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9名中國公民在巴基斯坦遇襲身亡。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近日發表本文,他認爲此類事件在中國崛起過程中不可避免,並在後文分析了中國目前的安全形勢。

作者在文中以歷史上帝國主義國家的崛起之路來與現代中國的“和平崛起”相比,這是以老眼光看待新問題並忽視了中國的國家性質與帝國主義國家完全不同。觀察者網翻譯本文謹供讀者參考,作者意見不代表觀察者網觀點。

[文/吉迪恩·拉赫曼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羣]

中國想成爲超級大國嗎?至少在白宮,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人盡皆知的。拜登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拉什·多希(Rush Doshi)最近出版了一本書,他在書中指出,北京正在推行一項旨在“替換美國秩序的大戰略”,中國要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超級大國地位是引發民族自豪感的根源並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但它也涉及到成本、風險和負擔。就在上週,巴基斯坦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9名中國公民在恐襲中喪生。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呼籲進行報復,這與恐怖分子襲擊美國公民後美國人的反應如出一轍。

中國公民在巴基斯坦遇襲

中國人認爲他們是在爲和平與發展而努力,但遭遇的卻是暴力,他們像美國人一樣爲此感到不安和困惑。這一切都讓人隱約想起了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哀嘆,吉卜林是一位歌頌英帝國主義的詩人,他曾警告說:“不如你們的人責怪你們/你們守護的人仇恨你們。”

成爲超級大國是一件複雜的事。它提出了一系列有關能力、意圖和意願的關聯問題。用一個體育項目來作比,你可能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網球運動員,一心一意想成爲世界冠軍,卻不願爲實現夢想而做出犧牲。

在軍事領域,能力、意圖和意願之間的區別是最重要的。近年來,中國極大增強了本國的軍事實力。中國海軍擁有的艦艇數量已超過了美國海軍。一些美軍高級軍官公開質疑美國能否在臺海戰爭中獲勝。

中國政府在北京舉行閱兵式以展示其軍事實力。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和媒體上還充斥着大量叫囂戰爭的民族主義言論。中國軍隊去年在喜馬拉雅山麓與印度軍隊發生了導致傷亡的小規模衝突。但儘管如此,前奧巴馬政府的亞洲事務主任埃文·梅德羅斯(Evan Medeiros)認爲,目前尚不清楚中國是否有意願或有能力承擔重任,成爲像美國這樣的全球軍事強國。

自1979年與越南發生衝突以來,中國從未再打過任何一場戰爭,她自詡爲“和平崛起”。與美國不同的是,北京從來不願作出承諾去保護自己的朋友和盟友。中國只在東非吉布提有一個海外軍事基地,而美國則有數百個海外軍事設施。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吉布提基地進行軍事訓練

如果中國政府或人民不願開戰,那他們的這種行爲無疑值得稱讚。但無論是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的蘇聯和美國,新的超級大國要想崛起和重塑世界秩序,那戰爭往往是常用的手段。

作爲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和生產國,中國因其經濟實力而在國際上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影響力。那些依賴中國貿易或投資的國家往往不願與北京發生衝突,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世界各國爲什麼對中國的某些行爲默不作聲。

但中國的經濟實力並不總會使其具有決定性的政治影響力。儘管中國是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伙伴,但這些國家仍不時挑戰北京。韓國允許美國在其領土上部署了導彈防禦系統;日本拒絕在領土爭端中讓步;澳大利亞則要求對新冠病毒的起源進行調查,從而激怒了北京。

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都是“民主”國家,他們小心翼翼地避免本國被拖入中國的政治軌道。它們也是美國的條約盟友,並且在本國國土上都有美國的軍事基地——這可能給了他們回擊中國的底氣。

中國有時會暗示美國的安全保證並不可靠。但美國聯盟體系的信譽,只有在中國攻擊美國盟友而華盛頓無動於衷後纔會崩潰。幸運的是,目前還沒有切實證據表明中國準備冒險一試——甚至都沒有攻擊未明確獲得美國安全保證的臺灣。

與嘗試破壞美國的全球聯盟和基地網絡相比,中國可以試着建立自己的替代體系。拜登政府的拉什·多希認爲,中國正準備擴張其全球軍事版圖——也許是通過增加一個軍事組成部分,並將她在世界各地購買或開發的民用港口設施全部囊括進來。

但這種擴張雖然看似合理卻並未發生。即使中國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或斯里蘭卡的漢班託塔港等港口駐紮海軍,北京方面似乎也不太可能向這些國家提供安全保證,而這正是許多國家願意接納美軍及其基地進駐本國的原因。美國承諾保衛北約29個成員國盟友,還向其他大約30個國家提供軍事保護,其中就包括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國家。

如果中國不願或無法實現匹敵美國的全球軍事部署,那它可能就必須要找到成爲超級大國的新途徑,或者放棄這一雄心壯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