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第三十二届夏季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开幕。

根据已经公布的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23岁的四川宜宾籍体操运动员邹敬园随国家队出征,明日(24日)将正式开始比赛。

邹敬园1998年1月出生,2001年至2005年在宜宾市业余体校训练,2005年至2009年在四川省体校训练,2010年报调四川省体操队,2012年入选国家队。

2021年,邹敬园获得全国体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双杠冠军,并入选东京奥运会参赛大名单,代表国家参加东京奥运会。

7月23日上午,红星新闻记者赶到邹敬园位于宜宾南岸的家中,与他的妈妈刘丽群、爸爸邹志平对话,了解到体操名将邹敬园许多鲜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邹敬园父母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

谈荣誉:

拼搏获得荣誉,离不开国家和组织的培养

邹敬园的家位于小区17楼,装修简洁大方,电视柜上摆放着邹敬园儿时的照片。

▲邹敬园小时候很可爱。

妈妈刘丽群说,他们搬来10年了,邹敬园只在家里住过两个晚上,其他时间都在队里,不然就是在比赛。

上午9点10多分,一身短打的邹志平从外面回来,他跟儿子一样喜欢运动。"跑步、爬山都喜欢,只是跟儿子比起来不专业,很业余。"邹志平说。

早在7月16日上午,宜宾市相关负责人通过视频连线方式慰问邹敬园,邹志平和刘丽群参加了视频连线,他们远程看到了即将启程奔赴日本参赛的邹敬园。

连线过程中,邹敬园用宜宾话向家乡人民问好,并透露了近期训练备战的情况。爸爸、妈妈给了他鼓励,希望他保持平常心,正常发挥。"放平心态,不断挑战、战胜自己就行了。比赛前注意安排好休息时间。"

"备战太紧张了,我不想打搅他。"取出儿子的奖章陈列册,邹志平虽然爱不释手,但他告诉记者:自己拿着这些奖牌拍照不合适,毕竟奖牌都是邹敬园拼搏得来的,荣誉背后更多的是国家和组织的培养。

▲邹敬园所获奖牌。

"他现在取得的成绩、荣誉,我们很满意。国家对他的培养,我们更满意。"邹敬园父母表示,希望他沉着冷静应对比赛,以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谈初衷:

当时想让他增强体魄,多吃点饭

邹敬园出生的时候,他已经有一个4岁的哥哥。在这个4口之家里,爸爸邹志平是食品公司的下岗职工,他和妻子一起经营一家副食品店为生。除了抚养两个孩子,他们还要赡养邹志平的母亲。

刘丽群回忆,邹敬园出生时体质差,经常发烧,最少每两个月就要进医院,打针输液。

因为体质差,邹敬园饭量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也只能吃小半碗饭。

作为妈妈,刘丽群总是担心儿子吃不饱,经常追着邹敬园喂饭。

2001年快到暑假时,宜宾业余体校体操教练李小兵到邹敬园所在幼儿园选学生。生性好动的邹敬园,被李小兵一眼相中。"那时候我们对体操也不太懂,反正想着是运动,肯定对身体有好处。就希望他加强锻炼,身体好了多吃点饭。"

刘丽群告诉记者,众所周知,李小兵教练是邹敬园的启蒙教练,但是邹敬园其实有个更早的"教练"--奥特曼。

邹敬园打小就喜欢奥特曼,自己学着奥特曼作倒立。在沙发和床上蹦跳,特别喜欢运动。

刘丽群记得,离家不远的宜宾人民公园有台蹦床,邹敬园一上蹦床就开心得很,蹦蹦跳跳不想下来,很享受那种腾空飞跃的感觉。

后来进了业余体校,邹敬园身上的天赋和潜质得以发挥。他是同批小学员中,在体操项目上走得最远的一个。

刘丽群发现,邹敬园在业余体校经过一两年训练,体质明显改善,基本上不会再因感冒生病而住院。

随着体操训练强度逐渐加大,邹敬园在韧带和力量方面的潜质被发掘出来,最终被四川省队选中。

谈毅力:

痛苦他咬牙忍着,不然可能半途而废

在宜宾业余体校参加训练时,邹敬园才3岁多,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

业余体校的集中训练,基本上都在暑假和寒假期间进行。练习时,敏感而担心的妈妈们,总是陪在孩子身边,和他们一起承受训练的苦。

体操训练最基本的就是要把韧带拉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刘丽群记得,一起训练的部分学员在练习"一字马"时老不达标,教练就会施加外力,帮助学员拉韧带。好多娃娃疼得哭喊,但邹敬园从来没哼过一声。

"别的孩子都受不了,哭,邹敬园为什么就不哭喊?"作为妈妈,刘丽群经常看到儿子在练习时难受得咧着嘴,就是不呻唤。"我就问他痛不痛?"刘丽群回忆,邹敬园的回答是"我觉得没得好痛"。

因为初期的训练很辛苦,有的孩子坚持不住放弃了。但是,邹敬园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训练,而且再苦、再累也不抗拒训练。

刘丽群说,那时候邹敬园但凡哭喊几句,可能她就不忍心了,就会半途而废。

还有一次差点半途而废,幸亏父亲邹志平坚持了下来。否则,邹敬园这颗苗子,也就不可能走上奥运会这个舞台。

那是邹敬园刚被选进省体校,独自在成都训练不久,父母去成都看他,不到7岁的邹敬园抱住妈妈不让走,刘丽群于心不忍,将他接回了宜宾。

在宜宾待了一周,邹敬园仍然去业余体校训练。虽然孩子的天性让他舍不得父母,但他回到家里似乎又舍不得体操。

"只要他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吃苦就算不得什么,小孩子也应该多吃苦。"在妈妈的柔情面前,爸爸邹志平"心硬"起来,不顾妻子反对,又把邹敬园送回了成都基地。

谈自立:

7岁远赴成都 独自面对困难

刘丽群记得,邹敬园被选到成都时还不到7岁,她甚至还要追着他喂饭。

宜宾业余体校同一批选送的有五六个小伙伴。到达成都第一天,邹敬园显得很兴奋,爸爸、妈妈离开时,他没哭。

为了尽可能多地和儿子在一起,刘丽群每个星期五晚上11点,乘坐宜宾到成都的慢车,历经6个小时的颠簸,第二天早上6点多抵达成都;星期天晚上11点,刘丽群又从成都坐慢车回宜宾,同样需要6小时。

第一次去看儿子,邹敬园就不干了,不让父母走。每一次离开成都,母子俩基本上都要抱头痛哭一场。那种情感的煎熬,邹志平和刘丽群至今仍喟叹不已。他们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趁邹敬园不注意,他们偷偷走了,邹敬园发现后追出来,半夜里到处寻找父母。

为了让儿子方便联系自己,刘丽群给儿子办了张IC卡。邹敬园训练完了,可以通过磁卡电话和远在宜宾的父母通话。

"那时他个子矮小,够不着电话机,要端凳子垫脚,才能把磁卡插进去。"刘丽群说,这种想家的状态持续了半年左右,邹敬园才算彻底适应了基地的生活。

虽然儿子逐渐适应了独立生活,但父母依然非常牵挂。只要邹敬园放假3天以上,刘丽群就会把他接回宜宾。

如果不放假,刘丽群就坐慢车去成都陪儿子两天,几年来风雨无阻。虽然旅途遥远,但刘丽群舍不得买50元一张的卧铺票,几年来她一直坐硬座,节约25块钱,她可以给儿子买箱牛奶。

对于一个下岗职工家庭来说,养两个孩子非常不易,但邹志平和刘丽群从不把生活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带给孩子,他们在孩子面前总是保持着乐观和微笑。

可能是受父母影响,邹敬园也非常乐观,加入体操队伍近20年来,从来没在父母面前抱怨过。

如今,23岁的邹敬园已经独自在北京生活学习了近10年。

两年前,妈妈刘丽群曾提议想去北京陪伴儿子,但邹敬园觉得自己完全能独自应付,谢绝了妈妈的好意。

谈亲情:

一家人远隔千里 感情发自内心

随着邹敬园不断成长,他的成绩逐渐被世人所熟知。他经常走上领奖台,站在聚光灯下。但是,他文静的哥哥却鲜为人知。

哥哥默默地念完大学、研究生,如今是深圳一家公司的软件技术员。兄弟俩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广东,天南地北相距2000多公里。

虽然邹敬园已经是23岁的小伙子,但父亲邹志平谈起和儿子聚少离多的过去,心里仍然有些愧疚。

邹志平说,他们现在对于物质上没有追求,儿子取得成绩,为国争光,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只是一直很遗憾,他们对邹敬园的陪伴太少了。

"2006年,邹敬园哥哥考上成都一所条件不错的高中。我们一家人曾商量去成都,租房住陪伴两个孩子。可是由于经济原因,最终放弃了。"如今说起这段往事,邹志平内心仍然难以平静,他认为自己没有抓住这个最好的机会,夫妻俩至今很遗憾。

邹敬园到了北京后,一家人更难团聚了。唯一团圆的机会,是邹志平和刘丽群去北京陪儿子过年。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后,邹敬园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去训练。

▲邹敬园父母翻阅画册。

其实,邹敬园心里是牵挂着远在老家的父母的。他去日本比赛,会给妈妈带点化妆品;去法国,会给爸爸带点法国红酒……

今年五一期间,邹敬园在成都参加比赛,父母专程赶到成都团聚,远在深圳的哥哥也和女朋友一起飞到成都,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了顿团圆饭。"这是他哥哥过去5年来,第一次见到弟弟本人,也是邹敬园第一次见到他未来的嫂子……"

邹志平说,他们夫妻俩对两个儿子目前的状况都非常满意,儿子们是他们的骄傲。但是确实没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教育他们要诚实、坚毅、勤奋、正直、善良,永不放弃。

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摄影 张直

编辑 彭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