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24日電 題:全國碳市場“開張”6天看點滿滿

  7月16日,備受矚目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上線交易。截至7月23日收盤,全國碳市場“開張”運行已有6天。交易情況如何?企業感受怎樣?遠景期待幾何?開張以來的全國碳市場看點滿滿。

  交易看點:“穩定”與“摸索”

  碳交易指的是,政府通過相應機制發放給企業碳排放配額,一旦企業的實際排放超過其擁有的配額,爲了完成履約,企業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場購買其他市場主體的配額。縱觀6天的全國碳市場交易情況,業內人士的評價是:碳價格較爲穩定,企業尚在摸索中。

  數據顯示,到7月23日收盤,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運行6個交易日,23日的開盤價爲56.52元/噸,收盤價爲56.97元/噸。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83.3萬噸,成交額近2.5億元,其中開市首日的成交額近2.1億元,6個交易日以來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交易均有成交。

  碳價格並未出現大幅漲落,最低價爲48元/噸,最高價爲61.07元/噸。除首日收盤價較開盤價上漲6.73%外,其他幾個交易日碳價格較爲穩定,收盤價較前一日漲幅均在3%以下。隆衆資訊研究員畢雁飛表示,從長遠來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還有一定上漲空間。

  碳交易數據顯示,6個交易日以來,除了首日成交量達410.40萬噸外,其他幾個交易日成交量多數在20萬噸以下。有參與企業交易人員表示,不少企業處於碳交易摸索階段,還在積累經驗,隨着後期企業參與度不斷提高,市場活躍度也有望得到提升。

  企業看點:更有動力節能減排

  發電行業是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的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對於最先在全國碳市場中試水的發電企業來說,這一週它們對“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有了更深的認識。

  “開啓碳交易對於高排放的發電企業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主動減排的動力更足了。”有發電企業碳交易人員表示,不減碳就意味着企業需要面對越來越高的排放成本,在市場倒逼之下,企業以綠色環保爲驅動力,規劃低碳轉型發展戰略的主動性會明顯提升。

  “我們的不少客戶都是來自碳市場將重點覆蓋的高耗能行業,碳市場的開啓,不僅意味着減碳將獲得收益,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市場機制將進一步推動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意識轉變。”施耐德電氣全球供應鏈中國區負責人張開鵬說,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對於下游企業來說,是否重視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爲施耐德選擇上游供應商時的重要參考標準,這對於整個工業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發展將產生積極意義。

  與此同時,全國碳市場的開啓,也幫助發電企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上,有了“全國一盤棋”的統籌視角。中國華電集團碳資產運營公司的交易員張壯表示,在沒有全國碳市場之前,各地電廠的碳配額只能在本地區進行流通,不同試點區域的價格不一、規則不同,給發電企業的碳資產運營帶來不少問題。“全新上線的全國碳市場,使得發電企業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對各地電廠的碳配額進行統一運營和調劑,有利於企業更好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未來看點:更完善、更科技、更深化

  全國碳市場是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面向未來,業界認爲,碳市場需要更加完善,低碳科技需要重點發展,全民減碳有望成爲實現“雙碳”目標的最大藍海。

  根據生態環境部測算,首批納入企業的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國碳市場將成爲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有專業人士指出,全國碳市場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這個“最大”碳市場將處於較長的完善期。“未來隨着碳價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碳市場將會成長爲年交易額超過千億元人民幣的大市場,併爲全社會的減碳行爲提供價格信號乃至資金支持。”張壯說。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丹也表示,隨着碳排放變得更加昂貴,未來企業會更有動力進行設備升級,相關企業的交易數據也將會作爲綠色金融標準的一部分,爲企業在獲取融資或者更低成本的綠色信貸上提供便利。

  除了碳市場,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認爲,未來“雙碳”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個是低碳科技的攻關,另一個是全民減碳意識的提升”。在他看來,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將會極大推進“雙碳”工作,因此需要我們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除此之外,更廣泛的公衆參與也是關鍵一環。“綠色出行、簡約包裝、垃圾分類……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爲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提供推動力量。”程鵬說,“雙碳”工作的這“最後一公里”需要每個人的低碳足跡來“填滿”。

原標題:全國碳市場“開張”6天看點滿滿

值班主任:田豔敏

相關文章