地,對於“潛在競爭對手”提出的涉及技術的問題,他幾乎是無所不答,“他從未說過,我不願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是專利”,一名聯盟成員回憶道。

賽點就是,誰爆炸得更少

馬斯克在行業內外,人氣漸高後,於2004年獲得首筆幾百萬美元投資,面對資本的信任,馬斯克意識到,要通過成功起飛,徹底爲SpaceX正名。但迎接他的卻是連續爆炸事件,但他忍受住了這些衝擊,即便在此期間,他經歷了離婚和資金困境。

第一次,火箭發射59秒後,墜毀於基地旁的礁石上,導致整片海域都廣受污染,馬斯克在極度痛苦中,仍然主動發佈聲明:已成功升空,但第一階段點火後,火箭損壞了。

第二次,經過一年以來的重新準備後,發射效果終於讓人欣慰,“飛行了180英里,遠遠超過了太空邊界”,馬斯克很是驚喜,認爲曙光已現,但接下來的發射實驗,仍未能夠衝上太空深處。

第三次,事故發生在分離環節,一級火箭和二級火箭不幸相撞,再次墜毀。馬斯克發佈聲明稱:“SpaceX財務狀況良好,絕不會慢半拍,我永遠不會放棄。”這些話,後來被認爲只是公關表演,因爲馬斯克私下裏悲痛地表示:“如果第四次發射還不成功,我們將不復存在,因爲我沒錢了。”

第四次發射,安排在幾個月後。這一次,火箭終於緩緩駛入了太空軌道,完成了正常分離。馬斯克也因此資金回血,2008年2月,SpaceX拿到NASA一份16億美元的合同。

反觀貝索斯的火箭試射歷程,仍舊是態度平穩、小步前進的及餓哦組,毫無馬斯克式的大起大作。

用來首飛的是名爲“卡戎”的無人機飛行器,在上升100多英尺後,墜毀失敗,貝索斯對此未作任何表態。一年後,借用火箭之父名字的新飛行器——“戈達德”,被運送至發射基地,但它也沒激起太大浪花,飛行30秒到達285英尺高度後,再次墜落地面。

面對2次不理想的發射,貝佐斯對外一個字也沒表示,直到漫長的2個月後,他纔不緊不慢的在博文中寫道:

完成這項任務,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循序漸進。慢而穩是取得成效的方法。

顯然,馬斯克這隻“野兔”已經領先,火箭飛入了太空軌道,但貝索斯從未輕易改變公司的發展節奏,穩步向前,保持“龜速”,一旦確立某種事業節奏後,他會選擇長期信守。

“野兔”不會等人,思維也比“烏龜”更跳躍,在SpaceX內部,大家總是推翻老派的行爲方式和思想。比如用1美元的價格買到造價200萬美元的液氮罐;在eBay購買經緯儀,節省2.5萬美元;團隊既有技術大神,也有剛畢業的新手;拒絕那些幻想“工作與生活能平衡”的人;工程師永遠站在公司鄙視鏈頂端。

每個人都以打破常規爲樂,他們爲行業帶來一些不同的氣象,比如“一名員工在垃圾場裏,發現了一塊他覺得可用於火箭整流罩的金屬”、“使用全國汽車競賽協會設計的帶子,非常受宇航員喜歡”、“從男廁所小單間的門栓得到啓發,將火箭某裝置的成本從1500美元降到30美元。”

馬斯克對此的態度是:“我們的理念不是減少努力,而是優化努力。”種種創新和努力後,“獵鷹9號”問世,並在2個月後成功起飛。有趣的是,火箭所承載的“龍飛船”,雖然用於運送物資,但馬斯克仍然爲它設計了一扇窗。

此時貝索斯依然在探索。2011年8月,藍色起源的沙漠基地附近,突然傳出爆炸聲,但官方對外隻字不言,直到社會輿論漸大,合作方NASA前來催問,貝佐斯才發表題爲《短途試飛成功,雖遇挫折但我們正在開發下一個航天器》的博文,有趣的是,上一次發文動態還停於2007年,那篇用以解釋“戈達德”墜落的文章。

直到2013年,隨着藍色起源技術突破迅猛,才逐漸在媒體活躍,傳出“十萬磅推力的BE-3引擎將首測”、“感謝來自NASA的支持”、“將進一步開發航天器指引、導航和控制系統”等新聞。

隨着藍色起源的勢頭越來越猛,業務範圍持續擴大,貝佐斯終於與馬斯克,終於兩軍相遇:在爭奪39A發射臺一事上,開始針鋒相對。

馬斯克表示:“連根牙籤都沒法送上軌道,就打官司爭39A發射臺,真是荒唐。”

貝索斯則是私底下挖掘SpaceX的骨幹員工,這進一步激怒馬斯克,他對外聲稱:“他們不可能在未來5年,成功開發出符合NASA標準的軌道載具”,面對語言挑釁,貝索斯毫無負面情緒,只是一板一眼的回應稱:正在開發軌道飛行器“老大哥”,將由新引擎提供動力。

經過前面十幾年各自發展,兩位億萬富翁終於走上擂臺,開始拆招。

革新歷史,志在火星

度過航天事業的上半場後,馬斯克和貝索斯來到中場,除了頻發爭端外,雙方都開始重視太空飛行成本的降低,並致力於創造可重複使用的火箭。

貝索斯僱傭了專業的船員,去打撈遺落海底的引擎,並試圖修復它;馬斯克開始研究配備“着陸腿”的火箭。但不久後,兩人因一項專利,再次大打出手。

起因是藍色起源獲批了一項名爲《海上登陸太空車的相關係統和方法》的專利,裏面聲稱:可降低航天成本,促進整個行業效率提高。

馬斯克獲知後,十分憤慨,他認爲這些技術,早就被討論透了,根本沒資格專利。馬斯克提出訴訟,稱藍色起源只是“嘴上功夫”,沒有能力將專利落實。

引起馬斯克憤慨的原因,還另有一層商業競爭上的隱患。一旦藍色起源的專利完全成立,局面可能回到1904年,萊特兄弟贏得大量飛行方面專利,藍色起源很可能效仿前者,不允許其他廠商使用這些技術,或者索取一筆許可費。

最終,在SpaceX提出的“非原創”指證下,以及放出前人設計的圖紙後,藍色起源敗訴。

獲得勝利後,馬斯克繼續用“火箭發射+頭條造勢”的方式,聚集更多社會人氣,不僅在2014年,個人Reddit訂閱過萬,還賣起22美元的“佔領火星”襯衫,《時代》、《大西洋月刊》也將他放在封面上,進行重點報道。

盛名之下,對手也越來越多。業內頗有勢力的承包商“聯合發射聯盟”,開始警惕曾經的“小不點”,併爲其安排上各種路障,比如阻礙其進行美國空軍認證。馬斯克只能再次向壟斷者,發起進攻。除了法律訴訟,還召集媒體發動輿論戰。

他用以遊說百姓的措辭是“美國空軍每年要花費數億美元,從俄羅斯購買發動機”、“美國爲了進入近地軌道,不得不聽命於俄羅斯”、“我們就像是對抗巨人的新人。”這些觀點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2個月後,發射聯盟CEO加斯被迫下臺。

然而好景不長,聯盟新任CEO針對SpaceX,發動了破釜沉舟式的競爭手段,將發射價格直接下調50%、承諾開發出更強大的火箭。

此外,還找到了貝索斯聯手“抗敵”,讓藍色起源成爲自己的技術保障端,收購了BE-4火箭發動機,此舉擺脫了對於俄羅斯技術商的依賴,讓馬斯克的攻擊化爲虛無。

面對他們的聯合之勢,馬斯克卻表示:如果你所有的競爭對手合夥攻擊你,實際上是對你的讚揚。但他心裏很明確,SpaceX的壓強變得更大了,2015年夏,“獵鷹9號”載着4000磅貨物再次發射,但2分鐘後,火箭爆炸,化爲粉塵。馬斯克除了要付一筆賠償款,還要承受商業聲譽的流失,此外,每一次失敗都可能讓競爭者從NASA處,獲得更多鉅額訂單。

在“獵鷹9號”出事後幾個月,藍色起源突然一改曾經的隱祕姿態,2015年11月24日天還沒亮,記者們就受邀前往藍色起源,並由貝佐斯親自露面接待。公司變得充滿熱情背後,原來是“循環利用火箭”項目實驗成功了。

名爲“新謝潑德”的火箭,先是飛入離地100.5千米的太空邊緣高度,然後展開陸支架,緩緩着陸於發射點旁4.5英尺處,偏差十分細微。貝索斯在2008年就註冊的推特上,喜悅的發佈了第一條推文:控制火箭着陸很不容易,但成功以後再看,就覺得容易多了。

面對貝索斯的領先勢頭和推特發言,馬斯克立即聲稱:“貝索斯,這並不是稀罕事,SpaceX的蚱蜢號火箭,在3年前進行了6次軌道飛行,現在仍然能用。”但這些說辭,似乎站不住腳,蚱蜢號的飛行高度僅爲3280英尺,而“新謝潑德”爲32.9萬英尺,已接近太空。

至此,馬斯克已落後兩局,不能再坐視“烏龜”跑在自己前面了。28天后,儘管液氮罐還未完全準備好、天氣也不理想,馬斯克還是堅持用“獵鷹9號”進行火箭返回實驗。

馬斯克成功了。火箭花費10分鐘飛進太空高度後,最終成功降落在發射場上。貝佐斯馬上在推特發起無形嘲弄:恭喜獵鷹,歡迎加入火箭成功降落俱樂部!

“不管是不是有意爲之,這條推特都在給馬斯克潑冷水,他的意思很明顯,是貝佐斯和藍色起源,最先完成的火箭降落。”

正當馬斯克發怒之際,他的推特粉絲卻率先發動回擊,“你們甚至不在同一個等級上”、“如果你想獲得支持者,那就親切些吧,當一個混蛋可不是你該選擇的路。”

這在一定程度上澆滅了馬斯克的怒火,他決定“不去回應貝佐斯荒唐的言辭”,因爲“網友們已經給了他當頭一棒。”

火箭革新了歷史後,兩人在飛往火星的價值探索上,也各持不同觀點。馬斯克希望開發更強大的飛船,帶上大家登陸火星,在那裏重新建設城市,長久定居,很明顯他主張的是“移民計劃”。

貝索斯卻對想要搬家到火星的人們,抱持懷疑態度,他說“對於那些終有一天想要搬去火星的朋友,你爲何不先在南極住上三年,然後看看你的想法呢?”、“相信我,地球是最好的,這個星球好到不可思議,有瀑布、海灘、綠植,火星可能會很棒,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他認爲,探索火星最大的意義,應該是保護地球,將那些重工業放進太空(比如能源開發),最終留地球一片清淨。

總結

馬斯克和貝索斯,分別做出兩種探索陌生領域的有效方式。

馬斯克是激進派的代言者,面對壁壘森嚴的航天商業領域,他用法律、媒體、技術升級等武器,瓦解了奇石樂、“聯合發射聯盟”等承包商的壟斷,也改變了NASA對私營企業造火箭的態度。

貝索斯表面上是保守派,但時刻都有所進展,他不僅無意與NASA發生爭端,還加入了發射聯盟,並在返回式火箭這一行業重要節點,領先了馬斯克28天。

之所以經歷各有不同,除了方法論和秉性,還與兩家公司的資金構成不同,馬斯克儘管在早期,給SpaceX投資了1億美元,但還是依賴NASA給予的幾十億元合同,度過了錢荒,發展期間也進行了多輪融資,所以馬斯克要不停戰鬥,爭取資源爲公司續命。

而貝索斯用創辦亞馬遜賺來的千億級資產,自己獨力供養藍色起源,他購買售價25億美元的“新格倫”火箭時,沒有接受任何外界投資,此外,他還花費2.5億美元收購了《華盛頓郵報》,重金佈局媒體渠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