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能夠避免像鄭州這樣的城市內澇嗎?

河南近日遭遇極端強降雨天氣,持續強降雨已造成河南多地道路、地鐵等被淹,人員被困。據不完全統計,16日以來,此輪強降雨已造成25人死亡7人失聯。

21日下午,央廣網記者就外界最爲關心的三個問題,專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市政院副院長、中國市政工程協會市政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呂紅亮。

(圖:2021年7月21日上午 藍天救援隊在河南中牟縣轉移受困羣衆)

01 河南內澇,根源到底在哪?

對此,呂紅亮表示,鄭州這次嚴重的內澇,更大程度上還是受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影響。呂紅亮解釋稱,一小時降了去年全年1/3的雨量,達到千年一遇的水平。“我們對降雨強度的認識是百年一遇的水平,對城市排澇工程建設的標準是十年一遇的尺度。不能或者不適合靠工程措施或者提高工程建設標準,來實現抵禦這樣的強降雨風險。”他認爲,認識這次強降雨帶來的災難和危害,可能需要放到較長時間、較大空間的維度上來討論。

呂紅亮表示,以往的規劃很少會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和可能性,今後就需要更加關注,比如城市綠廊綠隔、河湖溼地的保留與恢復。對鄭州而言,黃河是城市懸河,向外排水要從淮河通道,地勢平坦而低窪,排水相對困難,更要重視雨洪調蓄與行泄空間的預留。

針對近年來城市高強度、高密度開發的特徵,他建議,要適當推行低密度開發,城市形態儘量舒展。

“因爲水往低處流,我們需要給河流以空間,給雨水以空間。此外,防護設施建設應當考慮冗餘和超前建設,像荷蘭近二十年來開展的‘還地於河’工程、馬仕朗大壩,以及日本和我國部分地區開展的深層儲排水系統,都體現了這樣的思維。”呂紅亮說。

(圖:7月21日在鄭州市桐柏路附近拍攝的排澇現場 新華社 麻翛然攝)

02 應對特大暴雨,有何最優方案?

作爲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城市,鄭州已經建設近五年。這次特大暴雨,讓不少人對“海綿城市”有所詬病。呂紅亮對此表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不能否定“海綿城市”的作用,但也不能誇大其功能,“海綿城市”的設計也有蓄水標準。“就像一小塊海綿,倒一碗水可以吸進去,但如果一次倒一桶水,可能就是另外的效果。”

呂紅亮告訴記者,地方的暴雨強度公式應加緊修訂。近三十年來,降雨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影響也更加明顯。同樣,新一線城市以及其他有較高發展潛力的城市,應該考慮適當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和防範標準,規劃適度冗餘,保證建設冗餘和彈性。

與此同時,呂紅亮提及,常提到的韌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也要有更精細化的佈置。比如,在提高控制和抵禦洪澇的能力方面,最先要做到的,是儘量把洪澇控制在城市之外。“通過河湖溼地、調蓄和行泄空間的管控預留與建設,提高對暴雨的抵禦、消減和調蓄作用。”呂紅亮表示,像這次河南的情況,在鄭州以及其他一些新一線城市,都面臨着城市規模持續增長,因此必須要有這樣的思維。

除了大範圍的控制洪澇,提高縣域地區的承受能力也是要害所在。呂紅亮解釋說,這次的降雨中心並不在鄭州市中心,而分散式的小縣城或因低密度被忽視了,但其設施水平相對較低、脆弱,應急響應能力弱,同樣可能導致相對較大的損失。

與之相對,新城新區由於規劃得當,在災難來臨時受影響比較小。比如此次的鄭東新區和曾遭受颱風過境時的天津中新生態城。要適度提高新城新區建設標準和推動低影響開發,其中包括提高城市建設標高、行泄通道預留標準和排水管網能力。

(圖:藍天救援隊協調中心提供)

03城市內澇,最大的誤區在哪?

接受採訪時,呂紅亮反覆強調,城市排水系統、生命線工程規劃建設適度冗餘是必要的。相應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來保障。新城新區要重視,老城區也需要關注。“現在普遍存在‘新城高標準,老城低標準’的問題,需要逐步補好欠賬。”他說。

當然,緩解城市內澇,需要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職責和職能上的,“城市總體規劃,或者現在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必須要面對城市內澇問題。從源頭上重視,給雨水留有空間,包括科學編制相關規劃、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汛前安全檢查、應急保障能力等建設。”他認爲,這些都應該要納入政府考覈,包括地上地下的一體規劃、建設的思想,地方政府需要糾正長期以來“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裏子”的誤區。

還有一點,很容易被忽視,但卻能起到關鍵作用。“提高城市的災害應急響應和恢復能力。”呂紅亮舉例稱,這次河南的情況,尤其鄭州,五天前就判斷可能有極端強降雨,應當可以提前佈置措施,包括臨時居家辦公、減少會議、應急防護裝備和人員提前到位等。

他建議,未來,當城市在洪澇中受災時,要通過有效的保險手段、社區共治等方式快速恢復城市部分能力。

(轉載:央廣網《三問河南城市內澇》記者:王晶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