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硬核!馬來西亞上千臺非法比特幣挖礦機被碾碎

來源:北京商報

原標題:頂風宣傳FIL幣挖礦,“千倍幣”噱頭存憂

監管高壓態勢下,幣圈震盪連連,礦圈更是迎來了海外大遷徙。“大哥”比特幣、“二哥”以太坊的挖礦活動在國內停產,主打IPFS(星際文件系統)概念的FIL幣挖礦卻開始在市場上活躍起來。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不少雲算力平臺當前轉向營銷FIL幣挖礦,玩起文字遊戲強調FIL幣具備高價值與前景,鼓吹小成本換高額回報。但這一玩法複雜、週期長的投資行爲背後,實際上卻是風險重重。

蹭熱點

雲算力平臺瞄準FIL幣

“國家禁止比特幣挖礦,佈局FIL幣挖礦的黃金時代”“監管持續加碼、FIL毫不畏懼”……7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礦圈論壇中出現了不少類似言論。北京商報記者以“IPFS”“FIL”爲關鍵詞搜索發現,與FIL相關的挖礦廣告幾乎“霸屏”。

“0元購機,聯合挖礦”,順着這樣一則小廣告,北京商報記者找到了代理商趙峯(化名)。趙峯介紹稱,公司新推出了聯合挖礦的活動,“你只需要支付相應的質押費,就可以參與FIL幣挖礦,礦機成本由公司承擔,產生的收益公司與你四六分”。

“按照FIL幣項目方制定的交易規則,參與FIL幣挖礦必須繳納質押幣和GAS費,其中質押幣到期後會退還,GAS費就是手續費,會在挖礦過程中被消耗掉,每T算力費率約爲0.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活動期間繳納一次質押幣可以參與三年挖礦,從第二年開始,用戶只需要支付每年1000元的礦機託管費即可。”趙峯補充道。

趙峯向北京商報記者展示的招商資料顯示,通過8T、16T等不同規格的硬盤或更大內存的礦機開展挖礦活動,用戶支付對應的質押幣。以最小容量的8T硬盤選項爲例,實際有效算力5.33T,設備原售價爲16600元,用戶所需要支付的封裝滿成本(質押費)爲36.3枚FIL。

全球幣價網站CoinGecko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12時,FIL報價爲45.44美元,約合人民幣293.76元。由此計算,用戶認購8T硬盤,實際可獲得5.33T算力,需要出資10635.9元購買FIL幣用於質押,其次後續兩年還需要繳納2000元設備託管費。

另根據介紹,5.33T算力每天可產生0.2004枚FIL,用戶可以獲得其中的60%。按照一年365天計算,用戶三年間可以獲得的FIL數量爲129.86枚,同樣以幣價293.76元計算,用戶到期可獲得的收益約爲38147元。即便是扣除成本費用,用戶也仍然能獲得3萬餘元收入。

存貓膩

高收益背後風險重重

質押費到期退回,只需承擔2000元礦機託管費和少量手續費,三年後便可以獲得3萬餘元收益。這場看似一本萬利的挖礦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貓膩?

據趙峯描述,用戶需要通過公司旗下“暴雪礦場”App繳納質押費,3天后便可以在App內看到礦機上架,併產生收益。但根據FIL線性釋放的規則,每日產幣量中只有25%能立即釋放,剩餘數量會在180天獲得。這樣也意味着用戶成本回收時間被進一步拉長。

同時,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使用“暴雪礦場”App需要通過趙峯提供的鏈接、繞過應用商城進行下載,且期間多次出現故障。繳納質押幣則需要通過其他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直接向“暴雪礦場”提供的網絡地址進行充幣轉賬,用戶一旦轉款便無法輕易實現退款。

對於“暴雪礦場”App內如何保證質押幣安全,趙峯給出的回覆是質押幣交到了公有鏈上,即便公司跑路了也不能帶走。

不過,對於趙峯這一說法,沉浸幣圈多年的王陽(化名)卻有不同看法。王陽表示,這類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的挖礦活動,實際上完全依靠公司主體做背書。用戶繳納的質押幣交到了哪裏以及被用做何處、是否真實存在礦場等都需要用戶反覆求證。“平臺一旦跑路,必然是帶着用戶的幣一起跑。”

“而FIL幣是分佈式存儲數據,按照技術要求需要先質押再挖礦,看似符合邏輯,但也非常容易變成資金盤,全靠二級市場交易支撐,用戶還是不應該輕易嘗試。”王陽進一步補充道。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李亞同樣認爲,加密貨幣礦場的准入門檻較低,隱匿性較強,礦場的資質、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存在部分平臺本身沒有算力,也沒有實體礦場支撐的存在,以龐氏騙局模式或傳銷模式拆東牆補西牆,一旦資金鍊斷裂便難以爲繼。

李亞指出,算力合約屬於虛擬產品,投資人購買僅靠平臺的宣傳資料進行判斷,究竟合約背後有無實體礦場支撐,投資人實際上很難知情,參與此類活動的投資人更應注意風險。

摳字眼

與監管玩起文字遊戲

打着IPFS的旗號,FIL的前景被大肆鼓吹。據瞭解,IPFS中文名爲“星際文件系統”,是一個去中心化、可以用來存儲和訪問數據的網絡底層協議。

在北京商報記者與趙峯的交談中,趙峯也多次強調FIL是唯一有實體應用支撐的加密貨幣,頭部互聯網企業以及一些國家級項目均有使用IPFS,並稱現在幣價較爲低迷,公司認可FIL價值,寧願自己負擔成本囤幣,等待幣價上漲從中獲利。

趙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暴雪礦場主體運營公司爲湖北暴雪雲計算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北設有辦公室與礦機託管機房。而在問及加密貨幣挖礦已經被禁止、爲何暴雪礦場還能開展挖礦操作時,趙峯迴複稱,國家禁止的是比特幣挖礦,並非FIL幣挖礦,FIL幣是低能耗,沒有監管風險。但對於“低耗能”體現在哪,趙峯未能正面回應。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包括暴雪礦場在內,還有多家平臺在推廣各種類型的FIL挖礦活動,並且玩的均是摳字眼的文字遊戲。在各類推廣文案中,均以比特幣挖礦被監管嚴打退出爲噱頭,強調FIL幣未被禁止。同時,以各類極具煽動性的話語頻繁強調FIL幣使用IPFS技術,爲FIL幣打上“千倍幣”“萬倍幣”的名號,吸引用戶關注。

隨着IPFS被瘋狂炒作,除了FIL外,Swarm、BZZ等幣種也開始興起,繼續引導用戶購買算力、挖礦,“鐵打的韭菜流水的幣”這一荒誕劇目仍在上演。

中國計算學會區塊鏈專委會委員、北京前沿金融監管科技研究院首席顧問夏平指出,IPFS在FIL問世之前已存在多年,其被廣泛應用並不意味着FIL具備實際價值,這類宣傳中以技術價值模糊概念,涉嫌虛假宣傳誘導用戶,純粹是藉着IPFS炒作。

夏平強調,監管本質上禁止的是針對所有虛擬貨幣開展的、一切形式的挖礦活動,當然也包含FIL。而任何形式的挖礦,都要耗費大量的資源,除了電力資源外,將顯卡、硬盤等作爲數字經濟“元件”的電子產品用到挖礦這種事情上,也是對人類有限資源的極大浪費。

大洗牌

礦圈向海外轉移

針對這一擦邊球式的營銷情況,北京商報記者也向湖北暴雪雲計算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採訪,對其當前礦場佈局、監管之下業務規劃等問題進行進一步瞭解,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對方回覆。

在趙峯向北京商報記者描繪的美好畫卷中,FIL幣前景無可限量。而北京商報記者也與多位幣圈人士進行了交流。而不論是行業從業者還是炒幣人士,對於FIL均持否定態度。

行業從業者劉宇(化名)也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FIL幣挖礦模式更像是傳銷,大量通過互聯網流量進行洗腦式推廣。當前藉着監管整治比特幣挖礦等熱點推廣,產品成本高、週期長,更像是在急切地尋找最後一茬韭菜。

劉宇表示,儘管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上給出的說法是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爲,但各地清退文件均清楚寫明打擊對象爲“虛擬貨幣”,當前較爲知名的礦場、礦池以及雲計算平臺,都在向海外轉移,一些小礦場等更是直接停業。

“相關平臺向海外轉移業務,也均是低調進行,誰也不願意這個時候在監管面前露臉,被抓了典型。”劉宇稱,“這個時候還在頂風宣傳挖礦活動的頭鐵平臺,一方面可能是實控人不在境內,另一方面可能是平臺本身開展的就是虛假業務,只想藉機割韭菜。”

正如劉宇所言,自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明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爲以來,內蒙古、青海、四川、新疆、雲南等多地對轄區內虛擬貨幣挖礦行爲進行摸排,斷電拉閘、關停清退,強監管風暴席捲整個礦圈。

從FIL的幣價走勢來看,FIL在上線兩個月後急速拉昇,在4月1日觸及歷史最高價236.84美元,此前便急轉直下,大幅縮水。在FIL相關論壇中,也有不少用戶認爲FIL已經進入了收割期。當前被吸引參與FIL挖礦的用戶,一方面面臨平臺跑路風險,另一方面則是未來如果幣價走勢不佳,能獲得多少回報仍然是個未知數。

李亞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平臺和礦場違規運營甚至跑路可能會涉及到非法集資或資質詐騙等犯罪行爲,5月1日生效的《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中已將利用虛擬貨幣吸收資金的行爲列入非法集資行爲處置和調查認定對象。

在夏平看來,現階段任何形式引導普通公民來挖礦都是站到了法律的對立面,虛擬貨幣直接威脅金融穩定和國家安全,對於境內涉及從事加密貨幣的行爲,嚴監管是必然趨勢。對於普通民衆來說,應該明白加密貨幣和黃賭毒一樣不可觸碰,放棄一夜暴富的幻想。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廖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