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第三十二屆夏季奧運會在日本東京開幕。

根據已經公佈的東京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23歲的四川宜賓籍體操運動員鄒敬園隨國家隊出征,明日(24日)將正式開始比賽。

鄒敬園1998年1月出生,2001年至2005年在宜賓市業餘體校訓練,2005年至2009年在四川省體校訓練,2010年報調四川省體操隊,2012年入選國家隊。

2021年,鄒敬園獲得全國體操錦標賽暨東京奧運會選拔賽雙槓冠軍,併入選東京奧運會參賽大名單,代表國家參加東京奧運會。

7月23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趕到鄒敬園位於宜賓南岸的家中,與他的媽媽劉麗羣、爸爸鄒志平對話,瞭解到體操名將鄒敬園許多鮮爲人知的成長故事。

▲鄒敬園父母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

談榮譽:

拼搏獲得榮譽,離不開國家和組織的培養

鄒敬園的家位於小區17樓,裝修簡潔大方,電視櫃上擺放着鄒敬園兒時的照片。

▲鄒敬園小時候很可愛。

媽媽劉麗羣說,他們搬來10年了,鄒敬園只在家裏住過兩個晚上,其他時間都在隊裏,不然就是在比賽。

上午9點10多分,一身短打的鄒志平從外面回來,他跟兒子一樣喜歡運動。"跑步、爬山都喜歡,只是跟兒子比起來不專業,很業餘。"鄒志平說。

早在7月16日上午,宜賓市相關負責人通過視頻連線方式慰問鄒敬園,鄒志平和劉麗羣參加了視頻連線,他們遠程看到了即將啓程奔赴日本參賽的鄒敬園。

連線過程中,鄒敬園用宜賓話向家鄉人民問好,並透露了近期訓練備戰的情況。爸爸、媽媽給了他鼓勵,希望他保持平常心,正常發揮。"放平心態,不斷挑戰、戰勝自己就行了。比賽前注意安排好休息時間。"

"備戰太緊張了,我不想打攪他。"取出兒子的獎章陳列冊,鄒志平雖然愛不釋手,但他告訴記者:自己拿着這些獎牌拍照不合適,畢竟獎牌都是鄒敬園拼搏得來的,榮譽背後更多的是國家和組織的培養。

▲鄒敬園所獲獎牌。

"他現在取得的成績、榮譽,我們很滿意。國家對他的培養,我們更滿意。"鄒敬園父母表示,希望他沉着冷靜應對比賽,以最好的狀態,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談初衷:

當時想讓他增強體魄,多喫點飯

鄒敬園出生的時候,他已經有一個4歲的哥哥。在這個4口之家裏,爸爸鄒志平是食品公司的下崗職工,他和妻子一起經營一家副食品店爲生。除了撫養兩個孩子,他們還要贍養鄒志平的母親。

劉麗羣回憶,鄒敬園出生時體質差,經常發燒,最少每兩個月就要進醫院,打針輸液。

因爲體質差,鄒敬園飯量小,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只能喫小半碗飯。

作爲媽媽,劉麗羣總是擔心兒子喫不飽,經常追着鄒敬園餵飯。

2001年快到暑假時,宜賓業餘體校體操教練李小兵到鄒敬園所在幼兒園選學生。生性好動的鄒敬園,被李小兵一眼相中。"那時候我們對體操也不太懂,反正想着是運動,肯定對身體有好處。就希望他加強鍛鍊,身體好了多喫點飯。"

劉麗羣告訴記者,衆所周知,李小兵教練是鄒敬園的啓蒙教練,但是鄒敬園其實有個更早的"教練"--奧特曼。

鄒敬園打小就喜歡奧特曼,自己學着奧特曼作倒立。在沙發和牀上蹦跳,特別喜歡運動。

劉麗羣記得,離家不遠的宜賓人民公園有臺蹦牀,鄒敬園一上蹦牀就開心得很,蹦蹦跳跳不想下來,很享受那種騰空飛躍的感覺。

後來進了業餘體校,鄒敬園身上的天賦和潛質得以發揮。他是同批小學員中,在體操項目上走得最遠的一個。

劉麗羣發現,鄒敬園在業餘體校經過一兩年訓練,體質明顯改善,基本上不會再因感冒生病而住院。

隨着體操訓練強度逐漸加大,鄒敬園在韌帶和力量方面的潛質被髮掘出來,最終被四川省隊選中。

談毅力:

痛苦他咬牙忍着,不然可能半途而廢

在宜賓業餘體校參加訓練時,鄒敬園才3歲多,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孩子。

業餘體校的集中訓練,基本上都在暑假和寒假期間進行。練習時,敏感而擔心的媽媽們,總是陪在孩子身邊,和他們一起承受訓練的苦。

體操訓練最基本的就是要把韌帶拉開,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劉麗羣記得,一起訓練的部分學員在練習"一字馬"時老不達標,教練就會施加外力,幫助學員拉韌帶。好多娃娃疼得哭喊,但鄒敬園從來沒哼過一聲。

"別的孩子都受不了,哭,鄒敬園爲什麼就不哭喊?"作爲媽媽,劉麗羣經常看到兒子在練習時難受得咧着嘴,就是不呻喚。"我就問他痛不痛?"劉麗羣回憶,鄒敬園的回答是"我覺得沒得好痛"。

因爲初期的訓練很辛苦,有的孩子堅持不住放棄了。但是,鄒敬園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訓練,而且再苦、再累也不抗拒訓練。

劉麗羣說,那時候鄒敬園但凡哭喊幾句,可能她就不忍心了,就會半途而廢。

還有一次差點半途而廢,幸虧父親鄒志平堅持了下來。否則,鄒敬園這顆苗子,也就不可能走上奧運會這個舞臺。

那是鄒敬園剛被選進省體校,獨自在成都訓練不久,父母去成都看他,不到7歲的鄒敬園抱住媽媽不讓走,劉麗羣於心不忍,將他接回了宜賓。

在宜賓待了一週,鄒敬園仍然去業餘體校訓練。雖然孩子的天性讓他捨不得父母,但他回到家裏似乎又捨不得體操。

"只要他走的道路是正確的,喫苦就算不得什麼,小孩子也應該多喫苦。"在媽媽的柔情面前,爸爸鄒志平"心硬"起來,不顧妻子反對,又把鄒敬園送回了成都基地。

談自立:

7歲遠赴成都 獨自面對困難

劉麗羣記得,鄒敬園被選到成都時還不到7歲,她甚至還要追着他餵飯。

宜賓業餘體校同一批選送的有五六個小夥伴。到達成都第一天,鄒敬園顯得很興奮,爸爸、媽媽離開時,他沒哭。

爲了儘可能多地和兒子在一起,劉麗羣每個星期五晚上11點,乘坐宜賓到成都的慢車,歷經6個小時的顛簸,第二天早上6點多抵達成都;星期天晚上11點,劉麗羣又從成都坐慢車回宜賓,同樣需要6小時。

第一次去看兒子,鄒敬園就不幹了,不讓父母走。每一次離開成都,母子倆基本上都要抱頭痛哭一場。那種情感的煎熬,鄒志平和劉麗羣至今仍喟嘆不已。他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趁鄒敬園不注意,他們偷偷走了,鄒敬園發現後追出來,半夜裏到處尋找父母。

爲了讓兒子方便聯繫自己,劉麗羣給兒子辦了張IC卡。鄒敬園訓練完了,可以通過磁卡電話和遠在宜賓的父母通話。

"那時他個子矮小,夠不着電話機,要端凳子墊腳,才能把磁卡插進去。"劉麗羣說,這種想家的狀態持續了半年左右,鄒敬園纔算徹底適應了基地的生活。

雖然兒子逐漸適應了獨立生活,但父母依然非常牽掛。只要鄒敬園放假3天以上,劉麗羣就會把他接回宜賓。

如果不放假,劉麗羣就坐慢車去成都陪兒子兩天,幾年來風雨無阻。雖然旅途遙遠,但劉麗羣捨不得買50元一張的臥鋪票,幾年來她一直坐硬座,節約25塊錢,她可以給兒子買箱牛奶。

對於一個下崗職工家庭來說,養兩個孩子非常不易,但鄒志平和劉麗羣從不把生活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他們在孩子面前總是保持着樂觀和微笑。

可能是受父母影響,鄒敬園也非常樂觀,加入體操隊伍近20年來,從來沒在父母面前抱怨過。

如今,23歲的鄒敬園已經獨自在北京生活學習了近10年。

兩年前,媽媽劉麗羣曾提議想去北京陪伴兒子,但鄒敬園覺得自己完全能獨自應付,謝絕了媽媽的好意。

談親情:

一家人遠隔千里 感情發自內心

隨着鄒敬園不斷成長,他的成績逐漸被世人所熟知。他經常走上領獎臺,站在聚光燈下。但是,他文靜的哥哥卻鮮爲人知。

哥哥默默地念完大學、研究生,如今是深圳一家公司的軟件技術員。兄弟倆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廣東,天南地北相距2000多公里。

雖然鄒敬園已經是23歲的小夥子,但父親鄒志平談起和兒子聚少離多的過去,心裏仍然有些愧疚。

鄒志平說,他們現在對於物質上沒有追求,兒子取得成績,爲國爭光,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褒獎。只是一直很遺憾,他們對鄒敬園的陪伴太少了。

"2006年,鄒敬園哥哥考上成都一所條件不錯的高中。我們一家人曾商量去成都,租房住陪伴兩個孩子。可是由於經濟原因,最終放棄了。"如今說起這段往事,鄒志平內心仍然難以平靜,他認爲自己沒有抓住這個最好的機會,夫妻倆至今很遺憾。

鄒敬園到了北京後,一家人更難團聚了。唯一團圓的機會,是鄒志平和劉麗羣去北京陪兒子過年。一家人喫頓團圓飯後,鄒敬園又匆匆忙忙地趕回去訓練。

▲鄒敬園父母翻閱畫冊。

其實,鄒敬園心裏是牽掛着遠在老家的父母的。他去日本比賽,會給媽媽帶點化妝品;去法國,會給爸爸帶點法國紅酒……

今年五一期間,鄒敬園在成都參加比賽,父母專程趕到成都團聚,遠在深圳的哥哥也和女朋友一起飛到成都,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喫了頓團圓飯。"這是他哥哥過去5年來,第一次見到弟弟本人,也是鄒敬園第一次見到他未來的嫂子……"

鄒志平說,他們夫妻倆對兩個兒子目前的狀況都非常滿意,兒子們是他們的驕傲。但是確實沒什麼特殊的教育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行爲影響孩子,教育他們要誠實、堅毅、勤奮、正直、善良,永不放棄。

紅星新聞記者 羅敏 攝影 張直

編輯 彭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